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倪家伯,是村民对倪伯苍的亲切称呼。倪伯苍今年77岁,是江苏省启东市海复镇庙基村的一名网格员、调解员、法律明白人,他用十余年时间在东疆大地上、在最贴近群众的地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展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以自身不懈努力提升了群众法律意识。他先后获评“全国平安
“我们去找倪家伯评评理!”江苏省启东市海复镇庙基村村民发生矛盾后,挂在嘴上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有倪家伯的调解,乡村很快就会恢复原有的平静与祥和。
倪家伯,是村民对倪伯苍的亲切称呼。倪伯苍今年77岁,是江苏省启东市海复镇庙基村的一名网格员、调解员、法律明白人,他用十余年时间在东疆大地上、在最贴近群众的地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展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以自身不懈努力提升了群众法律意识。他先后获评“全国平安卫士”“全国十大法治人物”“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最美家庭”“中国好人”“江苏省最美网格员”“江苏省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谁能想象,2008年庙基村还是启东有名的问题村,不是拖欠“一事一议”筹资款,就是拖欠水费、有线电视费等各种费用,邻居间为了丁点小事也能吵得鸡飞狗跳。倪伯苍走马上任村民组长后,协助村支书做好村里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凭着多年的群众基础,解决了村里不少鸡毛蒜皮的小事。
2012年,启东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倪伯苍又当仁不让成为首批网格员。每天早晨8点不到,倪伯苍准会出现在庙基村第一网格里,检查安全隐患、收集民情民意、解决矛盾纠纷,和团队碰头协商议事。晚上7点左右,倪伯苍又会端坐桌前,花上2个小时,一笔一划整理记录白天的走访情况、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矛盾纠纷等。截至目前,“民情日记”已经记了54本、130万字,内容涵盖了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方针政策的实施、法律的颁布,小到村规民约、矛盾调处……
常年用法教育感化村民,倪伯苍所在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周灵灵等专家在看了倪伯苍的“民情日记”后,称赞他为他们“所看到的做得最好的网格员”,并在社科文章《新时代城乡社区协商的若干思考》中肯定了倪伯苍在网格内开展的社区协商民情分析会的做法。
有人帮倪伯苍算过,一年365天,他要处理的“事务”不下400件,涵盖了土地纠纷、婚姻问题、邻里矛盾等。多年工作经验让他意识到,很多矛盾产生的根源在于村民法治意识淡薄,与处理矛盾的方法欠妥。“我深刻地感受到老百姓真的很需要法律,体会到宪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倪伯苍说。
于是,倪伯苍在自家屋前的小场地上建起了平安法治护航站,宣传最新政策和法律。大家开村民小组会、跳广场舞时,都能看到倪伯苍和团队进行法治宣传的身影。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腾出几间房屋,在自己家中办起了“家庭普法站”,还自费购买各类法律书籍3000多册,除了自己研究学习之外,还供村民借阅。屋外路边竖着一排宣传栏,屋里放着电脑、书柜、音响、放映一体机,向群众宣传宪法和法律法规。
2023年,倪伯苍遵循建设红色法治网格、打造基层一线阵地的理念,拓展原有的平安法治基本功能,创设“网格工作室+法学”,定期更换展板内容,丰富功能室活动内容,扩大群众对法治需求的选择面。启东市法学会在他的网格工作室设置法学研究实践点,定期召集海复镇法律咨询专家团队、村民代表、法律明白人等开展“社区协商”“课题研讨”“民事纠纷案情分析”等活动,吸引了周边地区群众前来咨询,成为海复镇法治工作对外展示的阵地平台。
倪伯苍每个月雷打不动举办一次“法治茶话会”,开展反诈、赡养等各类普法宣传,截至目前已经开展200余场。他还带领团队自编自排普法节目,深入企业、田头、学校,宣传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带领村民代表们到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开展“沉浸式”法治体验,让村民掌牢手中的法律“金钥匙”。
2021年,启东法院在倪伯苍工作室成立全市第一家融和法庭,先后在此举办巡回法庭庭审10多次,方便了周边群众。2023年,倪伯苍成为全市首批首席法律顾问入驻启东市调解中心。
庙基村十三组的黄氏兄妹四人,为赡养85岁的父母,争吵了近二十年。倪伯苍获悉后,分别找黄氏四兄妹了解沟通,多次召集他们家庭成员坐下来调解,让他们认识到“亲在子须养”的责任,不要发生“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后悔,2024年2月26日,最终达成赡养和解协议。“像这样的纠纷在农村很常见,我们不仅要耐心讲解法律知识,最关键还是要从当事人的立场去解开他们的心结。”倪伯苍说。
“矛盾少了,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了。”2016年,倪伯苍成立了启东市首个以网格为基础的个人调解室和信访驿站,已化解大小矛盾1000余起,涉及金额超百万元。2018年4月,南通市信访工作现场会就在倪伯苍工作室召开。他善于总结,结合日常调解案例,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群众“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引导村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被群众称为解决矛盾疙瘩的“金钥匙”,2020年倪伯苍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2023年以来,倪伯苍及其法治团队,还组建“五分钟志愿服务圈”,实现矛盾纠纷、突发险情5分钟到场处置,先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6次,服务群众近千人,帮扶特殊人群12人。“有事找倪家伯”成为群众遇到困难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口头禅。
如今,倪伯苍从一个人发展一个团队,从一个团队带动广大居民群众,在农村广阔天地努力践行着自治法治德治的责任和使命,创造了富有区域特色的农村法律服务平台和法治实践阵地。
记者 | 季张颖
来源: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