摘要:小家伙一进门就抱着我家儿子的机器人玩得不亦乐乎,还能说出“人工智能”几个字。我当时愣住了,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同样是小学生,为什么差距能拉得这么快?
昨天下午,楼下邻居带着她家二年级的小男孩来串门。
小家伙一进门就抱着我家儿子的机器人玩得不亦乐乎,还能说出“人工智能”几个字。我当时愣住了,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同样是小学生,为什么差距能拉得这么快?
后来才知道,原来她妈妈早早给他买了**《孩子的AI第一课》全套4册漫画书**。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真的是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工具被点亮的。
说实话,做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孩子落后于同龄人。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到了不同年龄段,都会遇到不同的学习门槛。
比如小学低年级(1-3年级)的孩子,家长最在乎的是他们能不能养成专注力、好奇心;
到了中年级(4-5年级),则更在乎他们是否能独立思考,学会动手解决问题;
而高年级(6年级),家长们盯着的是他们能不能在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上领先,为初中打基础。
可偏偏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孩子,一到学习时就坐不住,理解能力差,遇到新知识就“掉链子”,家长急得直冒火。
问题出在哪?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笨,而是我们没有找到能让他们“秒懂”的方式。
举个例子,AI、机器人、编程这些词,对成人来说都挺新潮,更别说小学生了。
但如果换个角度,用漫画、故事、轻松的场景把知识讲出来,孩子就像打开了“兴趣开关”。
一旦孩子发现学习也能像看漫画一样有趣,他们的学习速度、理解能力立马跟着上去了。这就是教育里最神奇的地方:孩子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是教材和方法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邻居家的孩子进步那么快。因为《孩子的AI第一课》把那些高深的人工智能知识,用小学生都能听懂的语言和漫画画面呈现出来。
孩子一边看故事,一边就掌握了AI的基本概念、逻辑思维方式,甚至能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场景。
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理解、去模仿。
学习的过程,本来就该是这样的呀!孩子眼睛发亮的瞬间,就是成长最真实的见证。
很多家长可能会问:“我的孩子才一年级,能看懂吗?”答案是:不仅能看懂,还能记住。
因为漫画版的形式本来就是为零基础的小学生设计的,插画搞笑生动,文字简洁易懂,就像在给他们讲一个个故事。
孩子越早接触,越容易形成**“学习=快乐”**的思维定式。
等到他们长大一点,再遇到难一点的知识,也不会抗拒,反而会更主动。
而对于三四年级的孩子,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帮他们建立了逻辑思维和动手探索的习惯。
别小看这些习惯,很多时候决定了孩子能不能在数学、科学等学科上游刃有余。
你会发现,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往往不是记性比别人强,而是他们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
而这种方式,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这样的科普漫画逐渐养成。
再说到五六年级,面对即将到来的学业压力,很多孩子会开始变得焦虑。
这个阶段,家长要的不仅仅是成绩,还希望孩子能在学习之余保持好奇和创造力。
这套书里讲到的人工智能,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想象力培养。
孩子读懂的不仅是AI是什么,更是他们在心里种下的一颗“未来的可能性”的种子。
谁知道呢?
也许十年后,他们会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星,而这一切,可能就源自他们小学时读过的这四本漫画书。
我必须承认,孩子的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时候是点点滴滴的积累。
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每一次正确的引导,都会成为孩子成长的转折点。
**有的家长会选择拼命给孩子报补习班,结果孩子越学越抵触;而有的家长,则悄悄为孩子准备了一本书,却意外打开了他们的兴趣世界。
你说,哪个方法更高明?
所以,当我看到邻居家孩子侃侃而谈AI的时候,我心里有点羞愧,也有点庆幸。
羞愧的是自己之前总觉得“人工智能离小学生太远”,庆幸的是我现在还来得及,让孩子从这套**《孩子的AI第一课》**开始,跟上时代的步伐。
毕竟,孩子的成长没有彩排,每一个当下都是现场直播。你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
如果你家孩子也正处在小学生阶段,不管是一年级刚刚启蒙,还是六年级即将毕业,这四本书都能帮到他们。
它不是冰冷的知识堆砌,而是带着温度的启蒙;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的任务,而是陪伴他们成长的伙伴。
别等到有一天,别人家孩子已经在谈论未来科技时,你家孩子还在苦苦背单词。
未来从来不会等人,但我们可以让孩子先一步走进去。
来源:小罗带你看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