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者上前采访的时候,张水华没忍住哭了,说了一一番话:“希望领导能够支持我,我不需要领导给我特别的假期,我只希望领导能够支持我周末‘调休’,支持‘调休’,不是说给假。”
哈尔滨搞了一个马拉松比赛,一位名叫张水华的护士,以2小时35分2秒拿下全程冠军。而且,还是在生理期不适的情况下跑完的。
照理说,这本来该是个热血又励志的故事。一个医护人员,工作已经够忙了,还能抽空训练、出成绩,甚至拿冠军,怎么看都不容易。
记者上前采访的时候,张水华没忍住哭了,说了一一番话:“希望领导能够支持我,我不需要领导给我特别的假期,我只希望领导能够支持我周末‘调休’,支持‘调休’,不是说给假。”
好家伙!就这么一句话,就把刚刚到手的361°运动品牌代言给哭没了。这个张水华,一下子从“跑得最快的女护士”,变成了“被解约最快的女护士”。
你可能会纳闷,调休这么正常的一个诉求,怎么就惹了众怒呢?其实啊,事情的关键不在“调休”本身上,而在于她说话的场景,和后续被扒出的种种细节。
比完赛接受采访时,人家一般先“感谢单位培养”,再分享训练的艰辛、传递一个体育精神。结果她呢,镜头前突然“卖惨”!很多人看到采访视频,第一反应是:这跟“马拉松”的风格完全不搭嘛。
各位要知道,马拉松最早是为了纪念那个奔跑了四十二公里报信、最后力竭而死的士兵。他是英雄,英雄可以累,但是不能“惨”。你一卖惨,形象一下子就塌了。
更何况,她说自己“辛苦”,可是谁又不辛苦呢?护士工作确实不容易,连轴转、压力大,尤其抗疫那会儿,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往前冲,这些大家都是知道的。
可是哪个普通打工人的日子又轻松?你一夺冠就公开抱怨“调休难”,听起来就不像是分享,更像是在向单位、领导、同事“施压”。
果不其然,事情很快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酵了。有人扒出她短短两月的时间里,参加了多场马拉松,频繁的调休让同事不堪重负。
她的社交账号全是品牌推广和跑步内容,护士的身份,反倒越来越像个“人设”;更有人爆料,说她为了比赛抢别人的调休名额,还呛了同事一句:“人得有一技之长。”
这话道理是没错,但是从她嘴里说出来、还建立在同事的让步之上,就难免让人觉得“得了便宜还卖乖”了。毕竟是你要参与比赛,又不是同事要干“私活”。
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公众对医护人员的职业伦理有更高的期待。不同于普通职业,医护工作直接关联患者的生命安全,容不得半点分心。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的那样:“尊重尽责的医护,但医疗事关生死,对于没法把主要精力投入工作的医护,大家肯定想避而远之。”
这件事情,也让大家联想到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那个不喜欢工作,却喜欢观测天文的“宇宙区长”孙连城。
剧中的李达康拿话呛孙连城说,你喜欢看星星,就去少年宫带着孩子看星星吧!结果他真的就去了。辞职的时候,还得到了一片掌声!
那么,为什么要给孙连城鼓掌呢?因为他最终的选择,满足了个人的爱好,又没有耽误工作,这就叫——“不负如来不负卿”!
张水华这件事情的特殊性就在于,她完全将个人爱好的成本转嫁给了自己的同事,但是却将荣誉和利益留给了自己。
据网友统计,她今年3月直接连跑4场马拉松。一次马拉松至少要请假2-3天,算下来她在一个月内因跑步请假的时间,长达十多天。
还有同科室同事爆料:“她为了凑训练时间,经常抢同事假期,有人家里有事想调休,她直接霸占,还对人阴阳怪气,指责别人没特长。”
生活之中,谁没个需要同事帮忙调班的时候,可当这种“互助”的行为变成单方面的“索取”,这不就成了“欺负老实人”吗?相信很多网友在工作中都遇到过类似的事,那么大家生气就很正常了。
张水华还有一个更让人反感的地方,有网友指出,她早已经签约MCN机构,社交媒体账号有明显的商业化运作痕迹。
她的账号认证是“国家运动健将”,橱窗里的运动产品销量动辄数千件,光佣金就相当可观。这不禁让人怀疑,她的“哭诉”是否也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流量剧本?
毕竟,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争议也意味着曝光,曝光带来流量,流量可以直接“变现”。但是这种急功近利的网红之路,往往暗藏风险。
从前两年某大网红的“打工人论调”翻车,到诸多网红因产品质量问题陷入争议。这些事情都在证明同一个道理:靠人设获得的成功,也可能因人设崩塌而失去。
一个人的精力与能力终究有限,这世上绝大多数人,都没法同时把主、副业都做好。当然也有跨行天才,比如达·芬奇、特斯拉这样的神人,但是这样的人,毕竟百年一遇。
对于普通人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搞清楚自己几斤几两。认准一个目标,做力所能及的事,才是正道。
现在对张水华个人而言,摆在她面前的选项,其实十分清晰:她要么彻底转行,去做职业运动员,把爱好变成终身事业;要么退回护士本职,合理协调训练与工作,同时也要尊重同事权益。
在个人主义盛行的当下,我们依然得学会平衡自我和集体。除非你想学鲁滨逊,去荒岛当一个“野人”,不然,谁愿意一直惯着你?
有网友说,张水华因为赛后接受采访时候的舆论翻车,马上就被品牌方解约,她的未来大概是要完蛋了。
我不那么看,因为张水华在马拉松上,确实很有天赋,不然她也不会成为“福建马拉松达标第一人”是不是?何况她还很年轻,只要之后懂得了“取舍”,依然大有机会,再创辉煌。
这种完美诠释“祸从口出”的事,在网络时代几乎天天都在上演。但这件事还是能给我们一些提醒:追求个人梦想,不能靠牺牲他人利益来达成;发展副业不是问题,前提是做好本职工作。
每一个人都有权利追求更好的自己,可你一旦登上高位,千万别随便“卖惨”——尤其是运动场上的英雄!
人家追捧你,本来是因为觉得“你很强”,结果你一卖惨,形象就全垮掉,秒变“狗熊”,到时候就别怪人啐你一口,再踩上两脚了。
还有,名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真的得学会说话前多想想。当你觉得自己特别惨的时候,也想想你的同事。
你的爱好是你的事,凭什么打乱别人的安排呢?再想想医院的病人和家属:你动不动就要请假比赛,他们怎么放心把健康交到你手里?
当然,也有网友说医院工作太“卷”了,批评医疗系统的工作安排本就缺乏人性化。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然而从根本上说,无论环境如何,个人的选择和责任始终都在自己的手中。我们可能无法改变系统,但是可以把握自己做事的分寸与态度。
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按自己的想法去活,可人毕竟是生活在一个集体里面,哪能事事只想着自己,让所有人来迁就你呢?大家说是不是。
来源:暮城烟雨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