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心理”话】(34)青少年成瘾系列——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表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14:45 1

摘要:开学以来,儿童青少年门诊又热闹了起来,不少家长带着上小学、初、高中的孩子来就医,家长都满脸忧愁,期待医生能劝导孩子摆脱手机,回归课堂。今日就让我们看一个案例:李明,男,14岁,近半年每日游戏时间6-8小时,常熬夜至凌晨2-3点,周末全天玩游戏(《原神》《王者荣

开学以来,儿童青少年门诊又热闹了起来,不少家长带着上小学、初、高中的孩子来就医,家长都满脸忧愁,期待医生能劝导孩子摆脱手机,回归课堂。今日就让我们看一个案例:

李明,男,14岁,近半年每日游戏时间6-8小时,常熬夜至凌晨2-3点,周末全天玩游戏(《原神》《王者荣耀》为主)。父母强行断网后出现摔砸物品、绝食、辱骂家人,伴有焦虑、手抖、失眠。成绩从班级前10名降至倒数第5名;拒绝参加家庭聚会和同学活动,社交退缩;饮食不规律(日均1-2餐),体重下降5公斤。据悉,他小学时曾因被欺凌接受过3个月心理咨询,3个月前转学至重点中学,学业压力大,因成绩被同学嘲笑;父母长期争吵,近期离婚,随母亲生活。性格:内向敏感,现实朋友较少,自称“游戏里才能找到尊重”。家庭环境:父亲:工程师,教育方式严厉,常指责“没出息”;母亲:教师,近期因离婚情绪低落,无力管教;父母均每日手机使用超5小时。

网络成瘾让家长、老师头疼,如何才能摆脱网络成瘾呢?首先让我们了解什么才是网络成瘾?

2024年3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77.5%!

青少年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in Adolescents)是指青少年因过度依赖或沉迷于互联网(如游戏、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导致对现实生活、学习、社交和身心健康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无法自控的上网冲动,并伴随戒断反应(如焦虑、烦躁)和耐受性增强(需要更长时间上网才能满足需求)。

一、网络成瘾的核心特征:

根据心理学研究和临床观察,青少年网络成瘾通常表现为以下特征:

1. 失控性

- 无法控制上网时间,即使知道有害仍持续使用。

- 计划使用1小时,实际常超过3-4小时。

2. 戒断反应

- 被迫停止上网时,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易怒或身体不适(如头痛、失眠)。

3. 耐受性增强

- 需不断增加上网时长或刺激强度(如更激烈的游戏)才能获得满足感。

4. 现实功能损害

- 学业成绩下降、社交退缩、忽视家庭关系。

- 身体问题:视力下降、颈椎病、昼夜颠倒导致的代谢紊乱。

二、常见类型:

青少年网络成瘾并非单一类型,可能表现为以下形式:

1. 游戏成瘾

- 沉迷于网络游戏(如《王者荣耀》《原神》),追求虚拟成就或逃避现实压力。

2. 社交依赖

- 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如微信、QQ、抖音),通过点赞、评论获取认同感。

3. 信息强迫

- 反复刷短视频、新闻或娱乐内容,无法停止“信息流”浏览。

4. 虚拟关系沉迷

- 过度投入网络交友、直播打赏或网络恋爱。

三、成因分析

网络成瘾是心理、生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心理需求

- 逃避现实:学业压力、家庭矛盾、自卑心理的出口。

- 成就感缺失:现实中缺乏认可,通过游戏升级或粉丝关注弥补。

- 社交需求:内向青少年通过虚拟社交获得归属感。

2. 生理机制

- 大脑奖励系统被激活:上网时多巴胺分泌带来快感,形成“行为-奖励”循环。

- 青少年前额叶皮质(负责自控)发育不完善,更易冲动。

3. 社会诱因

- 网络内容设计:算法推荐、即时反馈机制(如“小红点”提示)增强依赖性。

- 同伴影响:同学或网友的群体行为(如组队游戏)形成压力。

四、与“正常使用”的界限

并非所有上网行为都是成瘾,需根据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和功能性损害判断:

- 正常使用:能自主控制时间,不影响学习、睡眠和社交。

- 风险行为:偶尔熬夜刷视频,但能通过提醒调整。

- 成瘾行为:连续3个月以上失控,并伴随明显身心问题。

五、长期危害

1. 生理健康

- 视力下降、肥胖、颈椎/腰椎劳损、免疫力降低。

2. 心理健康

- 焦虑、抑郁、情绪麻木、现实与虚拟身份混淆。

3. 社会功能退化

- 社交能力弱化,现实人际关系疏离。

- 学业或职业发展受阻,自我价值感降低。

初审:姚大力

复审:高菡

终审:张福安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