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保俶塔、雷峰塔、六和塔,三塔同系一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13:08 2

摘要:保俶塔,建于五代后周年间(951-960),一说北宋开宝元年(968);六和塔,建于开宝三年(970);雷峰塔,建于开宝八年(975),一说建于太平兴国二年(977)。满打满算,三塔在30年内拔地而起。

潮新闻客户端 叶抒

杭州景区有许多塔,其中数保俶塔、雷峰塔与六和塔名声最大。三塔形象各异:保俶婀娜似少女,雷峰沧桑似老衲,六和威武似将军。

你知道吗?形象迥然不同的三塔却同系一人——都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弘俶在位(948—978)期间建造的。

保俶塔,建于五代后周年间(951-960),一说北宋开宝元年(968);六和塔,建于开宝三年(970);雷峰塔,建于开宝八年(975),一说建于太平兴国二年(977)。满打满算,三塔在30年内拔地而起。

三塔的年龄,“少女”最长,“老衲”最年轻。

吴越(907—978),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统治者为临安钱氏。由钱镠在后梁开平元年(907)所建,定都杭州。

吴越存世七十二年,自钱镠至钱弘俶历五王,均笃信佛教。境内寺院林立,梵音不绝。据南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统计,吴越都会临安(今杭州)有寺院一百五十多所。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亦云:杭州内外,至宋室南渡,寺院有四百八十寺。钱塘门外的昭庆寺(今少年宫),南屏山的永明寺(净慈寺),玉岑山的慧因禅院(即高丽寺),梵村的云栖寺,九溪的理安寺,六和塔的开元寺,赤山埠的六通寺,天竺山上的上天竺寺,北高峰的韬光庵,南高峰的法相寺,吴山的宝成寺,凤凰山麓的梵天寺,青芝坞的灵峰寺等等,都是吴越时代所建。因而,杭州自古有“东南佛国”之称。

据史料,吴越时期在临安(今杭州)建造的塔就有38座之多。其中包括:保俶塔、雷峰塔、六和塔。

【保俶塔】

保俶塔建于五代后周年间(951-960),当时为了安放唐朝高僧东阳善导和尚的舍利而建,塔身呈八角形砖砌结构,九层,空心,可登塔观景。 最初,塔没有正式名字,民间仅以“宝塔”呼之,后因山名而叫“宝石塔”。

《咸淳临安志》说,保俶塔开宝元年(968)钱氏建,旧名应天塔。明徐一夔《重建宝石山崇寿院记》载:“咸平中(998—1003),僧永保有目眚,誓修宝塔,以还光明,化缘城府,十阅寒暑,市人咸以师叔称之。塔既完,人因呼为保叔塔。”

保俶塔(自拍)。

自塔成至明朝一直称之为“保叔塔”,有人望文生义,编造了“宋嫂为保佑小叔造宝塔”的传说:

北宋年间,宝石山下住着一户姓宋的两兄弟,弟弟十岁时父母双亡,兄长挑起养家的责任。十年后,哥哥娶妻生女,就近开了一家豆腐店,弟弟则做点小本生意。

一日哥哥被抓了丁,至江苏吴江境内夜宿时巧遇弟弟。兄弟抱头痛哭,弟弟说:“兄有家室,嫂子和侄女需照顾,你一走这个家就塌了;我单身一人,无牵无挂,我替兄长去服役。”

哥哥回到家中,宋嫂感兄弟之情深似海。次日起,宋嫂天天上宝石山大石佛院烧香拜佛,祈小叔平安,并立志在宝石山上修一座长生塔,保佑小叔早日平安返家。乡亲们感于宋嫂的善良和平日里慈善济贫,纷纷出钱出力出料,塔成,名“保叔塔”。

某日,新任杭州知府游西湖来到保叔塔前,听说这座塔是宋嫂为保佑小叔造的,便在塔上题了一首诗:

为何保叔不保夫,叔何亲密夫何疏。

纵然掬尽钱江水,难洗娇娘一生污。

宋嫂听后非常气愤,乡亲们也为宋嫂不平,在知府的诗旁也题了四句诗:

叔叔出征代奴夫,为报深恩造浮屠。

奴心明似西湖水,州官何须费猜度。

明朝末期,朱国祯(1558—1632)认为这有伤风化,必须为其“正名”,于是他在《涌幢小品·钱俶》写下这段文字:“杭州有保俶塔,因俶入朝,恐其被留,作此以保之。称名者,尊天子也。今误为‘保叔’,不知者有‘保叔缘何不保夫’之句。”据说这是杜撰之词。后张岱《西湖梦寻》援引朱国祯言说:“其绝顶为宝峰,有保俶塔,一名宝所塔,盖保俶塔也。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吴越王俶,闻唐亡而惧,乃与妻孙氏、子惟濬、孙承祐入朝,恐其被留,许造塔以保之。”

后又演化出,钱弘俶被宋太祖赵匡胤召到汴梁,其舅吴延爽为祝福钱弘俶能平安回来,特在西湖宝石山建塔,称为保俶塔。吴延爽,吴越国王钱元瓘之妻弟,王妃吴汉月的弟弟,钱弘俶的舅舅,官居都指挥使、银青光禄大夫。其实吴延爽当初还没来得及给塔取名,就因为犯了“谋叛”罪,被流放。

因为文人效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吴延爽建塔‘保俶’”的故事广泛流传,因此“保俶塔”的名字随之叫开了。

宝俶塔历经宋、元、明、清四代六次大的重修。

宋咸平(998—1003)中僧永保重建,改为七级,仍然可登塔。黄久文《冬日登保俶塔》:“当峰一塔微,落木净烟浦。日寒山影瘦,霜泐石棱苦。山云自悠然,来者适为主。与子欲谈心,松风代吾语。”

1924年重修为八面七级砖砌实心塔,从此人们再也无缘登塔观赏西湖之景了,惜哉!

宝石山除了保俶塔,自身景色奇特。这里的山岩呈赭红色,岩体中有许多闪闪发亮的红色矿物质,每当阳光映照,满山流霞缤纷,保俶清秀,披着霞光分外耀目。因而被称为“宝石流霞”。有诗赞到: “保俶清秀草木深, 汲取日月精华魂, 葛洪抱朴炼仙药, 宝石流霞满乾坤。”

保俶塔日出时的风光。视觉中国。

与保俶塔隔湖相望的是雷峰塔。

【雷峰塔】

雷峰塔始建于公元975年,历时六年完工,初名皇妃塔,是钱弘俶为庆祝其宠妃黄氏得子而建。

也有说,雷峰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而建。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因其所在的山峰叫“雷峰”,因此名雷峰塔。

雷峰塔主体为平面八角形仿唐楼阁式塔,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总高近72米。

雷峰塔元末被焚,仅存塔心。

明张岱《西湖梦寻》记载一则趣闻,云李长蘅题画“吾友闻子将尝言:‘湖上两浮屠,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衲。’予极赏之”,后李长蘅作诗“君不见雷峰倚天似醉翁,雾树欲睡纷朦胧”,朋友拍案叫绝“子将把雷峰比作老和尚不如您醉翁的比喻更得情态”。

张岱也是才高八斗,作《雷峰塔》诗:“闻子状雷峰,老僧挂偏裘,日日看西湖,一生看不足。时有熏风至,西湖是酒床,醉翁潦倒立,一口吸西江。”

雷峰塔在子将、李长蘅的眼中,从老和尚变为醉翁。而张岱更浪漫,西湖成了醉翁的酒床,滚滚东流的钱江水,成了醇酿,醉翁“一口吸西江”,气势如虹。

雷峰塔(来自网络)。

雷峰塔与《白蛇传》有撕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白娘子为救许仙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最后被法海镇于雷峰塔下。

1924年雷峰塔倒塌,鲁迅作《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白娘子才得到解放。

雷峰塔的倒塌,另有传说:附近有夕凤村,大都靠养蚕织布为生,某天,有村民救了一位疯和尚,和尚为报答村民,送他一块砖石,还神秘兮兮地说“这是雷峰塔的经砖,是宝贝”。村民将“经砖”供奉起来,从此他家的蚕丝质量变得特别好。据说“经砖”还有“辟邪”“宜男”“利蚕”的作用,附近百姓你一块我一块的挖,最终导致雷峰塔倒塌。

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重建雷峰塔、恢复“雷峰夕照”景观的决定。

2000年12月26日,雷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奠基。

2002年10月25日,雷峰塔对外开放。如今的雷峰塔,充满了现代的气息,在塔中心的位置,有两座透明的电梯,可以直达塔顶。新塔不仅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还保持了宋代的建筑风貌。

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出自林和静的诗:“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夕照全村见,秋涛隔岸闻。”

雷峰夕照。视觉中国。

与雷峰塔隔山而居的是六和塔。

【六和塔】

六和塔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位于钱塘江畔月轮山上,是为镇江潮而建。

塔基平面为八角形,占地900平方米。其结构为楼阁型木檐砖塔身,原为九层,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重修时改为七层,外观十三层,每层分塔壁、回廊、塔心室三部分。塔壁外侧用壁柱分成每面三间,明间再砌两根槏柱,柱间开门,通入回廊。四周廊子铺有踏蹬,可通顶层。

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小,塔檐翘角挂104只铜铃。

砖构塔身的柱子和斗拱等均仿木构建筑形式。塔内须弥座,其圭脚、上下叠涩都很简洁,集中装饰束腰部分。有砖雕神人、飞天、花卉、鸟兽、飞仙等图案,构图优美,线条流畅,是反映宋代建筑装饰雕刻水平的重要实物。

塔高近60米。登塔远眺,钱塘江景色如画。

在张岱《西湖梦寻》的笔下,六和塔所在之月轮峰,宛如一幅画卷。宋时,张君房任钱塘令,夜宿月轮山,见桂子穿越薄雾,自峰顶飘然而下,此等奇景增添了月轮峰的仙气。山麓的六和塔,夜间灯火通明,铜铃叮当,为夜航船指明方向。

六和塔。视觉中国。

六和塔名称之由来,说法不一:或谓取诸佛教典籍《本业璎珞经》中之“六和敬”,曰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或谓取诸道教之“六合”,即:天,地,东南西北四方;或谓源自《晋书·五行志》“六气和则沴疾不生,盖寓修德祈年之意”。

六和塔是著名的观潮胜地。钱塘江潮汐,是自然造化的杰作,素有世界奇观之誉,一年四季天天都能领略,尤以中秋前后最为壮观。早在南宋时,六和塔就是观赏钱江秋潮的最佳地点之一。登塔观潮,成了月轮山的游赏内容。明以后,由于江道弯曲,潮势逐渐东移,海宁盐官镇遂成为新的观潮中心,但六和塔仍一直是秋观江潮的重要地点。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据《梦粱录》记载,杭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自庙子头至六和塔,家家楼屋,尽为贵戚内侍等雇赁作看位观潮……”

钱塘江观潮(来自网络)

六和塔白昼宜观潮,月夜亦佳。明高濂《四时幽赏录》有“六和塔夜玩风潮”一文,言作者燃点塔灯,在横空月色下静观海门潮起,但见“月影银涛,光摇喷雪,云移玉岸,浪卷轰雷,白练风扬,奔飞曲折,势若山岳声腾,使人毛骨欲竖”。

据说1936年4月,在六和塔下举行过一场电影明星的集体结婚,由著名民主人士沈钧儒证婚,蓝苹(江青)与唐纳、赵丹与叶露茜、顾而已与杜小鹃三对新人结为夫妇。

钱镠(852—932),吴越国创立者,谥号武肃王。清乾隆《临安县志》:“武肃王初生时有异相,弃井中,婆奋留之,故乳名‘婆留’。”

钱镠文化不高,但“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故事,千百年来被无数文人传唱不衰。

中国几千年来,几乎所有帝王都将国土视为一姓所有,《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钱镠却说:“民为社稷之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为“免动干戈”,他不仅自己不称帝,还反对强藩称帝,他教诫子孙要“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

钱镠与许多高僧关系密切,如径山寺的法济法师,宝林寺的道宏法师,龙泉寺的僧文,台州禅僧师彦都和钱镠有交往。僧昭,通术数,钱镠尊其为国师。僧幼璋佛法高超,钱镠登门问法,并迎至西府,馆于功臣堂,赐号志德大师。钱镠的后继者,尤其是钱弘俶在位三十年,建寺院八十五所。

杭州西湖钱王祠,吴越王钱镠铜像。视觉中国。

钱弘俶(929-988),钱镠孙,钱元瓘九子,吴越末代国君。他十余岁时即任内衙诸军指挥使、检校司空。钱弘倧继位后,将其从台州召回,参加主持相府工作。后汉乾祐元年(948)正月即位。钱弘俶继位后,励精图治,境内田亩荒废者“纵民耕之,公不加赋”,民心大悦。

钱弘俶毕生崇信佛教。自谓“凡千万机之暇,口不辍诵释氏之书,手不停披释氏之典”。他统治两浙期间,于境内造经幢,刻佛经,建寺院,修宝塔,礼遇天台德韶和永明延寿等高僧,遣使往高丽、日本寻求佛教诸宗典籍,在首府杭州重修灵隐寺,创建永明禅寺(今净慈寺),建造六和塔、保俶塔、雷峰塔等,还修了烟霞洞、慈云岭、天龙寺、飞来峰等几处南方地区少见的石窟造像。吴越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南佛国”。

宋开宝八年(975),钱弘俶应赵匡胤约,出兵与北宋会师南唐金陵。十二月,钱弘俶入朝表贺,为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名讳,入宋改名钱俶。宋太祖赵匡胤最后消灭了割据政权南唐,十国之中仅剩吴越。高僧延寿乃德韶之法嗣,此时病重。钱俶前往探病,征询当下局势,延寿劝谕钱俶“纳土归宋,舍别归总”。

钱俶审时度势,遵循祖宗武肃王钱镠的遗训,以天下苍生安危为念,采纳了延寿临终遗言,为保一方生民,采取“重民轻土”之善举,毅然于太平兴国三年(978)五月入宋京开封,遵从祖训,决定纳土归宋,将所部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五十五万六百八十户、十一万五千一十六卒,悉数献给宋朝,成就了一段顾全大局、中华一统的历史佳话。

因此,吴越免遭战火破坏,人民也免遭生灵涂炭,从而稳定和巩固了中国和平统一的政治局面。

“忠懿王”钱俶(来自网络)。

遗憾的是,钱俶最终却被赵光义谋害。

说钱俶之死前,先说说李煜之死。

南唐虽然被宋太祖赵匡胤灭国,但李煜投降之后,赵匡胤并没有杀害他,封其为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李煜生日),赵光义赐酒,李煜喝下御酒即身亡。

赵光义的名声不怎么好,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晚,与其兄赵匡胤一起喝酒,当夜赵匡胤突然驾崩,赵光义继位。

钱俶之死,据《吴越国王钱俶墓志铭并序》记载:“端拱元年(988)八月二十四日,六十大寿,与朝廷的贺寿使者宴饮至夜幕,光烛一庭,是夕暴卒。谥号忠懿。葬河南洛阳。”钱俶与李煜乃至赵匡胤均是喝下赵光义的酒后而亡,赵光义的酒喝不得也!钱俶死后被追封为秦国王,谥为“忠懿”,赵光义还假惺惺专门发布哀悼文告,为他废朝七日,派特使护送他的灵柩归葬洛阳,备极哀荣。

钱氏的“民本思想”实属不易,其胸怀之博大令人敬佩。苏轼曾赞曰:“其民(指吴越百姓)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这是对吴越钱氏历史功绩的客观评价。

今天江浙的繁荣,有钱氏家族的一份功劳。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