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的黑龙江嫩江,风里已带着几分凉意,可科洛镇东明村的温室大棚内,却满是让人心里发暖的甜香——首批从山东德州临邑县“远道而来”的哈密瓜,正沉甸甸地挂在藤蔓上,网纹里裹着阳光的味道。
初秋的黑龙江嫩江,风里已带着几分凉意,可科洛镇东明村的温室大棚内,却满是让人心里发暖的甜香——首批从山东德州临邑县“远道而来”的哈密瓜,正沉甸甸地挂在藤蔓上,网纹里裹着阳光的味道。
故事的开端,藏在科洛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何耀东在山东挂职的日子里。在临邑县前杨新村,他跟着农技人员蹲在瓜棚里学育苗,盯着“吊蔓栽培”看光照如何均匀洒在每片叶子上,拿着扫码溯源的手机琢磨“怎么让消费者信得过”。傍晚时分,看着采摘园里游客的笑脸,听着果农算着增收的账目,他心里总绕着一个念头:“俺们嫩江也有大片闲置大棚,也有盼着好日子的乡亲,这些好经验,能不能带回家?”这份牵挂,成了他后来一次次奔波的动力——从临邑的瓜棚到嫩江的田野,从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到与两地农技人员深夜的讨论,他像一颗“传帮带”的种子,一心要把他乡的甜,种到家乡的土里。
何耀东展示成熟的哈密瓜
“临邑夏天的温度,跟咱嫩江差不离,东明村那些闲置的大棚,收拾收拾就能用。”何耀东还记得,第一次带着想法回村,他拉着村干部蹲在大棚边,手里攥着土壤检测报告,一笔一笔算着账:“你看,这土的墒情适合种瓜,咱们再按临邑的标准改改设施,肯定能成。”为了摸清“家底”,村干部们顶着日头测光照,踩着露水查土壤,把每一个数据都记在心上;两地农技人员视频连线时,常常忘了时间,从品种筛选聊到病虫害防治,生怕漏了任何一个细节。当那份厚厚的可行性报告摆在科洛镇党委政府桌上时,字里行间满是“想干事、能干事”的诚意——这不是一场盲目的尝试,而是带着对土地的敬畏、对乡亲的负责,稳稳迈出的第一步。
项目落地的日子里,大棚里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何耀东跟着前杨村的“师傅”学产业规划,把万余字的实操手册翻得卷了边;村里的老人们拿着锄头,跟着“临邑标准”一点点翻新土地,消毒时连角落都不肯放过;微信聊天群里,前杨村的农技人员随时在线,村民们遇到难题拍个视频发过去,很快就能收到详细的指导。有一次,瓜苗刚长出来就遇到了低温,大家急得睡不着觉,何耀东连夜联系专家,带着村民们给大棚加保温层,守着瓜苗直到天亮。“视频里学播种,课堂上听技术,专家还到棚里手把手教,就算没种过瓜,咱心里也踏实。”东明村村民李大叔说,看着瓜苗一天天爬藤、开花、结果,就像看着自家孩子长大一样,每天都要去棚里转几圈才安心。
如今,丰收的甜意正顺着东明村的大棚,向更远的地方蔓延。村里已经盘算好了,明年要把哈密瓜种植面积扩到1000亩,让更多闲置大棚“活”起来,让更多乡亲的口袋“鼓”起来。可这颗哈密瓜的意义,远不止于“增收10万元”的数字——它让嫩江看到,只有干部“脚沾泥土”,才能把外来经验变成“接地气”的方案;它让更多乡村明白,闲置的资源不是“包袱”,只要找对路子,就能变成“金疙瘩”;它更打破了“寒地只能种粮食”的老观念,让人们知道,在黑龙江的土地上,也能种出高附加值的“甜果子”。
“乡村振兴不是把别人的路照抄一遍,是要把好经验揉进咱乡土里,长出自己的东西。”何耀东的话,说出了所有嫩江人的心声。如今,东明村的哈密瓜已经成了“样板”,越来越多的乡镇开始照着这个路子,琢磨着怎么把本地的好资源用起来,怎么把外面的好技术学过来。未来,或许在嫩江的田野上,会有更多像哈密瓜这样的“甜果子”——可能是温室里的草莓、可能是深加工的果脯、可能是吸引游客的采摘园。但无论是什么,都带着对土地的热爱、对乡亲的牵挂,在嫩江乡村振兴的路上,一步一步酿出更浓、更久的甜滋味。
(高伟)
来源:中国食品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