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蒙古新闻联播》“活力中国调研行”专栏播出新华社、工人日报等记者走进中广核,探访 中广核科右中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 。
近日
中宣部组织的“活力中国调研行”
走进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
中广核兴安盟防沙治沙和风电一体化项目
新华社、经济日报、中新社、工人日报等
媒体记者一同前往
探寻中广核因地制宜、创新突破
走出绿色发展多元路径的生动实践
见证在内蒙古这片广袤土地上
从沙戈荒到“绿电宝库”的精彩蝶变
《内蒙古新闻联播》“活力中国调研行”专栏播出新华社、工人日报等记者走进中广核,探访 中广核科右中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 。
晨风吹过科尔沁沙地,连片光伏板折射的银光下,板下牧草蓬勃生长——这幅“沙退绿进、电亮民生”的画卷,正是中广核兴安盟科右中旗300MW光伏治沙项目的生动写照。作为“双碳”目标与生态治理协同的标杆,该项目以“治沙、发电、富民”三位一体模式,为沙地变绿洲、能源惠民生写下新注脚。
项目筑基:沙地上绘就绿色蓝图
科右中旗曾是科尔沁沙地沙化最严重区域之一,“风起沙漫天,草枯牛羊散”是当地牧民的集体记忆。全旗402万亩沙化土地,曾是悬在生态与民生头上的“沙魔”。2023年,“三北”工程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打响,中广核投资8.9亿元落地该一体化项目,为沙地治理注入“能源动力”。
如今,科右中旗科尔沁沙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华社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广核科右中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区,放眼望去,黑色光伏板整齐排列,板下的黑麦草、披碱草、狗尾草、紫花苜蓿长势正盛、绿意盎然,交织成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
新华社记者在内蒙古兴安盟中广核科右中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场地拍摄的风机和光伏阵列。
项目构建“草光互补”模式:总装机容量300MW,建设1座220kV升压站,安装2台150MVA主变,同步配套45MW/90MWh(2小时)电化学储能装置,确保绿色电力稳定输出;同步推进1.13万亩光伏场区治沙,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草”实现土地复合利用。“我们要打造可复制的‘生态修复+新能源开发’样本,让沙地变‘金土地’。”兴安盟基地公司总经理邢俊喜说。
中广核科右中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
第一财经在报道中提到:“内蒙古本身拥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内蒙古新能源装机规模在持续扩大,荒漠化现象经过‘十四五’期间高质量治理,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都展现了内蒙古的责任和担当。”
攻坚纪实:严寒中破局沙地困境
项目如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背后饱含项目团队的艰辛和努力。2024年11月,科右中旗气温降至-25℃,项目迎来关键节点——必须在2025年5月牧草返青前完成土地平整与施工,否则将威胁草原生态。这场与时间、严寒的赛跑,成为建设者的难忘记忆。
工人日报记者拍摄的中广核科右中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
工人日报记者在与项目团队交流后了解到,自去年11月项目开工以来,为避免对草地造成二次伤害,土地平整、机械进场等工作均在冬季完成,种植的草种也是项目团队经过反复试验种植、精挑细选出来的。
“当时户外温度计的指针都冻住了。”电气工程师刘通回忆,为确保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进度,他和团队每天在户外工作超8小时,手指冻僵就跑回彩钢房取暖。“最多干20分钟,螺丝刀都握不住,但没人退缩。”最终,2024年12月27日升站带电前,圆满完成电气安装与调试任务。
种植前
种植后
草种选择同样挑战重重。“来之前觉得种草简单,到了才发现沙地种草比盖楼还难。”项目经理卢伟光说道。为找到耐旱、固沙的草种,团队向东北地理研究所、旗林草局和牧民取经,取回沙土样本试验种植8种草种,每天观察生长情况。最终,黑麦草、狗尾草、紫花苜蓿等6种草种成活率超85%,为“板下种草”打下基础。
项目工作人员关注植被生长情况
2025年5月30日,随着最后一台逆变器并网,项目全容量发电。欢呼声中,这片曾被风沙吞噬的土地迎来“绿色光明”。
民生温度:牧民共享发展红利
“以前靠天养牛羊,沙灾一年白干;现在土地有租金,打工有收入,日子有奔头。”茫来嘎查牧民包大伟的话,道出当地群众心声。项目始终以“富民”为核心,让牧民从生态治理与新能源开发中受益。
霍林郭勒嘎查村民(工人)补种草籽
“光伏板间种植的黑麦草、紫花苜蓿等都是优质牧草,每到秋天让周边牧民免费打草捆,供牛羊冬季补饲;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还积极引导周边农牧民参与,为项目打零工并发放工资,还通过向农牧民租赁播草机械等方式,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科尔沁右翼中旗森林和草原局副局长吉仁台告诉农民日报记者。
农民日报记者拍摄的中广核科右中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
“家门口就业”让牧民增收。霍林郭勒嘎查的巴特尔冬季参与围栏施工,春季参与播种管护,半年收入近5万元。“以前农闲只能待家,现在骑电动车20分钟到工地,既能顾家又能挣钱,心里踏实。”项目高峰期每天吸纳30余名当地务工人员,累计发放工资超100万元。
项目还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升级。项目部协调修缮光伏区附近土路,解决牧民“出行难”。“以前下雨路泥泞,牛羊转移、草料运输都费劲,现在砂石路通到牧铺,干啥都方便。”茫来嘎查党支部书记包金山感慨。更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外出年轻人返乡。“现在家门口能赚钱,沙少了、草多了、钱袋子鼓了,谁还愿意往外跑?”包金山的话,道出乡村活力复苏的底气。
中广核兴安盟科右中旗科尔沁沙地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一期300MW光伏)
效益共赢:生态经济双答卷
“一片光伏板,锁住万亩沙。”这是经济日报记者在调研中最大的感受。中广核科右中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现场创新采用“草光互补”新型生态治理模式,利用光伏板的遮光降温作用,促进沙地植物生长,减缓沙化趋势,有效改善了科尔沁沙地的生态环境。“光伏+治沙”,推动沙地变成绿野,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如今,光伏场区昔日的流动沙丘被光伏板覆盖,黑麦草、狗尾草等牧草郁郁葱葱,偶尔可见牧民赶着牛羊在周边放牧,“沙绿、电足、民富”的场景成为现实。
在离光伏项目不远处,“大风车”转呀转,与绿草、“蓝海”勾勒出一幅和谐的生态经济画卷,这是中广核科右中旗200万千瓦风电项目。据中新社记者了解,自该项目建成以来,生态恢复与新能源建设和谐共生。其中,2023年完成的220kV联络线穿越一条河流、走过2片湿地,项目工作人员在河流及湿地附近3公里内的20基杆塔上安装了迎鸟架,可供80对大型水鸟栖息繁殖。
中新社记者拍摄的 科右中旗光伏板间闲置土地上种植优质牧草
中新社记者拍摄的 中广核科右中旗200万千瓦风电项目区工作人员在基杆塔上安装了迎鸟架
生态效益显著,光伏板“遮阳伞效应”减少地表蒸发,板下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1.13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以前春天出门戴口罩,现在打开窗户见绿色,空气都清新了。”老牧民敖额尔敦的感受,是生态改善的缩影。沙化蔓延被遏制,区域生态持续向好,为“三北”工程提供支撑。
项目经济效益突出,年发电量约5.3亿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5.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9万吨。同时带动运输、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加税收。兴安盟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为科右中旗打造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新路径。”
从风沙肆虐到绿意盎然,中广核兴安盟科右中旗科尔沁沙地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用实际行动证明,新能源开发与生态治理可同频共振,央企担当与地方发展能双向赋能。这片曾经的沙地,正朝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阔步前行,书写着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壮丽篇章。
2025-08-27
2025-08-25
2025-08-22
编辑 | 罗琨妍
校对 | 李丹
审核 | 梁涛 张丽娟
签发 | 韩云飞
来源:中国广核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