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转岗潮来袭,校长如何接住这场“师资地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11:53 2

摘要:比起教师的个人纠结,校长们要面对的难题更复杂:骨干教师轮岗走了,毕业班课程谁来接?新流入的教师,怎么保证教学质量不滑坡?在教育均衡与公平的改革浪潮中,校长们站在了“师资震荡”的风暴眼,既要平衡行政指令与校园实际,又要守住教学质量的底线。

教师转岗潮来袭,校长如何接住这场“师资地震”?

原创 魏秧子 校长会

2025年09月03日 06:31 广东

“转岗半年了,现在确实轻松不少,但工资少了,还是怀念以前教书的日子。”小宇老师的话,道出了不少转岗教师的心声——不是不爱教学,只是现实有太多考量。

比起教师的个人纠结,校长们要面对的难题更复杂:骨干教师轮岗走了,毕业班课程谁来接?新流入的教师,怎么保证教学质量不滑坡?在教育均衡与公平的改革浪潮中,校长们站在了“师资震荡”的风暴眼,既要平衡行政指令与校园实际,又要守住教学质量的底线。

教师转岗、分流,正在成为一场席卷全国教育的“静默重组”。对学生,是机会;对教师,是变动;而对校长——则是管理智慧与系统韧性的真正大考。

先搞懂:各地教师转岗有哪些模式?

教师转岗分流并非新鲜事,而是近年来多地为应对教育资源结构性失衡(如部分学科教师富余、学段师资不均、区域教育资源差距等)推出的系统性调整方案。其核心逻辑是“供需匹配”,主要有三大路径:

路径一:教学岗内部优化——盘活现有师资,填补紧缺缺口

这是最基础、最普遍的转岗分流路径,包括“学科转换”(如语文教师转教心理健康)和“学段转换”,如小学教师转至中学或幼儿园,核心是“盘活现有教学资源”,让富余学科的教师填补紧缺学科、紧缺学段的缺口,无需额外招聘即可满足教学需求。

路径二:系统内非教学岗补位——拓宽岗位出口,保障学校运转

针对无法适应教学岗位,但具备行政、后勤、教研等能力的教师,分流至学校或教育部门的非教学岗位,如学校行政办公室、德育管理处、教育督导室、教研中心等,既能解决教师“教不了”的问题,又能补充非教学岗位的人手。

路径三:跨系统流动——突破教育边界,实现“人岗适配”

这是“最后一道出口”,针对教育系统内无适配岗位的富余教师,通过与其他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协作,为其提供政务服务、公共文化、社区治理等岗位,实现“人岗适配”的同时,减轻教育系统的人员与财政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推行转岗分流的核心动因存在差异:中西部省份更多是应对“少子化 + 人口流出”导致的学龄人口锐减、教师富余问题;东部发达地区则侧重通过转岗分流优化师资结构,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城乡结合部地区主要解决“学科师资失衡”矛盾。

但政策落地时,所有压力最先传到校长身上——骨干教师流失、教师人心浮动、教学质量难把控……这些问题该怎么解?

校长的压力清单:绕不开的5大矛盾

徐启建在高效能学校建设方法论中尖锐指出:“没有系统的教育是低效的”。转岗分流政策若缺乏系统性支撑,极易引发校园管理的“系统性震荡”。校长们的焦虑可归结为以下五点:

1. 师资结构的“断档期”与“融合难”

“我们学校今年有几名主科老师转岗去了行政,课时一下子紧张起来,只能让其他老师增加课时量,老师们抱怨声很大;更麻烦的是,转岗的 3 位老师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教学,质量也没保障。”一位中学校长的吐槽,道出了最核心的矛盾:一方面,富余学科教师转岗后,原学科可能出现“师资空缺”,导致留任教师工作量激增;另一方面,转岗教师对新岗位的“适配性”不足,无论是学科知识、教学方法,还是岗位职责都需要长期适应,短期内难以发挥作用。

徐启建认为,学校是“可扩容的容器”,效能取决于“动力、控制、加速、行动”四大系统的协同。教学岗空缺会直接打乱“行动系统”(原有的教学计划、课时安排),而转岗教师适配不足则会削弱“加速系统”(无法快速为新岗位提供支撑),两者叠加,很容易导致教学质量“漏斗式下滑”。

2. 教师群体的“人心浮动”

政策的不确定性引发了普遍的焦虑。教师群体很容易陷入焦虑:“会不会轮到我转岗?新岗位会不会更累、收入更低?”这种不确定性,让留任教师“无心教学”,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调整对象”;而已经确定转岗的教师,要么对新岗位充满抵触(如教学岗教师不愿转行政岗),要么对未来感到迷茫,缺乏“归属感”,把自己当成“临时人员”,工作积极性大幅下降。

“高效能学校”理论强调,要构建学校的“精气神”,核心是“使命、愿景、价值观”带来的凝聚力。当教师对转岗分流充满疑虑时,“动力系统”(价值感、归属感)会直接失灵——教师看不到转岗的意义,也感受不到学校对自己的关怀,自然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而教育需要“长期投入”,“临时心态”只会让教学与管理陷入被动。

3. 教学质量控制的“黑箱”

为了让转岗教师适配新岗位,各地都会要求开展培训,但实际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部分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如教语文教师转心理课,却只培训理论知识,不教课堂实操技巧);部分培训时间过短(仅一两天),教师来不及消化;还有的培训缺乏后续考核与帮扶,教师学完后仍无法独立开展工作。

徐启建提出的“课堂四维模型”(组织系统、文化系统、知识系统、改进系统)指出,教学与岗位胜任力的提升,需要“知识输入—实践练习—反馈改进”的闭环。如果培训只是“走过场”,转岗教师的“知识系统”(新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改进系统”(基于实践的调整能力)就无法建立,最终还是会导致“转岗后干不了”的问题,反而增加学校的管理成本。

4. 身份认同感的“稀释”

将教师分流至非教学岗(如行政、后勤)时,很容易引发两大争议:一是“专业性不足”,部分教师缺乏行政办公、后勤管理所需的能力(如公文写作、财务基础、设备维护),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失误;二是“职业认同低”,许多教师认为“转岗非教学岗是‘被淘汰’”,产生心理落差,不愿主动承担工作。

这些问题会直接冲击学校的“组织系统”——非教学岗是学校正常运转的“保障线”,若分流教师无法胜任,会导致行政流程卡顿、后勤保障不到位,进而影响教学工作。同时,“职业认同低”会让分流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与其他岗位教师之间形成“隔阂”,破坏学校的团队氛围。

5. 评价与激励的“失灵”

如何评价转岗分流教师的工作表现,是校长面临的新难题:转岗到新教学岗的教师,教学效果如何衡量?分流到非教学岗的教师,工作绩效怎么考核?现行的评价体系多针对“固定岗位”设计(如教学岗看学生成绩,行政岗看任务完成率),但转岗教师处于“适应期”,用常规标准评价既不公平,也无法体现其进步;更关键的是,若评价没有配套激励(如转岗后表现优秀者有晋升机会、奖金倾斜),教师会觉得“转不转、干好不好都一样”,失去提升自我的动力。

对此,徐启建建议,应采用“个人评价+团队评价”结合的模式。但现实中,转岗分流的评价标准缺失,导致“控制系统”(自控力、抗挫力)失灵——教师缺乏明确的努力方向,也感受不到“干得好有回报”,最终只会陷入“躺平”状态,让转岗分流失去原本的意义。

破局四步:从“被动接招”到“主动建系统”

面对挑战,被动应付不如主动破局。校长们需要从“事务管理者”转向“人才战略家”,把“师资震荡”转化为“发展机遇”。

第一步:文化稳局,打出“认同牌”

转岗分流引发焦虑的核心,是“信息不透明”与“价值不清晰”。校长首先要做的,是夯实学校的办学目标与价值体系,让教师明白“为什么要转岗”“转岗能带来什么”:

要提前跟老师沟通,消除疑虑。在转岗分流政策落地前,召开全体教师大会,清晰解读政策背景、具体方案、保障措施,积极解答老师的疑问,让教师有地方表达担忧,避免谣言传播。

同时,赋予转岗“价值感”,把转岗分流定位为“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双赢”——例如,对转岗至紧缺学科的教师,强调“这是成为‘复合型教师’的机会,能拓宽职业发展路径”。让教师感受到转岗不是“被放弃”,而是“被需要”。

第二步:系统接人,设计“标准化融入流程”

转岗教师“干不了”,根源是“准备不足”。校长要转岗教师打造“定制化成长计划”:

首先,按需设计培训内容:针对不同转岗方向,联合教研机构、行政部门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转教学岗的教师,重点培训“新学科知识 + 课堂实操技巧”;转非教学岗的教师,重点培训“岗位技能 + 流程规范”,确保培训“有用、能用”。

其次,做好帮扶工作:转教学岗的老师可以请学校该学科骨干教师指导备课、上课;转非教学岗老师可以由经验丰富的员工带教日常工作;同时,定期组织“转岗教师分享会”,让进步快的教师分享经验,帮助其他人少走弯路。

第三步:组织重组,激活“最小作战单元”

针对转岗后教学岗空缺的问题,校长要打破“固定岗位”思维,强化“和系统”(组织再造),通过“弹性调配”让师资利用更高效:

其一,通过内部挖潜,减少负担:对转岗后空缺的学科课时,优先采用“跨年级代课 + 集体备课”的方式——例如,让同年级语文教师共同承担空缺课时,通过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与质量,避免单个教师工作量激增;同时,鼓励“骨干教师牵头 + 年轻教师协助”的模式,既填补空缺,又能培养年轻教师。

其二,探索“岗位融合”新模式:对部分工作量不饱和的非教学岗(如德育处、教研处),可安排其与教学岗“兼职融合”——例如,让有教学经验的德育教师,兼任部分心理健康课,既利用了其教学能力,又减轻了教学岗的压力,实现“一人多岗、人岗适配”。

第四步:评价革新,突出“团队绩效”

转岗分流要想长久见效,必须建立“公平、有效的评价激励体系”,让教师“有奔头、有干劲”:

校长可以设计“动态评价”标准:针对转岗教师,在转岗的不同阶段设立相应的评价机制,避免“一刀切”。同时,配套“多元激励”措施:对转岗后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物质 + 精神”双重激励,让教师感受到“干得好有回报”,主动投入新岗位。

此外,校长还可以对接地方教育部门,正确更多支持,例如,申请专项培训经费,协调更多分流岗位等,让转岗分流不再是“学校自己的事”,而是“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

教师转岗分流不是“一次性的人员调整”,而是“长期的师资优化工程”。最终的评判标准,不是转岗人数有多少,而是每一位教师是否都能找到适配的岗位,每一所学校是否都能在调整后提升教学与管理效能。对校长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重塑学校人才生态的机会——当你能用科学的方法化解“师资震荡”,让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你就掌握了未来教育管理的核心能力。

政策适应到课程创新,从资源运营到风险防控,你的每一个办学细节都值得被看见、被分析、被借鉴。加入这场调研,让数据成为办学的 “指南针”,让同行的经验成为发展的“加速器”——民办教育的高质量未来,需要我们共同书写。

来源:王营评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