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枕巍巍旗山,毗邻泱泱闽水,20余载时光沉淀,让福州大学城的青春脉动,深融八闽首邑肌理。然而,迈入新时代,如何让这份宝贵的高校资源突破转化瓶颈,更有力地滋养县域高质量发展,仍是闽侯需要解答的重要课题。
【呼与应】
背枕巍巍旗山,毗邻泱泱闽水,20余载时光沉淀,让福州大学城的青春脉动,深融八闽首邑肌理。然而,迈入新时代,如何让这份宝贵的高校资源突破转化瓶颈,更有力地滋养县域高质量发展,仍是闽侯需要解答的重要课题。
今年初,县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县政协提案委提交的《关于充分发挥大学城优势 全面推动闽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被列为大会“一号提案”——既精准回应了高校资源转化的现实问题,更以系统思路为闽侯高质量发展献上实招良策。
如今,从旗山脚下的校企合作到民生领域的共建共享,提案落实的脚步已悄然迈开,一场依托大学城地缘优势的发展实践,正在八闽首邑徐徐铺展开来。
破壁引智:
激活创新动能 赋能产业升级
作为福州大学城所在地,闽侯县域范围内聚集了22所省市属大中专院校、20多万青年学生,科教资源丰富。但经过20余年的发展,“知识困于高墙”问题却越发凸显——高校科研成果多停留在实验室,就地转化率低,大量创新势能难以转化为县域发展动能。
这一痛点,同样在提案中被重点关注。围绕如何打破高校与产业间的壁垒,提案针对性给出一系列建议:加强汽车城与大学城“双向联动”、多方位打造科研成果“孵化产业园”、多层面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环大学城创新创业生态圈”……
东南汽车城•陈以衡/摄
面对提案给出的建议,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进一步将其转化为贴合闽侯产业实际的具体实践:围绕汽车制造等主导产业技术需求,联合高校、科技领军企业组建攻关联合体,靶向发力“三电”“三智”、新材料等“卡脖子”技术难题。近年来,累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00个,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在聚焦主导产业突破的基础上,闽侯县还着眼长远,紧扣光电、数字经济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系统布局创新载体建设:一方面加快推动高端创新平台落地生根,目前,已累计建成科创载体总面积超300万平方米,汇聚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超30家;另一方面积极构建“科创园+孵化器+众创空间”全链条孵化体系,为初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科技服务。目前,已建成众创空间10个,形成多主体协同创新发展格局。
均和云谷•东南科创基地项目•池远/摄
福建大数据科技园•程钊/摄
与此同时,闽侯县还加大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力度,全力推动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产学研用”落地“最后一公里”。目前已设立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已组建专业团队负责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着力把企业的需求精准对接给高校,加快把高校的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给企业,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用心留才:
厚植成长沃土 筑牢城市根基
“毕业之际,我们曾面临诸多选择。最终让我们坚定扎根闽侯的,是这里掷地有声的人才政策。”近日,在第二届“首邑之约 智汇闽侯”青年人才成长营开营仪式上,新入职教师罗碧烜的一番话,道出了许多选择留在闽侯高校毕业生的心声。
8月1日,第二届“首邑之约 智汇闽侯”青年人才成长营开营仪式举行•林奥/摄
依托大学城这一载体,闽侯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优势。但此前,“人才政策不够灵活优惠,措施吸引力不强”的短板,导致每年高校毕业生中选择留在闽侯就业创业的人数始终偏少——这一人才留存难题,也成为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在提案中,委员们围绕“如何让更多高校青年人才了解闽侯、爱上闽侯、留在闽侯”展开思考,针对性提出优化政策设计、强化服务保障等建议,为闽侯破解引才留才困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宜居宜业的闽侯•林龙锦/摄
留才需先“留心”,要以有温度的政策、有诚意的服务,让人才真切感受到闽侯的吸引力。围绕这一方向,闽侯打出就业创业政策“组合拳”:持续落实《支持青年人才来县发展八条措施》,提供求职实习短期免费住宿及就业创业一次性生活补贴,助力大学生就业创业;实施《闽侯县人才住房保障办法》,切实解决毕业生“住房难”的后顾之忧。
位于上街大唐书香世家小区的东南科学城人才公寓•陈枫/摄
位于上街镇美岐村的福州大学城人才公寓•林双伟/摄
在完善政策体系的基础上,闽侯还进一步升级就业服务载体——
在各类招聘会中创新增设AI就业服务专区,借助智能匹配系统实现岗位精准推荐,同步引入数字人直播带岗技术,推动招聘服务向智能化升级;
求职者体验AI就业服务•陈秋霞/摄
及时兑现各类优惠奖补,今年以来累计发放万元生活补贴、创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台青租房及生活补贴等共计1164.8万元;
台湾青年许致涵(右)在工作人员带领下看房•林若野/摄
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建立实名制台账并“一对一”帮扶,2024年帮扶1107名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1105名,落实率99.82%;
针对困难毕业生,通过“点对点”荐岗、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实现就业落实率100%,确保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共建共享:
延伸协同触角 厚植民生福祉
集聚人才、科研等多重优质资源的福州大学城,不仅是区域发展的“智力引擎”,更蕴藏着服务民生、惠及群众的巨大潜力。对此,政协委员在提案中呼吁:应立足这一优势,不断扩大民生领域合作,让优质资源真正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福州大学城•福州大学城供图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在群众关切的教育领域,相关部门积极响应提案建议,持续深挖大学城优质教育资源潜力: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入实施涵盖上街实验学校、县实验小学、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试点;
强化与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师专等高校合作,聚力办好“可镁创新班”“侯官少年营”,通过特色课程设计拓展学生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资料图片:闽侯县“侯官少年营”开班仪式在上街实验学校举行•吴开梅/摄
依托高校联盟等途径引进20多位省市县名师骨干,以“传帮带”模式助力本地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全方位夯实县域教育发展根基。
这份对提案的积极响应,并不止于教育领域。闽侯县进一步延伸校地共建触角,将合作拓展至健康产业领域,依托大学城丰富的医疗资源禀赋做大民生文章。目前,已积极联动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及其附属医院,围绕共建办医、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培训提升等方面展开合作,实现校地资源互补、双向赋能。
与此同时,在消费民生领域,闽侯县还以资源共享为抓手深挖潜力:聚焦旗山湖公园、东百永嘉天地等载体,通过开展文化艺术演出、举办体育运动赛事、植入优质商业业态等方式,不断拓展校地共建共享维度,为县域民生品质提升、消费市场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5月17日,“同心健步跟党走、凝心聚力勇争先”健步走活动在旗山湖公园举行•陈秋霞/摄
资料图片:2024年五一假期,东百城•永嘉天地开展草地观影趴、趣玩音乐节等主题活动•图源东百城永嘉天地
一份提案,串联起校地协同的创新实践;一次呼吁,催生出多领域落地的惠民成果。站在新起点,八闽首邑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行动,让大学城的青春活力与县域发展的强劲动能同频共振,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稳步迈进。
记者:李煜晗编辑:林丹(小) 宁媛媛校对:李雯珺 宁媛媛审核:王立强 吴昕监制:谢永杰 庄高翔
--------
“有您点亮❤️,我们会更好”
来源:遇见闽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