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底,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公布,许多申请人陆陆续续收到函评意见。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程度的讨论与困惑。其中最为普遍的疑问莫过于: “为什么不能直接看到函评的ABC等级?” 众说纷纭之下,这一制度安排常被误解为 “不透明” 或 “行政官僚” 的体
8月底,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公布,许多申请人陆陆续续收到函评意见。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程度的讨论与困惑。其中最为普遍的疑问莫过于: “为什么不能直接看到函评的ABC等级?” 众说纷纭之下,这一制度安排常被误解为 “不透明” 或 “行政官僚” 的体现。
然而,若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制度逻辑,便会发现,不公开函评等级并非简单的行政回避,而是一套经过长期实践、反复权衡后形成的系统性设计。具体分析如下:
1、保护评审独立性,抵御人情侵蚀
在我国的学术生态中,不少研究领域高度细分,同行圈子相对紧密,人情网络盘根错节。 一旦函评等级公开,申请人不仅可能通过评审意见中的评价话术、关注焦点甚至行文风格,反向推测出哪位专家给出了较低评价,更关键的是, 在这样一个“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圈子里,打听谁是自己项目的评审人,其实并非难事 。项目评审期间虽匿名,但后续的学术会议、同行交流、单位内部消息乃至间接的人际链条,往往能悄然揭开那层“匿名”的面纱。
这种“实名化”的潜在可能,使得即便形式上匿名,实质上的压力依然存在。 试想,一位青年学者若得知某位资深教授因“创新性不足”给自己打了C,即便意见本身客观中肯, 未来在学术交流中难免心存芥蒂,合作时顾虑重重, 甚至在一些相关评审的关键节点上,也会担心对方是否“记仇”。 评审专家同样心知肚明:今天的“差评”可能换来明天的尴尬。于是,为避免树敌或影响自身项目、学生晋升等现实利益,许多专家在评审时不得不“留一手”,宁可说得含糊些、温和些,也不愿直击要害。
久而久之,批评趋于软化,意见趋于雷同,“A”“B”满天飞,真正有锋芒、有洞见的评审反而成了稀有品。 这不仅削弱了函评的筛选功能,更侵蚀了同行评议的公信力。 不公开等级,正是为了在制度上构筑一道防火墙,尽可能隔绝人情干扰,让专家能真正基于学术判断发声,而不必在“说真话”与“保关系”之间艰难权衡。
2、维护评审公正性,减少争议与博弈
若等级公开,管理部门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大量申诉与争议的泥潭。 申请人可能反复追问:“为何我的‘创新性’是B而非A?”“为何相似的项目,对方得A而我得B?” 这类基于细微信号差异的质疑,虽情有可原,但若一一回应,将耗费大量行政资源, 使基金管理工作陷入“分数解释”的琐碎循环,偏离了“遴选优秀项目”的核心使命 。
此外,函评并非机械打分,而是定性判断。 尽管评审系统内部设有A、B、C等级,但最终资助与否,是基于多份意见的综合研判,结合学科布局、经费配额、优先方向等多重因素后作出的集体决策。 不公开等级,正是为了引导申请人将注意力从“标签”转向“内容”,关注“为什么”被评价为某类,而非纠结于“是什么”等级。这有助于强化“同行评议”的本质——它是专业共同体的集体判断,而非标准化考试的分数排名。
3、保护申请人,避免“标签化”伤害
对多数未获资助的申请人而言,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科研之路本就充满不确定性。 一份未获资助的申请书,未必代表项目本身存在硬伤,而可能是因竞争激烈、方向重叠或名额所限而落选。此时,若直接面对一个“C”级评价,极易产生自我怀疑,甚至动摇科研信心。
相比之下,一段措辞严谨、指出问题但肯定价值的评审意见,虽未明示等级,却能在拒绝中保留尊重,在批评中蕴含建设性。 这种“模糊化”处理,实则是一种心理缓冲机制,避免申请人因一个简单标签而陷入情绪低谷。
4、管理需保留必要的灵活性与权威
在会评阶段,学科管理处和评审专家组需综合函评意见、学科发展战略、经费总量及区域平衡等因素,对项目进行统筹决策。 某些项目虽函评等级不一,但在学科布局中具有特殊意义,可能获得倾斜支持;反之,某些等级较高但重复性较强的项目,也可能被暂缓资助。 这种宏观调控的灵活性,是科学基金实现战略引导的重要手段。
若ABC等级完全公开,管理部门的裁量空间将受到极大压缩。申请人可能以“等级不符”为由提出质疑,迫使评审机制走向僵化。 同理,每年评审结果发布时间不固定,也并非随意为之,而是为应对评审进度、数据核对、争议处理等复杂流程预留弹性。 制度的“留白”,恰恰是为了保障整体运行的稳健与高效。
综上所述,不公开函评ABC等级,并非简单的“不透明”或行政懈怠,而是为了规避人情干扰、保护专家独立判断的现实考量。 必须承认的是,申请人倾注大量心血完成申请书,期待的不只是“通过”或“未通过”的结果,更希望明确知道问题所在。 尤其当函评意见流于空泛、缺乏实质性建议时,那种努力之后仍摸不着方向的迷茫与失落,是真实而沉重的。
但正因当前学术生态中人情因素难以完全回避,这一制度才更显必要——它为专家保留了说真话的空间。因此,与其关注那个无法获知的评级,不如把注意力转向意见中哪怕只言片语的有用信息,持续打磨科学问题。在不确定中坚守,本身就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
来源:寂寞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