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尔喀什湖东南边、伊塞克湖一带、阿拉湖旁边的肥美的草原,全部被划了过去。
中国曾经的版图可是非常辽阔的,可是在清末的时候,
却一下子大幅缩水,这其中有51万平方公里的地被沙俄抢走,
最后只谈回来3500,这事儿想想都让人堵心。
可这5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丢了以后,影响是非常大的,
不光是地没了,还给如今的我们挖了个大坑。
这事儿得从清末说起。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打起来,英法联军冲进北京,
圆明园烧成灰,清政府忙着应付西边,根本顾不上北边。
沙俄那时候就盯着中国瞧,表面装中立,背地里帮英法递刀子。
1860年,北京城硝烟还没散,
沙俄使臣伊格那提耶夫就快马加鞭的跑来了,
他嘴上说帮着调停,实际上则是逼清政府签了《北京条约》。
大家也都知道,沙俄对于土地的欲望,是非常强大的,
他们这一次就直接这下划走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片本来独属于中国的地方,变成两国共同管理的了。
那会儿清政府内乱不断,太平天国、捻军闹得天翻地覆,
官场烂透了,军队打不动,沙俄瞅准这空子,狠狠咬了一口。
他们眼看清政府已经没有任何能力反抗,
于是在1864年的时候,又逼着他们签了《勘分西北界约记》。
清政府那时候军事外交都塌了,边境早就已经守不住了,
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这么丢了。
巴尔喀什湖东南边、伊塞克湖一带、阿拉湖旁边的肥美的草原,全部被划了过去。
后来沙俄还得寸进尺,盯上了西北的土地,
于是他们就弄了个《伊犁条约》,又拿走7万平方公里。
沙俄早就想往东扩,18世纪就盯着中亚和西伯利亚,找个温水港。
他们趁中国内乱,武力控制边疆,
于是就步步紧逼,总共51万平方公里的地没了。
尤其是在西北的问题上,清政府表现得更是无能,那里管事的崇厚,
根本就没有向上请示,私自就跟对方签了条约,
虽然他签完条约回去,直接被砍了,
可地已经丢了,想收回来比登天还难。
而这些领土的丢失,可不仅仅是失去了地盘这么简单。
东北边境的那40万平方公里,挨着海,能通港口交通非常发达,
俄国拿去后势力直逼西伯利亚南边,对我们能够造成直接的威胁。
西北那44万加上7万平方公里,更是重头戏。
巴尔喀什湖是中亚大水库,管着水路,丢了就等于把中亚通道让出去。
伊塞克湖在丝绸之路上,商队来往的要道,
阿拉湖边上草原肥,游牧民族靠它吃饭。
伊犁当初可是新疆的核心,可以管着整个西域,
如今直接丢了三分之二,
剩下那点直接成边境线,危险程度大大增加。
北边防线塌了,西北也空了,这坑挖得太深。
后来沙俄又被苏联取代,苏联一散,这庞大的领土也没了主。
沙俄抢来的东西,非但没有还给我们,反而变成了他们原来的加盟国,
这三个国家都是现在中亚的小国,其中哈萨克斯坦拿了大头,
阿拉木图这城市就在原来中国的地盘上,现在成了他们最大的城。
帕米尔高原,则在塔吉克斯坦的管辖范围之内,
那里有着不少的水源地和山地资源。
至于天山北边,则是变成了吉尔吉斯斯坦的领土,
那片区域古代可是唐朝的边镇。
这地不是直接从中国划出去的,
苏联管了几十年,散了才落到这仨手里。
清末丢的地,经过这一折腾,
彻底跟中国没关系了,可这也给了新中国一个机会。
直到1992年的时候,我们开始跟这三个国家谈边界的问题。
苏联刚散,他们刚独立,啥都还不稳,
中国抓着这机会,靠谈判拿回点地。
其中跟哈萨克斯坦的谈判是最艰难的,他们占的地最多,
如果全部要回来,他们肯定是不会同意的,这相当于动摇了他们的国本,
经过数次谈判,在94年的签了第一份协议,
1998年又签一份,总算拿回1100平方公里。
塔吉克斯坦那边拖得长,1999年、2002年谈了两轮,
2010年才定下来,拿回1158平方公里,全在帕米尔高原。
吉尔吉斯斯坦 我们也是商谈了三次,最后拿回1200平方公里。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最后加起来3500平方公里,
不多,可这些地有通道有水源,守住西北边境总算有点底。
当初丢掉的这些地方,不光失去了战略要地和领土,更重要的还是文化。
就像大名鼎鼎的碎叶城,唐朝时候是安西四镇之一,
据说李白的故乡就出在那里,现在是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
古代那块地热闹得很,商队来来往往,
文化传得远,可清末丢了,魂儿也散了。
伊犁那块也不简单,乾隆时候设将军府,管着新疆上下,
地肥水美,丢了三分之二后,中心没了,乌鲁木齐顶上来。
阿拉木图原来也是我们的地方,
现在则是变成了哈萨克斯坦的大城市,街上全是现代楼。
这些地变了模样,可过去留下的印子还在那儿。
丢掉的这些领土,虽然大部分没拿回来,
可如今中国跟中亚的关系变了样。
2000年后,“上海合作组织”弄起来,
跟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处得近了。
后来“一带一路”一推,这些地方又跟中国连上。
虽然阿拉木图不归中国了,可现在是通欧洲的枢纽,
碎叶城也成旅游点,游客去那儿看唐朝遗风。
帕米尔高原的油气运过来,中国的货也卖过去。
中国修路修电厂,他们拿资源换发展。
这关系不是争地了,是做生意,
西北边境稳住,日子也好过不少。
参考信息:
《中哈国界协定》、《中哈国界补充协定》、《中塔国界协定》、《中塔国界补充协定》、《中塔国界线勘定协议书》
来源:奇观历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