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瀛滨家中的陈列很简单,客厅醒目处摆放着一张戎装照。照片里,身着军装的青年精神抖擞,那是1955年孙瀛滨被授予军衔时的留影。
孙瀛滨
□转载自《雅安日报》记者 鲁妮娜 市融媒体中心 李祖珂
近日,在芦山县西街的一间居民楼里,97岁的老人孙瀛滨坐在家中。
孙瀛滨家中的陈列很简单,客厅醒目处摆放着一张戎装照。照片里,身着军装的青年精神抖擞,那是1955年孙瀛滨被授予军衔时的留影。
挂在衣架上的军装,别着一枚枚勋章,有些已经褪去了金属光泽,闲下来时,孙瀛滨会仔仔细细端详这一枚枚勋章,目光深邃而悠长。
“我要当八路军”
1928年12月,孙瀛滨出生在河北故城县。
“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沿津浦线南犯,故城县国民政府不战自退,孙瀛滨家所在的区域,成了敌占区。
孙瀛滨说,那时故城抗日军民并没有被吓倒,县抗日武装力量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迅速发展起来。
“那时候,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听到老百姓夸八路军,我就想我也要当八路军。”说起参军的理由,孙瀛滨笑呵呵地回答。
“这里没有八路军,那我们干脆自己去找!”13岁那年,孙瀛滨约上表哥王德臣离开敌占区,去找八路军。
两个少年最终来到了冀南行署第二专署管辖的区域,在那里他们见到了一个名叫宋培玉的干事。
“叔叔,我们要当八路军。”年少的孙瀛滨走上前,坚定地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
就这样,13岁的孙瀛滨成了河北故城抗日公安科一名八路军战士,不久后,又调整到了冀南第二军区除奸科。
冀南第二军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河北南部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除奸科(或称“锄奸科”)是军区政治部下属的情报保卫机构,核心任务是反间谍、肃清汉奸、保卫根据地安全,同时负责内部纪律审查。
“15岁时,我第一次抓汉奸。”孙瀛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们得到消息,那个汉奸要带孩子回沧州。在他回家的路上,伏击了他。”
后来,汉奸被八路军处置,而孩子被送回了沧州。
“当时的领导教育我们,虽然汉奸出卖我们的民族,可是孩子还小,他是无辜的,我们要善待他。”孙瀛滨说。
“他们和我在家乡时听到老百姓议论的一样,是我们的亲人!”孙瀛滨说,进入部队以来,八路军善待百姓,优待俘虏的行为,在自己年幼的心里刻下烙印。
“我们终于赢了”
1942年4月29日,日军指挥独立混成旅第7、1、8旅团及伪军一部共1.2万人,合围冀南抗日根据地党政领导机关所在地武(城)北地区。
冀南第二军区的武城、故城等地曾遭日军重兵合围,军区机关及群众团体损失惨重。
经过激战,八路军主力突出重围。日伪军在多次合围失败后,到处挖掘,加修公路,增设据点。根据敌情变化,八路军实行主力军地方化,大量组织武工队,广泛开展游击战。
在这期间,孙瀛滨也从一名小战士逐渐成长为一名通讯员。
1945年8月15日,日本签订投降书。
这一消息通过广播传到了冀南第二军区,也传到了孙瀛滨的耳朵里。
“我们终于赢了!”17岁的孙瀛滨高兴极了,他走出房间,发现大家和他一样兴奋。
日本乞降的消息不胫而走,干部、群众、战士们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奔走相告。
“日本投降了”“我们胜利了”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大街小巷贴满庆祝胜利的标语,商铺店号门前挂起吉祥喜庆的大红灯笼。口号声、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响成一片,人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与欢呼之中。
孙瀛滨身处其中,跟着大家一起欢呼着。
抗战胜利后,仍需清剿残存日伪势力,恢复社会秩序。
后来,孙瀛滨又跟着部队参加解放战争,劝降战俘、发展共青团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进军西南时,他跟着部队来到雅安,参加西南剿匪。
1958年9月,孙瀛滨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继续为人民服务。
时至今日,在家安享晚年的孙瀛滨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坚持每日收看新闻联播。“看着国家和平、富强,老百姓生活平安、幸福,我们的奋斗没白费,值得!”孙瀛滨说。
来源:生态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