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人格”苏雪林:鄙视陈寅恪,批曹雪芹太差,笑林语堂妻老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11:36 2

摘要:都说民国才女多,但谁还能跟苏雪林比“能写”呢?她晚年那一屋子日记,堆起来比三四个人都高,胡乱翻一页就是血肉横飞的人间烟火。偏偏,世人对她的印象又分裂得厉害。有人说她是最能骂鲁迅的“文坛泼妇”,也有人把她供在学堂里,温雅得像金丝笼里的古典先生。不夸张地说,没有哪

苏雪林:日记里的两面人生

都说民国才女多,但谁还能跟苏雪林比“能写”呢?她晚年那一屋子日记,堆起来比三四个人都高,胡乱翻一页就是血肉横飞的人间烟火。偏偏,世人对她的印象又分裂得厉害。有人说她是最能骂鲁迅的“文坛泼妇”,也有人把她供在学堂里,温雅得像金丝笼里的古典先生。不夸张地说,没有哪个女作家让人如此“左右为难”。

有意思的就是这张两岸分裂的脸谱。你去大陆的书店搜“苏雪林”,九成九会跳出她跟鲁迅干架的旧闻,网上一水“犀利、偏激、好斗”这些加标签,仿佛一生下来就是为“作妖”而来。可你要到台湾,翻她在师大的学生追忆,十有八九是“贤淑、师表、国学大家”,林安梧那个年代的学者根本不敢信大陆说的“骂街形象”,嘴巴都要惊掉了。他们见到的是个认真穿裙子、慢条斯理、慈脸颔首的老太太,顶多端起架子训学生,哪有半点“泼”味?说穿了,都是看自己想看的“版本”。

想想也正常,谁又不是碎片化活过一辈子呢?我自己过去对苏雪林的印象,也就是“骂鲁迅很凶”“文笔还行”这种极简人设,直到翻到她的日记——天,这女人活生生把自己每天的碎碎念,从青年写到暮年,连做梦都不放过。那些细小的、啃噬人心的妒意,寂寞,骄傲,亏欠,还有点小气、嘴硬和童心未泯,无不赤裸裸地扑在纸上。你很少见到哪个“被骂坏了”的历史人物,私底下比名义上还要真性情。

以“鲁迅事件”为例,习惯了指着她鼻子骂“为黑而黑”,说她骂鲁迅当事业的人很多。可她自己怎么说的?她日记里实打实承认,鲁迅的小说,她觉得“顶好”,对社会病理看得忒透,一点没小气。只是她讨厌鲁迅的“政见”,看不惯那股自我标榜的批判腔。说白了,是意见不合,绝不是“黑到底”“踩到底”。你要说纯粹是意气之争,倒也有点冤枉——她晚年还认真手抄《鲁迅传》,认真劲让人想笑又想叹。往来恩仇里,到底是谁小气,谁受了委屈,日记里真有好多暗线在晃。

苏雪林爱憎分明,又敏感得厉害。你对她一个态度,可能在她心里留印一辈子。这点,她跟胡适讲得多明白了。年轻时胡适做她老师,压根儿没留意她。后来再遇,胡适依然记得她,还主动问候,还得体地关注她的新进展。这一套标准的“知遇”仪式,让她感动许久,日记里絮絮叨叨。胡适虽然没怎么看得起她的治学(这也是事实),但架不住人家气度温煦,对晚辈礼数到位,苏雪林一路又敬又怕,师恩难忘。胡适去世那天,她在日记里写“心胆俱落”,当晚就哭得不成样,第二天一早就奔台北奔最后那一道别。你要说她和胡适“暧昧”,纯是胡编乱造;但说她心中有“标杆”,那绝对成立。

对比鲁迅初见,简直天壤之别。她第一次见鲁迅,还是在上海的一次饭局上。鲁迅明明知她是谁,偏一句话都没搭,也不屑一顾。苏雪林是个自尊心极强、又敏感外向的女人,怎么能受这个?她日记里咬牙切齿,几十年不翻篇。后来鲁迅讽她的话,她也一一刻骨铭心。说句玩笑话,这种人遇到谁,都会记到骨头里——要么亲近一世,要么翻脸无数。她的“抑鲁扬胡”,你理解她的脾气那根刺,也就不难猜了。

世上有人天生对亲人没“血亲滤镜”,苏雪林对丈夫张宝龄就是。说起丈夫,她基本上选择“自动屏蔽”。日记里甚至记得具体哪天,决定“今后此人一笔带过”,仿佛人生里就没有过这个人。但张家那些亲戚,她又全部扛在肩上,照料到老。你看日记,感受到她那种极度理性又别扭的情感观。身为“民国女作家铁人”,对婚姻“实用挂”,对爱情淡如水——她说得直白,我靠自己挣钱写作自足自给,何必托付一生去赌男人。偶尔有人追她,她也半真半假地在日记里自嘲“魅力犹存”,不过都是饭后打趣,哪里有一点发春发傻的头脑。对比她照拂家族、提携闺友,对男人的冷淡就更明显。

圆滑不是她的强项,心直口快才是。你看她对朋友,可以极情深,也可以极苛刻。比如闺蜜凌淑华,感情深厚,但日记里常有“不屑”,有几分“塑料姐妹”味道。遇到谁写文章夸自己少了点,她一定牢骚两句,越看越像现代网络上的“吐槽号”。她抨击陈寅恪,说他博学不实用,只是“两脚书橱”;谈红楼梦时,大言不惭称“雪芹原文不过尔尔,全恃高鹗续写才成名作”。夸张、刻薄、偏狭,全部摆在明面上。不藏着,说明她骨子里一点虚伪都没有。她甚至会在日记里挑女佣毛病,换了几十年,怎么都难满意。你要觉得她完美,是你自己自欺。

但这股较真的轴劲,有时让人觉得她很有“侠气”。她自己当年能坐上武大教授的位子,偏觉得自己学历不够,一再推辞。要不是诚实到“不能文过饰非”,她很多糗事倒不会主动曝光。女学生写她的传记稿,嫌弃“毛丫头配不上”,但对待老友、大师,哪怕只沾了一点知遇之谊,她都始终感念。说她“侠气”,日记里就常见到这种刚柔并济的味道。

当然,苏雪林活得不容易。她到晚年还笔耕不辍,为了补贴家用/养侄外甥,每天都在算稿费。她追忆早逝好友袁昌英,总是带着盲目的执念,写到落泪。有一阵甚至为老友的新书再版忙前忙后,连自己身体都不顾。她的生活极度简朴,有时小气到一分一毫。可轮到资助亲友,她又从不吝惜。来往大陆的书信,她一直都留存,朋友的命运总牵肠挂肚。活得孤傲,活得清楚,却也活得通透。

读日记时你能感觉到,她矛盾得令人心疼。比如对琼瑶,从小看到大,觉得只是“隔壁家小姑娘”,全无当代“偶像剧女王”的气派。结果转眼琼瑶火遍全台湾,成了自己“吃瓜”的对象;对李敖,时而爱看,时而嫌弃太闹腾,可八卦他和胡因梦那点事,她也津津有味;对张爱玲,她时常点评,“文笔老练但太琐碎”,可那副身影又常常出现在她的瞭望名单,八十多岁了居然被骗去吃饺子。你很难说她“通透”,更像个豪爽又可爱的老太太。

朋友、故人,那群民国圈子里的老面孔,她都在追忆:徐复观的病、蒋梦麟的家务事、陈西滢家事内情,零零碎碎的掌故都留在日记里。她极少自我修饰,爱怎样写就怎样写,有点像我们家里的年长亲戚,记怨、记爱、记旧事,偶尔喝酒写字,醉醺醺里也能打出十万八千字。

说到底,她就是一团矛盾:外柔内刚,爱恨分明,坦率得近乎刻薄,对朋友又极讲义气,对命运极度敏感,对性别始终有愤懑和争斗,但底色仍然是老派的清高和自信。她一辈子都在挣扎着要证明“我清清白白”,一生无愧于人。写那么多日记,大概也有几分“为己证道、为己明心”的意味吧。

有时我会想,苏雪林会不会也是看不到自己这些复杂面的,就像林语堂讲自己“谁知道我是谁,只有天知道”那样。矛盾本身,就是她的底色。日记里的苏雪林、舞台上的苏雪林、我们想象里的苏雪林,这几个版本谁都说不全。

也许,这才是真实的人啊。你看她一百多年走来,那些“泼辣”、“善变”、“孤傲”、又“守义”的瞬间,像极了我们自己的长辈、亲人,有时明明白白,有时让你迷糊抓狂;到最后,却又总能让你在某个片段里,感到深深心疼。

她最怕的是被人误解,最遗憾的是“莫我知也夫”。可谁的一生,又不是如此?等到我们哪天老了,再翻出自己年轻时的日记,也许会想,世间最难得的,还是被人真正看见吧。

苏雪林,大概一辈子都在等那个“能看懂我的人”。

来源:自由星辰cg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