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在抗日战争期间,八桂大地上有那么一支特殊的青年队伍,他们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平均年龄不足20岁,大多数是在校大中学生,有的是失业失学的社会青年,有的是千里迢迢回国的华侨,他们告别校园,辞别家人,揣着“救亡图存”的共同信念奔赴战场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在抗日战争期间,八桂大地上有那么一支特殊的青年队伍,他们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平均年龄不足20岁,大多数是在校大中学生,有的是失业失学的社会青年,有的是千里迢迢回国的华侨,他们告别校园,辞别家人,揣着“救亡图存”的共同信念奔赴战场,在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生军后代来到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追寻先辈的足迹。 记者 张友豪 摄
南宁市青秀山帽子岭上,被苍翠怀抱着的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巍峨矗立,与山脚下邕江对岸高楼林立的现代化新城五象新区遥相对望,仿佛在跨越时空诉说着80年前的那段不平凡的抗战历史。
在纪念碑旁的广西学生军抗日史料陈列室,一幅幅黑白老照片定格下当年广西学生军抗日的昂扬斗志和青春岁月。
“这幅图是第二届学生军北上武汉集结时出发的场景,这张是女学生军的合影,从简短的发型和轻便的着装可以看出她们舍身为国的坚毅。”在讲解员陆曦的介绍下,时间仿佛回到了那个同仇敌忾,共御敌寇的年代。
广西学生军抗日史料陈列馆内展示的部分广西学生军合影。 记者 张友豪 摄
为保家卫国,宣传动员抗日救亡,1936年至1941年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下,广西当局三次组建学生军。
1936年6月,寇氛日炽之时,第一届广西学生军适时成立,专门从事抗日救国宣传。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全国抗战的局面已经形成,广西出兵抗日前线,第二次组织学生军,随军做宣传动员群众的工作。这一届的招考名额原为200人,报考者高达1300多名,最后录用了300余人。新年到来之际,这批广西学生军毅然离家北上。
“我们是广西青年学生军,我们是铁打的一群,在伟大的时代里担负起了伟大的使命……”他们高唱着慷慨激昂的《广西学生军军歌》一路徒步奔赴武汉。杰出的人民新闻出版事业家邹韬奋先生在梧州遇到这群义无反顾的青年,他在后来的文集中回忆道:“语语至诚,字字辛酸,特富于情感的几位女同学甚至声泪俱下。”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沦陷,第二届广西学生军被迫疏散。当战火逼近至广西之时,第三届广西学生军应运而生。当时原计划招1200人,竟吸引超过1.9万热血青年踊跃报名!最后招募了4269名学生军,他们奔赴桂南各县,宣传组织群众配合对日作战。这也是人数最多、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届学生军。
自治区党校退休教授潘晓春的父亲潘古,当年参加的正是第三届广西学生军,也是这支队伍里年纪最小的战士之一。出生于1925年的潘古,已于2012年逝世。他曾在2003年创作的从军纪事调寄十六字令(其一)中提到:“十三岁离家,乘船直奔南宁参加广西学生军。”
“父亲是在13岁的时候参加学生军,那个时候他年纪尚小,担心家里人不同意,就瞒着父母报了名。”潘晓春说,当时招募学生军对身高和体重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为了能顺利参军父亲就往鞋子里垫东西,往衣服口袋里装石头,可以看出他当时参军的坚定决心,也做好了一切思想准备。
后来,潘古拉着宣传队队长软磨硬泡,才以小龄艺术生身份破格加入。在学生军的岁月,潘古成长迅速,参加昆仑关战役,行军中兼顾发传单、刷标语等工作,全力投入抗战。
在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的三面浮雕上,有的拿着快板进行演说,有的爬上梯子贴标语,还有的手持武器奋勇战斗……自治区党委党史咨询专家庾新顺告诉记者,当时广西学生军承担的任务主要概括为三个字:“叫”(宣传)、“裹”(组织)、“打”(作战)。这些浮雕正是他们开展宣传、组织群众、进行战斗的生动写照。
从纪念碑逐级而下,旁边的风华亭内,摆放着一块列有12位为国献身学生军名录碑,桂林市荔浦籍的覃本良就是其中一位。
庾新顺说,覃本良的故事在学生军中很典型。1938年,身为家中独子且新婚不久的覃本良,不顾父母的劝阻,毅然加入学生军。当时,妻子已经怀孕3个多月,在随军宣传抗日和组织群众等工作中,覃本良表现优异屡获表彰却无暇写家书。1939年初冬,在昆仑关战役中,覃本良与战友们在前线挖战壕、防空洞,运送枪支弹药,抬送、看护伤员,奔跑、穿梭在密集的枪林弹雨之中,不幸被日军炸弹夺去未满20岁的生命。
在广西学生军队伍中,中国共产党员绝对是一支骨干力量。第二届学生军中有十几名共产党员,他们沿途一路播撒进步思想,很快就将党员从10多人发展到了40多人,在学生军中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种子。在广西省工委的动员和安排下,第三届学生军有90多名共产党员加入,并发展了100多名党员,他们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进步思想、团结爱国青年、组织团结群众进行全民族抗战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据统计,1941年6月,广西学生军解散时,总人数为1196人,发展中共党员166人,占学生军总人数的13.8%。这些从广西学生军中走出来的共产党员,不仅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更成为中国革命与国家建设的宝贵力量。
在中共党员的积极推动下,第三届学生军在一年多时间里,共开展群众演讲5.4万余次,演出戏剧2.1万多幕,出版墙报1.4万多版,写大型标语11万多条,印发宣言、告民众书22万余份,组织训练士兵2万多人,参加昆仑关战役等桂南会战大小战斗76次……
正是这股青春力量,让日本侵略者对学生军咬牙切齿。庾新顺介绍,日军增援昆仑关守军的炮兵队长曾言:“敌人中有的是广西学生军,确是硬敌。”因此,日军对学生军悬赏缉拿的价码比国民党正规军的还要高,斩首级赏银从千元涨至缉获一人赏银二千元。
80年过去,烽火早已散尽,但那些年轻的身影从未走远。从课桌到战场,从笔杆到枪杆,广西学生军用青春诠释了家国情怀的真谛。
如今,站在青秀山上远眺,邕江两岸俨然一个活力四射的现代化城市,这也许正是对繁荣安定的最好诠释,更是对广西学生军“为民族复兴而战”最好的传承和告慰。
游客瞻仰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 记者 张友豪 摄
【记者手记】
雨后的南宁,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在苍翠的松柏间静静矗立。青灰色的花岗岩碑体上“广西学生军烈士永垂不朽”的11个大字历经风雨仍遒劲有力,手握钢枪的学生军雕像目光如炬,仿佛正穿透80年时光,与今天的我们隔空相望。站在碑前,我们不禁叩问:80 年前,那群平均年龄不足 20 岁的青年,为何甘愿放下课本告别亲人,奔赴枪林弹雨的前线?是什么样的力量与信仰,让他们在生死考验前奋不顾身?
纪念碑旁风华亭里镌刻的12位烈士名录醒目清晰。他们不是天生的战士,却用知识作武器、以热血为火种 —— 在党组织引领下,学生军既是战地救护员,也是抗日宣传员,更是军民纽带。他们用行动证明,当个人理想与家国命运同频,年轻的生命便能爆发出震撼人心的能量。
傍晚时分,夕阳为纪念碑镀上金边,仍不时有游客到此参观礼祭拜。这一幕让我们忽然明白:80 年过去,硝烟早已散尽,但学生军身上蕴含的精神从未远去。今天我们虽不用面对枪林弹雨,但“爱国、担当、奉献”仍是时代的主旋律。
来源:当代广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