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0年,斗门县宣传队的破舞台上,19岁的林星云攥着皱巴巴的剧本,嗓子发干。
“表哥炳”一出场,整条街都在笑。
可谁还记得,他第一次亮相时,连台词都说不利索。
1970年,斗门县宣传队的破舞台上,19岁的林星云攥着皱巴巴的剧本,嗓子发干。
台下观众嗑瓜子、打哈欠,没人知道这个梅州客家仔将来会把粤语喜剧带进千家万户。
佛山话剧团的日子更苦。
排练厅漏雨,地板翘得能绊脚。
他和鲁牛、吴元标、陈碧姬四个人挤在后台吃盒饭,咸菜配白粥,一边对词一边互相挑刺。
有人嫌他“太土”,他就把梅州口音揉进角色里,反倒成了特色。
1986年,《万花筒》开拍。
导演让他演“阿昆”,一个市井小混混。
他跑去广州高第街蹲了半个月,跟卖鱼佬、修鞋匠聊天,把他们的口头禅、小动作全记下来。
剧一播出,街坊们指着电视喊:“这不是街口那个谁嘛!
”
后来《外来媳妇本地郎》找“表哥炳”,他第一反应是拒。
“怕定型啊,怕观众只记得我耍宝。
”结果试妆那天,他戴上圆框眼镜,往镜头前一站,全场爆笑。
那一刻他懂了:喜剧不是扮傻,是把生活里的鸡零狗碎攒成一把糖。
《七十二家房客》的“鸡公福”更绝。
小胡子一翘,算盘珠子一拨,活脱脱一个民国包租公。
拍“鸡公福智斗警察”那场戏,他临时加了一句“我鸡公福做人最讲分寸”,导演没喊卡,这条直接用了。
后来这句台词成了佛山人吵架的万能梗。
当团长、当剧协主席,他最怕开会。
“一群人正襟危坐谈艺术,不如去菜市场听阿婆砍价。
”于是他把剧团拉到顺德渔村,让演员跟渔民同吃同住,排了出《疍家嫁女》,粤语唱词里夹着咸水味,首演那天,台下渔民哭湿一包纸巾。
2011年,58岁的他第一次拿主持话筒。
《万家灯火》里讲空巢老人,他讲到一半突然卡壳,对着镜头哽咽:“我妈走那年,我在外地拍戏……”这段播出后被剪进教材,标题叫“真实的力量”。
2006年全家福曝光,网友才发现:
戏里抠门的“表哥炳”,戏外是个怕老婆的普通阿叔。
梅州祖屋前,他儿子搂着他肩膀,一家三口笑得见牙不见眼。
有人留言:“原来鸡公福也会老。
”
现在年轻人刷短视频,偶尔刷到他90年代的老剧,弹幕飘过:“这大叔好眼熟。
”
底下有人回:“佛山人从小看他长大。
”
从宣传队破舞台到岭南千家万户,林星云没演过英雄。
他演的是你我楼下那个爱贪小便宜的阿伯,是那个一边骂你一边给你留门的包租公。
广东人认他,不是因为他会搞笑,而是他把烟火气演成了乡愁。
来源:山林间畅快倾听的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