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围困敌人一个师,毛主席急电:速报胡琏的踪迹,粟裕惊出冷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01 18:32 1

摘要:1948年8月,蒋介石鉴于国军的步步失利,被迫放弃全面防御而采取重点防御战略,并指派桂系白崇禧出任华中“剿匪”总司令。

1948年8月,蒋介石鉴于国军的步步失利,被迫放弃全面防御而采取重点防御战略,并指派桂系白崇禧出任华中“剿匪”总司令。

在军事会议上,老蒋决定以胡琏的第18军为主,再加其他三个军编成第12兵团,划归白崇禧指挥,并且任命黄维为兵团司令,胡琏为副司令。

一听自己是副职,胡琏大为不满,随即闹情绪撂挑子不干了。

淮海战役打响后,党中央做出三步部署,第一步就是计划歼灭黄百韬集团。

于是从11月6日起,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两天后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4天后便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

有鉴于此,蒋介石命令黄维的第12兵团火速向徐州进发,解救黄百韬。

其实按照预期,黄维的机械化快速兵团动作应当进速很快,但谁知中途遇到数条河流,导致一些重武器和汽车营等陷入困境,再加上解放军也正进行拦截袭击,最终使得部队行动迟缓。

其实,这正是刘伯承布置的陷阱,他早在浍河南岸布置了一个口袋阵,只等黄维兵团来钻。

而黄维也不假思索,气势汹汹的猛打猛冲,本以为可以顺利去救兄弟部队,哪曾想“火速”掉进刘伯承的口袋阵里,被解放军团团包围在双堆集地区。

可以说彼时的胡琏可真是有点幸灾乐祸了,躲在暗处偷偷看笑话。

说起胡琏这个人,也是一个颇让我军棘手的国军将领。他因其诡计多端、滑如泥鳅、狡猾难缠、从不吃亏而被人誉为“狐将”。

据悉,蒋军中曾经有人流传说“十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这金门王指的就是胡琏。

不过胡琏也曾经是许世友大将的手下败将。

那是1947年4月中下旬,时任华东野战军九纵司令员的许世友带领1个师的兵力,与整编十一师师长的胡琏3万人马,在山东蒙阴城西白马关相遇,可以说双方棋逢对手,最终大战七天后,许世友消灭胡琏部2000多人,愣是没让其前进一步,顺利地完成了华野总部交付的阻击任务。

胡琏这才晓得许世友将军确实名不虚传。

虽然胡琏因出众的指挥才能而深受蒋介石器重,并且称他为“常胜将军”。而他与同僚们相比,确实战场上的表现也要略高一筹,但相比粟裕大将,还是小巫见大巫。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虽然胡琏在战术上不及战神粟裕,但他总会碰到好运气,多次逃脱灭顶之灾。

比如南麻一战,粟裕决定围剿整编第十一师,胡琏绝望之中竟然举行祭天仪式,最终七天七夜的大雨,使他得以喘息,由此救了一命。

那是1947年7月17日晚,当南麻战役打响后,我军3个纵队在特纵一部的炮火掩护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续发起猛烈冲击,经过一天的激战后,我军占领了大部分外围警戒阵地。

彼时的胡琏可是绝望到了极点,万般无奈之下率领全体人员焚香跪拜,企求老天爷保佑。

哪知说来也巧,就在他喃喃自语之时,突然天降大雨,而且一下就是7天7夜,可以说直接让胡琏起死回生。

这是因为由于大雨不停,解放军弹药受潮,因此许多炸药包失效,再加上山洪暴发,道路泥泞,重炮拉不上前线,从而使攻击行动大大受挫。

而胡琏却仗着优势装备和天时地利,以强大火占据有利地形,带头冒着弹雨冲锋。

最终,南麻战役历时4天5夜,虽然我军歼灭整编 第十一师9000多人,但华野也付出了伤亡4000 多人的代价,没有达到预期的作战目的。

而经此一战,胡琏却沾沾自喜起来,甚至口出狂道:“解放军想吃掉我,得有一副铁嘴钢牙好胃口,我可不是张灵甫的74师。”

而蒋介石更是喜不自胜,很快将胡琏吹捧为“常胜将军”,并且将南麻之战列为国民党军24个典型胜利战例。

虽然胡琏运气颇好,他也自持有点军事指挥才能,但偶尔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比如粟裕大战宿北,围歼戴之奇时,胡琏自就觉兵力悬殊,不得不坐山观虎斗。

不过从客观来说,作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整编十一师,全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胡琏作战勇猛又工于心计,并且率队在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中都曾与解放军交过手,也从未吃过大亏,所以他也不由自主的傲娇起来。

对此,粟裕心知肚明。甚至还被这个对手惊出一身冷汗。因为胡琏打起仗来确实非常灵活机警,这在国民党将领中也是不多见的。

那是1946年冬,在江苏的北部,即将打响的就是宿北战役。

彼时粟裕在指挥部里整日盯着地图进行谋划。很快心里有两个作战方案:

一是攻击来敌的左翼,将向新安镇进攻之敌歼灭于五花顶地区,然后再攻击向沭阳进攻之敌;二是如果敌人左翼进展缓慢,就攻击敌人的右翼,集中兵力歼敌于宿迁以东。

12月13日,宿迁之敌左右两个纵队开始齐头并进,左翼整编69师,右翼是整编11师。鉴于当面之敌已经接近战场,粟裕必须作出决断。

最终经过分析后,粟裕判断,相比胡琏的11师,整编69师冒进的可能性极大。

于是他想出一个作战方案:正面阻击整编11师,把整编69师分割出来,集中优势兵力两翼夹击将其歼灭。

到了15日,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各部队到达合围地点。同一天,胡琏召集了作战会议。而在会上,胡琏指责整编69师轻举冒进,戴之奇也指责胡琏的部队推进缓慢。

然而,就在两个人争执不下的时候,整编69师的副师长打来电话:“粟裕派出至少22个团的兵力,正在进攻69师,我部已经抢占了峰山,正在节节抗击,请求支援。”

胡琏决定支援,于是一声令下后,他出动了一个旅外加一个炮兵团快速向69师靠拢,谁知半路上遭到了叶飞率领的一纵的阻击,援军不得不暂时后退。

彼时时胡琏非常紧张,他紧盯着地图,苦苦思索着救援69师的办法,不知过了多久,胡琏突然大笑起来,原来他发现了一个致胜的关键点。

与此同时,叶飞也发现了一个端倪,原来敌人并没有溃退的迹象,甚至连撤退的迹象都没有,更严重的是,二纵的出击方向没有任何动静。叶飞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冲击,回到原来的出发地,并且将战报汇报给粟裕。

起初粟裕也没当回事,然而,当毛主席知道情况后却变得谨慎起来,他开始查看华东地区的地图,越看越觉得不对劲,直到看到地图上一条不容易引起注意的通道才恍然大悟。

原来胡琏想从这条小路直插到峰山后方,然后夹击我军正面部队。

事不迟疑,毛主席立刻下达指示,给粟裕发了一份急电,内容就是让粟裕分出部分兵力堵住峰山南侧这条小通道的出口,时刻警惕胡琏动向。

可以说一接到电报后,粟裕立马惊出一身汗,赶紧实施部署方案,攻占峰山,使得戴之奇的整编六十九师全军覆灭。

其实胡琏打仗也特别用心,他在与解放军作战的过程中,研究和总结出了一套叫作“核心机动”的战法。

以某一战略点为核心,构筑坚固工事,囤积粮弹,然后把触角远远伸出去,同解放军保持接触,一旦瞄准目标,再抱起拳头打下去。

解放军如果因此被击退,胡琏会率部继续前进,但前进时仍然会抢先占领有利地形,以作为新的核心。如此逐次跃进,稳扎稳打。

而且胡琏确实曾多次运用“核心机动”战法,并且颇有成效,比如前面提到的南麻战役,就使华野在取得孟良崮大捷后意外遭遇失利。

然而淮海战役中,胡琏虽然又侥幸逃脱,但背上却中了流弹也伤得不轻,尽管后来取出大小弹片也终未触及命脉,但从此身心俱损,而“粟裕”也成了他后半生挥之不去的噩梦。

来源:闻史鼎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