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2月18日清晨,“郑伯伯(郑熙亭先生)昨天上午10时08分,在石家庄逝世,享年94岁。”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使我一时木然!郑熙亭先生的离世,令我无比悲痛!老人家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我马上向张之了解治丧情况,以便安排去石家庄吊唁并为他老人家送行。张之回信
斯人驾鹤去 怀念更深切
一一郑煕亭先生与我的金石情缘
韩焕峰
作者和郑熙亭在一起
2025年2月18日清晨,“郑伯伯(郑熙亭先生)昨天上午10时08分,在石家庄逝世,享年94岁。”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使我一时木然!郑熙亭先生的离世,令我无比悲痛!老人家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我马上向张之了解治丧情况,以便安排去石家庄吊唁并为他老人家送行。张之回信说:“一切从简,我们都不去石家庄,也不收礼金。”这无疑是郑先生生前留下的遗嘱。我只有默哀祈祷郑先生驾鹤天国,安享冥福!并委托张之代我向郑老之子郑广宇弟表示慰问。广宇弟闻知后,代我献上了一个花圈以表哀悼。
一
斯人已去,沉痛缅怀。郑熙亭先生那耿介性格和音容笑貌,时刻萦绕我脑际,我的成长之路几个重大关键时刻,都得到了郑先生的关怀。我和他交往的大事小情,一桩桩,一件件,使我难以忘怀。郑先生,就是我人生中的大恩人。
此话还得从1983年说起,当时郑熙亭先生任沧州地区行署专员,之前任《沧州日报》总编辑。1983年夏,沧州日报社的刘芳廷老师专程到黄骅采访我,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十年坎坷路 砖瓦亦有情》,副题是“记韩焕峰自学篆刻的事迹”。这篇文章发表在1983年6月10日的《沧州日报》上。郑先生见到此文后,便引起了关注,为了更一步了解我,他便派时任团地委书记的单玉基、《河北日报》驻沧记者站站长尹清顺专程到黄骅剧团考察我。听二位说是行署领导派来考查的,我诚惶诚恐,真有受宠若惊之感。二位到我宿舍见我床底下有不少我拣来的砖瓦,便好奇地问我干啥用。我回答二位说:因经济拮据,便以砖瓦代石练习刻印。我又将部分砖瓦印蛻拿出来让二位观看,尹先生用相机记录下这些实物,我们三人还照了合影,然后就道别了。
二
1984年春天,刘芳廷老师联系到沧州地区群艺馆馆长王玉池、沧州市群艺馆馆长苏锡超,商定由沧州日报社和两家群艺馆为我举办“韩焕峰篆刻展”。展览于当年4月23日起开始展出。展品就在原沧州日报社临新华路报社的橱窗里。除展出的六百余印蜕,还展出了近二百方砖瓦原印。张之还为那次展览写了消息,发表在4月27日的《沧州日报》上。繁华的新华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大多步行者每当走到此处,都会驻足观看,展览展出了一个月,观者多得无数可计。
当年,郑熙亭先生家也住在新华路上,离报社很近。他早晨起来蹓早,见到我的展览,便驻足认真地观看了起来。他又想起刘芳廷老师写的那篇报道,他认为我是沧州的人才,就把我推荐给时任地委宣传部部长的张志欣,建议他调我来沧州工作。
当时已成立了沧州地区文联,首任主席是潘文敏。行署决定将原来属农业局管辖的“沧州地区农业展览馆”,更名为“沧州地区展览馆”,由文联直属管辖,调黄玉忠任馆长。黄玉忠根据上级的意见,调集有一定艺术专长的各路人才到展览馆工作,形成了一个文学艺术的创作群体。新调人员有:张之(书法),田云鹏、庄树鸿(绘画),于富华(摄影),滕义伟(雕塑),石新民(收藏),张永慧(装裱);还先后安排美术专业院校的毕业大学生李小柱、贾国君、唐文、韩福江等到这里工作。我因为篆刻艺术专长于1984年10月被调到展览馆工作。环境的改变和条件的改善,让这些人更好地发挥着各自的专长,在各自的专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和长足的发展,也为沧州争得了不少荣誉。
另外,全国发行的文学期刊《无名文学》编辑部也被安排在展览馆大院,由李子任主编,为了充实编辑力量和文学创作,作家田松林、何香久、吴俊泉、王佩元等被调到编辑部,编刊、创作双兼顾。
郑熙亭先生调省城石家庄之前,他的规划和展望,就是把地区展览馆这个地方打造成文学艺术创作中心。他的愿望早已得到实现。
三
郑熙亭先生虽然调到省城工作,但他对家乡沧州的书法、篆刻事业发展一直十分关心。每当我们在艺术上取得了进步,他都为我们高兴。
1984年冬,我与张之先生编辑了沧州有史以来的第一本《沧州书法篆刻选》,决定请郑先生题写书名:一是考虑到他在政界是职务比较高的沧州领导人;二是他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三是就此向他汇报沧州书法队伍的发展,故由他来题写最为合适。张之先生将题写书名的事向郑先生一说,他欣然应允。时隔不长,就把《沧州书法篆刻选》的题签寄了过来,为此书的出版提高了档次。
郑熙亭为《沧州书法篆刻选》题写了书名
1986年,郑熙亭先生调到河北省文化厅任厅长。他对我说,想把我调到河北画院工作,因当时河北画院缺少篆刻人才。但是,我考虑到自己刚调沧州不到两年,又被地区人事局录用为国家正式干部,家属孩子也转成了非农业户口,还分得一套住房,加之1985年4月我创建了沧海印社等种种原因,总认为还未为沧州做什工作就又被调走,对不住沧州。我将此情况与郑先生一说,得到他的认同并十分感慨地说:“焕峰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为沧州篆刻事业发展做工作也应该。”我虽然没有调省画院工作,但我也不感到遗憾。通过这件事,就足以说明郑先生对我成长的关心和爱护,此事使我终身难忘。
四
更让人难以忘怀的是,郑熈亭先生关心我们沧海印社集体创作“中国奥运冠军印”一事,这得要从头说起。
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在北京举办。百年奧运,千载难逢,由我精心策划、组织沧海印社八名社友为获得金牌的中国冠军治名印。我先后找到时任市体育局局长廉晨和《沧州晚报》总编辑李振芳,得到他们的同意和支持,由我们三家联合主办,名称定为“治中国印 扬冠军名”篆刻中国奥运冠军印活动。我们三家又作了分工,体育局负责提前提供全部赛程;《沧州晚报》开辟专栏,刊登产生的中国冠军名印。篆刻“冠军印”的重担就落在了我精选的八位社友身上,他们是:韩焕峰、张之、冯宝麟、李泽成、吕铁元、姚海宽、孙宏伟、陶殿甲,8位均是中国书协会员,我还是西泠印社社员。
印石由我的好友夏增昆先生提供青田封门石,尺寸相同、印钮统一、樟木印盒都由夏先生无偿提供。我排好了篆刻创作顺序,循环进行,万事俱备,只待8月8日晚8时开幕后产生中国奥运冠军第一金。首金是由我国女子举重48公斤级陈燮霞获得,她以抓举和挺举212公斤的总成绩,填补了中国队在这个级别上的金牌空白。首金产生我也非常激动,当即操刀奏石,取古玺式篆刻出“陈夑霞”的名字,用边款记录获金项目和获金时间。我钤好印蜕送到《沧州晚报》编辑部作版,次日见报。
半个月的北京澳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共获51金,60名冠军(有双人和四人项目),金牌榜中国排名第一。我们8人也圆满地完成60方“冠军印”和20方主题口号印的创作任务,“冠军印”和主题口号印20天的刊出,在当时沧州的街头巷尾已成为民众们的议论的话题。
在创作“冠军印”刊出期间,各地的媒体如《沧州日报》、沧州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燕赵都市报》、《河北工人报》、《河北日报》、《南方日报》、《西泠印社》杂志、《印缘》杂志、《美术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青少年书法》等都相继报道。一些专业主流媒体不惜版面,整版整版的刊登60方“冠军印”,新华社还发了新闻通稿。
《书法导报》用整版的篇幅刊发了“冠军印”印谱
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组知道此消息后,由导演李建伟带领摄组来沧州进行考察。当他们见到我们刻的这套“冠军印”,反复观赏后,认为符合作节目的要求,便向我发出邀请。当年12月10日,由我领队一行四人(张之、李泽成、韩培军),携60方“冠军印”去北京该栏目演播厅去录制节目。节目由罗晰月女士主持。我向观众讲述了这套“冠军印”的创作过程和家国情怀,不时引来热烈掌声。节日播放时间是30分,我的出镜时间是20分钟。节目作完后,向全国播出四次,达到二亿多观众收看,大大提高了沧州和沧海印社的知名度。
五
奥运会过后,我赶紧著手整理编辑《中国冠军印谱》,为的是给沧海印社留下珍贵资料和纪念。印谱出版后,我首先给郑熙亭先生签上名,另㚈又多寄了三本向他汇报。
他接到书后给我打来电话,他那兴奋劲儿简直就象个孩子,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激情髙亢的语音声调,响若宏钟,他夸奖我们作了一件了不起的、能与国际接轨的大事情,在中国印坛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批“冠军印”可称得上是沧州的传世之宝。
郑熙亭先生对这批“冠军印”的认同是非常认真的。随后,他拿着一本《中国冠军印谱》找到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柱先生,请他评估一下这批印的价值,并写出评估报告。张立柱通过对60方“冠军印”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和分析,根据文物法有关规定,写成了报告向郑先生作了汇报,同时将报告写给了我们。评估报告全文如下:
王玉芳局长并转沧海印社韩焕峰社长、沧州书协张之会长:
最近,老领导郑熈亭厅长转给我一本《中国冠军印谱》,并向我咨询这套“冠军印”的文物价值,得知沧州的朋友们为第29届奧运会做故了一件大好事,一件颇具历史意义的大事。
我反复欣赏、研究了这套印谱的“冠军印”,根据多年日常工作经验和文物法的有关规定,感到这套印谱记录录下了21世纪在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与重大事件紧密相联的近现代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品,应当属于中国文化遗产的范畴,很快会成为近现代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受国家保护的范围包括:与重大历史事件、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文物、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实物;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奧林匹运动会,是近现代中国百年一遇的重大事件,而这套印谱手稿,是这个重大事件的记录,是与之相关联的史迹、实物,是珍贵艺术品、工艺美术品。而且,这份印谱手稿及其出版物易于保存、收藏,她对于提升全民族爱国主义情感,对激励当代和后人献身中华、建设祖国的热忱,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冠军印谱》原印的意义在于:
一、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了在中国举办的百年一遇的世界奧林区克运动会;
二、以历史记载的方式真实记下了第29面奧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风采、中国军团夺冠历程;
三、以艺术的手法,将制印、篆刻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运用于记录奧运,而且风格古朴、水平上乘,创意独特,为历届奥运会首创;
四、“冠军印”创作时间,全在夺冠当天,翌日面世,见诸报端,与夺冠的时间同时,体现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
从博物馆的收藏、研究、教育、宣传功能着眼,这套“冠军印”值得各级各类博物馆收藏,会成为专题博物馆、博物苑、奥林匹克公园争相收藏的的藏品。
我觉得,这套“冠军印”不宜以出价高低论归属。她因时间推移而增值,因世界独有而名贵。就象中国的顶级文物国宝一样,国家应当收藏,原产地也应该收藏,而原产地似乎更具竞争力。不少国外朋友,飘洋过海,不远万里奔波,就为到河北一睹釉里红开光瓷青花大罐真容,只要能亲手摸一摸,心愿足矣。
我认为,这套“冠军印”以入藏于沧州市博物馆为宜一一因为这套印发祥于沧州,知识产权在沧州,是沧州的专利、沧州的光荣。她与沧州人民浓浓的爱国热情、沧州大地厚厚的文化底蕴相联。
“中国冠军印”的收藏权该当属沧州,理应是只有到沧州才能亲眼目睹。也许不久将来,沧州因收藏第29届奧运冠军印而成为闻名于世的一个热点。
期盼你们根据实际情况将此事纳入市文物局的工作日程。方便时,给我寄几本印谱纪念册,以便送与更多朋友欣赏。
些小建议,出于保护文物的职业习惯,寄送多年同事同行,仅供参考。
恭祝春安!
张立柱
2009年2月25日
文物专家张立柱先生认定,根据文物法的有关规定,通过认真地评估,这套“冠军印”定为“近现代文物”是有据可依的。
郑熙亭先生看到评估报告后,更是兴奋不已。他给我打来电话,强调一定要把这套“冠军印”保护好,因这是国宝级的艺术珍品,是沧州文化事业上的财富。还郑重地提示我们:“不能让文物商人骗了去!”由此,可窥见郑熙亭先生对这套“冠军印”的重视程度。
六
时隔不久,我便收到郑熙亭先生给我和张之的来信,全信的内容说的都是“冠军印”,可见郑先生对此事看的是多么重要。我也给郑先生回了电话深表感谢。他给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打电话,建议将他给我们的这封来信公开发表。郑先生沟通之后,我将他的信拿到《沧州晚报》“大运河 综艺”栏目,交给责任编辑程炳正,于2008年12月31日刊出,还加了编者按,全文如下:
郑熈亭给韩焕峰、张之的信
编者按:12月13日,《沧州晚报》头版刊发了《“中国冠军印”拍出99万高价,60方印章将无尝捐献国家》一文。该文介绍了北京奥运会期间沧州晚报、市体育局和沧海印社联合举办了“治中国印 扬冠军名”活动,我市8名篆刻家创作了51金60方中国冠军印。
原沧州地区行署专员、省文化厅厅长郑煕亭看到这则报道和《中国冠军印谱》出版的消息后,非常激动,写信向沧海印社社长韩焕峰、沧州书法家协会主席张之表示祝贺。现将书信全文刊发如下。
沧海印社韩焕峰、张之:
首先祝贺你们编印的《中国冠军印谱》的出版。
读了你们刻制的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中国冠军印谱》,非常激动,感谢你们制作了这一国宝级的艺术珍品,为沧州的文化事业创造了财富。
用历史的眼光看,这确是一套无价之宝的珍品。奥运会在中国举办是百年一遇,这是一件关乎国家荣誉的大亊情。你们以一个地市级的印社关心着国家大事。八位印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智慧。晚上夺冠,在第一时间制成冠军印,次日见报,共刻冠军印60方,吉祥印(主题口号)20方,边款80余枚。印作刀法古朴,印文美观,水平之高,在当前篆刻界实为上乘之作。细检奥运史上有哪一个国家曾为自己的冠军做过类似的事情呢!这是史无前例的丰硕成果,是沧州人民的财富,人民的骄傲。
我作为一个沧州人,感到无比兴奋和骄傲。奥运中国冠军印是沧州的国宝,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希望你们珍重这辉煌成果,万万不要被文化商人忽悠了去,给后代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遗产。
郑熙亭
郑熈亭先生给我与张之的这封来信得以在报上发表,足以说明老领导对这套“冠军印”的极大关心和爱护,字里行间蕴透着他对家乡文化艺术的极大关注和殷殷情怀。
当我把央视“鉴宝”栏目播出“冠军印”的时间用电话告诉他时,他非常的高兴并言:“焕峰,我一定盯着收看,看看我家乡篆刻家的风采。”当他看完电视节目播出后,意犹未尽,又给我打来电话,激动不已!只听得先生哈哈大笑起来说:“焕峰你就是我们沧州文学艺术界的一星座。见你身穿著唐裝,淡定自若,说起冠军印来,你对答如流,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我的回答是:谢谢郑伯伯过奖,我只是如实说说“冠军印”创作过程而已。郑先生对我这一通夸奖,确实对我们是一次莫大的鼓励。
七
回忆以上这几件往事,令人感慨万千,最早的事已过去40多年,就是他最关心的“冠军印”也过去了17年了。在与郑熙亭先生数十年的交往中,他既是一位领导、长者,又是一位良师益友,我获益匪浅。我每次到他家去看望他,他在我的面前,从不以领导自居,更不会摆架子,说起话来是谈笑风生,讲起典故来是如数家珍,讲起学问来是滔滔不绝……
郑先生他性格开朗,胸怀坦荡,爱憎分明,多才多艺,令人尊崇。说他是位作家:是因为他出版了多部著作,他在繁忙的政务之余,笔耕不辍,坚持写作。他从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到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公开出版了诗集《耕读篇》、杂文集《知命集》、长篇传记文学《东游寻梦一一苏轼传》、中篇小说《峥嵘赤云西》和《犹言惜故林》等。长篇小说《汴京梦断》和长篇评论《一曲伟大民族精神的壮歌一一读新战争与和平札记》分别荣获河北省第五届、第七届文艺振兴奖。晚年又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大宋河山》,编辑了自己的《熈亭文存》,出版了《读诗笔记》等,还参加编著了《百岁老人高阳》。
说郑先生是位书法家和诗人:是因为他从青少年时就热爱临池,写了一辈子毛笔字,在大半生的从政期间,批阅文件他都是用毛笔,但他不以书法家和诗人而名世。他的书法用印基本都是我为他刻的,由他命题让我刻的闲章有:“诗书画印”“伉俪合璧”“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熙亭鉴赏书画”“不解斋”“鹤寿永享”等6方。由我主动为他刻的多是名印,有“郑熙亭”“郑熙亭印”(2方)“郑氏”“熙亭”和他夫人的名印“王健苓印”等六方,加起来共12方印章。其中“诗书画印”和“伉俪合璧”二印用于他夫人王健苓的画上。王姨退休后学习国画,绘事丹青,以画牡丹见长,老夫人画完后,郑先生根据画意作诗题跋,成为“伉俪合璧”。“鹤寿永享”是王姨晚年出版画集时,郑先生让我刻的封底印,留下了压卷纪念。这12方印章是我请郑广宇弟钤来印蜕后才知道的。因数十年来,从没有统计过为郑先生刻过多少枚印章,通过这12方印章,说明我与郑熙亭先生的友情印证。
此外,在沧州大运河碑廊耸直着一通巨碑一一《大运河碑廊记》,碑文约千余字,撰、写均出自郑熙亭先生之手。平时他写的书法作品可谓成千上万幅,无数可记。书法名家张之的启蒙老师就是郑熙亭先生。
郑熙亭先生晚年向省图书馆赠送他编著的《读诗笔记》和书法作品。《读诗笔记》选取了从汉至唐各个朝代的诗歌,这些熠熠生辉,脍炙人口的诗篇,不但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瑰宝,也是所处时代的最好见证。作者以笔记这种看似随意的形式,对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诗歌进行再次解读,使读者能够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披沙拣金,让更多人们更深刻地感知诗歌的魅力。从而在欣赏和赞叹中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郑熙亭先生家乡是肃宁县,曾是抗日战争冀中区的模范县。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时他写了四首七言诗,此次也以书法作品的形式赠送给省图书馆。
这足以说明郑先生对古诗的研究深度和研究成果,能不说他是诗人都难。在此笔者不再赘述。
八
一位省内正厅级官员,除勤政外,又能自修历史、文学、书法、诗歌、戏曲、操琴等,而著书立说成绩斐然。另外,因他在历史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河北大学历史系聘他为客座教授;在发展“社会科学”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做到如此,实为难能可贵。从政者能做到他这种水平和境界者又有几人?郑熙亭先生做到了。
应刘桂茂总编之约,让我参加郑熙亭同志追思会,这正中我心意。因我才疏学浅,文笔拙劣,就我与郑熙亭先生四十余年的情感和亲身感受,罗列了这些文字,以作对郑熙亭先生的缅怀和悼念!
最后再让我喊您一声:郑伯伯,祝您一路走好,安享冥福吧!
于乙已春分三日初稿
来源:邯郸赵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