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场正中,旗帜猎猎。中方领导人检阅部队,整个过程节奏严密。新型武器系统依次亮相,AI辅助打击平台、超远程打击导弹、无人集群突击系统——一项接一项,按既定流程推进。地面上,坦克引擎声震耳欲聋,空中,轰炸机编队完成交叉动作,场面壮观。
2025年9月3日,大洋彼岸却悄然响起另一声回响。特朗普未出席现场,却连发政令,美防长同步喊话“以史无前例方式重振军队”。
他祝贺,他克制,他低调,他布局。看似温和,实则暗涌不断,一场看不见的较量,正悄然拉开帷幕。
2025年9月3日,天空湛蓝,地面肃静。
广场正中,旗帜猎猎。中方领导人检阅部队,整个过程节奏严密。新型武器系统依次亮相,AI辅助打击平台、超远程打击导弹、无人集群突击系统——一项接一项,按既定流程推进。地面上,坦克引擎声震耳欲聋,空中,轰炸机编队完成交叉动作,场面壮观。
而大洋彼岸,特朗普并未在北京。他坐在华盛顿,正在白宫接受一场临时安排的媒体提问。时间正好卡在阅兵开始后约三十分钟。一个记者问他:“您怎么看今天举行的阅兵式?有人说,这是在展示对美战略压力。”
特朗普的表情很克制。他没有嘲讽,没有贬低,只是简单摇头,说了句:“我不这么认为。”他的语速一贯快速,这一次却拉慢了些。他加了一句:“中国需要我们,我跟中方元首的关系很好……中国需要我们,远胜于我们需要他们。”
这个回答没有波澜,也没有爆点。但说白了,他不是在否定对方的强大,而是强调彼此之间的依赖结构。
与此同时,白宫内电视屏幕里正在播放阅兵画面。CNN、NBC、Fox News等多家媒体都在转播。他对画面并不陌生,但他的回应却显得更加“低调”。
这是与以往不同的特朗普。他没有借题发挥,没有“怼”回去,而是压下情绪,表达了一种模糊但明显的“友好”。
就在记者会结束约半小时后,特朗普在“X”(原推特)上发了一条贴文。他没有使用激烈措辞,也没有批评阅兵的“规模”或“敌意”。他写道:“祝愿中国人民和领导人度过一个盛大而持久的庆祝日。”
祝愿中国人民和领导人度过一个盛大而持久的庆祝日。”
时间卡得非常精确。那一刻,阅兵刚进入高峰阶段,方阵正开始通过主观礼台。他没有使用视频,没有用图,只是简短地用语言表达祝福。但这句祝福,很快在中外社交媒体上被放大解读。
美联社第一时间发出短讯:特朗普在中国阅兵式进行期间“祝贺中国”,称其“表现出外交克制”。彭博社随后补充:这是特朗普自任总统以来,对中国大型政治庆典最为温和的一次公开回应。Axios在长文分析中称,这种“非对抗型”信息投放,很可能与特朗普对10月底APEC峰会的期待有关。
与此同时,特朗普“我与中方元首的关系很好”那句旧话再次被引用。多家中文媒体援引这一表态,结合当天的祝福文字,形容特朗普“相当上道”。
与他的发言形成对比的,是同时段的外交舆论环境。当时,美国正面临对印度关系紧张升级、与乌克兰在军事援助上立场反复等多重压力。中美关系,虽然没有明显转暖迹象,但也暂时未爆发剧烈冲突。
在这种“战略压舱期”,特朗普释放祝福,并主动弱化对抗姿态,实质上构成一种“主动控制节奏”的策略。
更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这条贴文的评论区里,有不少美国选民留言表示支持。有人说:“这比打嘴仗强。”也有人写道:“终于像个总统了。”
不过,也有强硬派批评他“过于软弱”。一位资深保守派智库研究员在X上写道:“当他们展示核导弹时,你在说祝福?这就是回应?”但特朗普并未对这些批评作出回应。他没有删除,也没有再发文辩解。
阅兵式结束后的第二天,美国国内没有就此举行高层外交会议,也没有出现任何正式的政策调整,但外交圈很快察觉了特朗普表态的分量。
不是因为他发了什么惊天动地的评论,而恰恰是因为他“只说了祝福”,没有说别的。
这一“没有”,反而让外界更警觉。
过去特朗普在面对类似场合时,鲜少“节制”。但这一次,他却选择了用“持久、盛大”的词汇来表达祝愿,完全跳过了安全议题和军事竞争的话语范畴。
这一变化,不是单纯语气温和,更像是一个战略信号:他希望将“对抗”暂时压下,让“沟通”重新成为主轴。
美国国内的外交观察员最先察觉了这套操作逻辑。许多智库在内部简报中指出,特朗普发出的“祝福”可能并不只是对阅兵的临场回应,而是为下一个阶段的双边互动预留空间。
彭博社在报道中称,“特朗普这次选择低调,是一种姿态管理策略。”美联社分析则更为直白:“他在推迟冲突。”
这种“姿态管理”,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语态转换。他没有在记者会上使用“武器竞赛”“对抗升级”等惯用表达,也没有在社交平台上喊话中国“应该更尊重美国在二战中的角色”。他只是用“关系很好”“他们需要我们”来作简单收尾,把局面压在一个温和线之下。
不是无视分歧,是不把分歧搬上台面。
二是情绪控制。他没有在“阅兵未提美国”这一点上发难。虽然他曾简短说过“我们曾帮过很多”,但没有延展、没有强调,更没有像过去那样发动舆论压力。这种沉默,不代表他不在意,而是明白,如果在这个时间点翻旧账,很容易引发反弹,得不偿失。
而且,特朗普始终强调“他和中方领导人关系很好”。这句话过去说得多,2025年这次说得尤其明确。这类表达,对内是稳住基本盘,对外是释放信号。尤其是在一个军事阅兵之后,公开表达对另一国领导人的“良好关系”,几乎等于宣告:美中当前不在对抗通道里。
这不是回避问题,而是主动打断情绪冲突的路径依赖。
也正因如此,多数外媒在总结当天态势时,都刻意强调了特朗普的“自我收敛”。《时代周刊》刊文指出:“在过去十年中美互动的关键节点中,这是特朗普最冷静的一次发声。”
美国国内并不乏批评声音。一些共和党右翼代表认为特朗普“过于示弱”。大多数美国媒体和外交界人士,都倾向认为这是一种“外交精准修辞”,而非软弱。
毕竟,特朗普的“祝福”,背后是布置,是节奏,是为接下来的事“清场”。
进入9月中旬,一些外交信号逐渐明朗。
韩国媒体最早披露,中方很可能将出席10月底在庆州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而特朗普方面也已通过渠道确认将参会。这意味着,中美最高层可能在这个节点迎来一次面对面会晤。
对这次可能的会面,外界关注的不仅是“见不见”,更在于“谈什么”“怎么谈”。而特朗普的九三表态,很可能就是为这一切提前布阵。
从外交节奏上看,中美若要实现有效互动,至少需要40至60天的舆论准备窗口。阅兵当天是9月3日,峰会预定时间在10月末,两者之间的间隔刚好在窗口期范围之内。
因此,特朗普的“祝福”,看似随机,其实时间卡得极准。
他的外交一向具有“交易化”逻辑。他从不讳言,任何高层互动,最终都要落到“结果”上。他不会为了合影而合影,也不会为了礼貌而礼貌。2025年APEC对他而言,最关键的不是出席,而是“谈成一个大生意”。
这一“生意”的基础,是中美之间重启中的“关税谈判”。
8月12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一场闭门接触中,中美贸易代表围绕关税互相列出了“豁免清单”初稿。美方代表贝森特在结束后透露,“预计两到三个月内,会进入实质谈判阶段”。
这时间点,与APEC峰会重合。
而按照特朗普的谈判风格,他需要营造一个“气氛温和”的谈判场。他清楚,中方不会在对立气氛下推进任何关键性谈判。于是,阅兵当天,他选择用一句“祝你们节日快乐”打掉潜在火药味。
这不是外交退让,而是外交规划。
他要的是在10月底能够坐下来谈条件;要的是在全球摄像机镜头前,能对选民宣布:“我搞定了新协议”;要的是在选战最关键的冬季阶段,手里有个对外胜利的“标志性成果”。
那句“祝中国人民节日快乐”,是台词,也是投石问路。
而目前来看,反馈不算糟。
与此同时,韩国特使朴炳锡在访华归来后说,“中国方面对参加APEC峰会持积极态度”。多方消息也显示,外交部长王毅有可能在10月初访问韩国,为会晤铺路。
特朗普的祝福,可能没有换来掌声,但换来了沉默。而沉默,本身就是外交空间。
来源:底层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