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 抗战时期的福建农林大学前身校( 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11:17 1

摘要: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是1936年福建协和大学设立的农科和1940年创办的福建省立农学院。在抗战爆发的艰难岁月里,福农学人坚守使命,赓续闽省文脉,强农报国服务生产发展,以笔为枪坚持全民抗战,心系台岛投身光复建设,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是1936年福建协和大学设立的农科和1940年创办的福建省立农学院。在抗战爆发的艰难岁月里,福农学人坚守使命,赓续闽省文脉,强农报国服务生产发展,以笔为枪坚持全民抗战,心系台岛投身光复建设,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福建省立农学院黄历校园

福建协和大学魁岐校园

发展农科教育

培养农业人才

抗战爆发后,农科等实用科学人才需求尤为迫切。1936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福建协和大学增设农科,留美博士陈兴乐受聘为农科主任;1940年,协大设立农业经济系、农艺学系和园艺学系,正式成立农学院,陈兴乐教授任院长。1943年秋,协大将教育学系改为农业教育学系隶属农学院。同年协大学生增至474人,其中农学院已突破200人,占全校学生的43%。

福建协和大学1940届毕业生 其中农学院首届毕业生5人

福建省立农学院诞生在抗战烽火燃烧的1940年,时值抗战进入最为艰难的相持阶段,闽省粮食等物资进口贸易通道被切断,陷入严重“粮荒”和能源短缺等社会危机。为了缓解战时经济困难,福建省集中力量创办福建省立农学院。著名昆虫学家严家显博士应聘为首任院长。他到任后立即开展办学的各项准备工作,设置了精干的办事机构,礼聘优秀师资,克服重重困难,仅用4个月完成了开学的准备工作。10月7日,省立农学院正式开学。创办初期,设有农艺、园艺、森林、农化土壤、畜牧兽医、植物病虫害、农业经济等7个学系。1942年经教育部核准设置5个学系,即农艺、园艺、森林、植物病虫害和农业经济学系。原开设的农化土壤学系并入农艺学系;畜牧兽医学系停办,其首届学生寄读于江西中正大学。同年,接受苏皖联立技艺专科学校委托代办一期茶业科,并于1944年与省立农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同时毕业。

福建省立农学院

首任院长严家显博士

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

首任院长陈兴乐博士

严家显院长综合战时民族问题、社会问题及国民政府发展战时教育的政策,提出了发展“战争性教育”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研究、教学、推广兼顾并重,联系进行”的办学方针。省立农学院办学目的,首先是为福建培养农业人才。学校广泛选聘名家教授来校执教。不少学者从华北、江浙等沦陷区辗转南下,林传光、裘维蕃、孙醒东、李凤荪、何家泌、周家炽等教授在国内外学术界均有很高威望。因此,省立农学院自创建初期即拥有一支实力较为雄厚的师资队伍,并不断充实壮大,他们为造就高素质农业专门人才和为战时经济服务,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保证质量,使学生既能掌握高深理论,又有实际操作本领,学校通过实验、实习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经省政府批准,学校在院址附近征得305亩地用作试验场及示范新村,农场场长在教授中聘请兼任,场部配有专职技术人员和农工,学生在农场进行实习并参加劳动。成立第二年,学校即选派二年级植物病虫害系学生邱瑞珍、贡谷绅,森林系学生薛承健,农经系学生梁振麟,农艺系学生章澧、万雄等参加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学业竞试,全部通过基础测试,并进入复赛,可见当时省立农学院教学质量已达到全国较高水平。

省立农学院的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充实到农业生产一线担任技术指导、粮食增督等相对重要的工作,承担了基层农业管理者的角色。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是国民政府希望扎根在基层农村的骨干力量。同时,学校为同属第三战区的周边省份培养基层农业人才,先后承担了苏皖联立技术专科学校茶科、金华进修班、浙江黄岩等沦陷区学校的毕业生的教学任务,客观上为战时东南抗战中心培养了一批投身于战时基层的农业人才。

福建省立农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合影(1944)

开展农学研究

服务战时农业生产

省立农学院从创办开始,就十分重视科研工作。1940-1941学年校务行政计划中就有“拟定各项试验及研究计划”、“本院与国内其他农业机关实行研究合作计划”和“遴派员生从事粮食增产督导计划”等研究项目。当时虽然没有专职研究人员,但学校规定讲师以上教师,都应参加科研,要求每人每年有3篇以上论文、调查报告或专著发表于福建省内外报刊。学校每年都由总经费中统筹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研究工作。

省立农学院从创办到成长都处于抗战的关键时期,科研题材密切结合战时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尤其是围绕粮食增产而进行的。虽然战时困难重重,但在教师们的努力下,科研工作仍取得不少成绩。主要研究成果有:严家显、周明牂、李凤荪、金德祥开展农作物虫害研究,罗清泽、裘维蕃等开展植物病害研究,王大顺、包敦朴、赵仁镕开展作物栽培育种方面研究,施华麐等开展土壤肥料研究,金作栋、陈肖柏、徐绍华等开展果蔬栽培加工研究,牛瑞延、李先才开展林木栽培研究,蒋芸生等开展茶树栽培研究等。

协大农学院学术积淀和研究条件具有自身优势,在农学领域研究上很有成效,尤其是农学院创办的《协大农报》影响很大。《协大农报》创办于1939年1月1日,主要刊登师生的试验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报导有关教学科研动态,除在国内发行外,还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农业科技刊物的交换关系。

《协大农报》编委会系聘请校内外专家、名流组成,每年均有所变动。先后担任主编的有杨赐福、陈兴乐、郑林宽、李来荣、翁绍耳、卢浩然等。还特聘国内著名教授章之汶(农业推广专家,时任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李沛文(果树学家,时任岭南大学农学院院长)、罗清生(兽医学家,时任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曾呈奎(海洋生物学家,时任山东大学植物系主任)等为《协大农报》顾问。

《协大农报》创刊号

(1939年)

《新农季刊》创刊号

(1941年)

开展农业推广

督促粮食增产增收

福建省立农学院高度重视科技推广工作,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面向基层,讲求实效。当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开展全省农业考察1940年12月,学校组成以包望敏教授为团长12位教师参加的农业考察团,分两路奔赴全省47个县和1个特种区,行程两千五百多里,对各地农业实况、农村问题、经济作物栽培方法、老农经验等进行采访考察,并采集各类标本两千多种共四千多件。考察结束后,将材料整理成文,组织专题报告,并摘登于《新农季刊》,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促进了农业生产。

建立黄历示范新村协助地方政府建立农业合作组织,推动农产品流通,缓解战时物资紧缺问题;举办农产品展览会推广优良农产品,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改进种植方式,提升粮食产量;组建特约农家示范通信网紧密,联络农民指导推广良种良法。

参与战时粮食增产督导1941年开始,严家显院长兼任福建省粮食增产副总督导,并派骨干教师王清河、杨贻福等担任下属粮食增产区副督导。1942年派出师生31人分赴闽北9个县进行开展粮食增产宣导。同时,学生利用暑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助耕助收,优先协助出征军人家属。

福建省立农学院农业考察团第一期工作简报

(载于《福建省立农学院院刊》1941年第2期)

协大创办时虽没有农科,但一直重视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推广事业。1927年,学校建立了农村服务部,组织师生参加农村服务和农村青年培训工作。1933年协大开始筹建农事试验场,后又受省政府委托创办福州五里亭农村试验区,服务区域约1100多户农家。此后,受省政府委托相继开展县域荒地资源调查,合作建立园艺试验场,着重开展柑桔及蔬菜栽培技术及园艺产品加工的研究,以及水稻品种改良、家禽家畜良种繁育研究。

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学生在农场实践

1938年,协大师生被迫从福州魁岐举校迁往闽北山城邵武,6月全部到达。搬迁至邵武的协大,提倡为农村、为社会服务。1941年学校创办附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由协大农科教师和高年级优秀学生兼任教学工作,直至1946年停办。由于邵武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暂时远离战乱,不少省外学生纷纷前来报考,在学人数逐年增加,其中农学院学生占全校学生的43%。

1941年5月协大农学院成立了由陈兴乐院长担任主席、8名教师组成的农业推广委员会,主要推广优良品种、实用技术、农家副业、农村卫生等工作。在邵武办学的8年里,学校不仅与县政府合办农村技术人员训练所,以故县村为基础设置农村实验区,还开展水稻、棉花、柑橘、桃子等作物和水果栽培育种,以及家禽的育种试验,进行土壤改良,花卉品种选植、森林育苗、植物病虫害防治等研究,积极向福建省内外农户和农场推广先进技术和动植物优良品种,一些热门品种供不应求,促进了农村副业的发展。

福建协和大学农村服务团

翁绍耳著《福建省松木产销调查报告》

(1941年,邵武)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和福建省立农学院,不仅以农为基,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与技术推广中筑牢战时农业生产的“生命线”,用专业力量纾解民生难题、支援前线供给;更以爱国为魂,师生们或毅然归国投身教育报国,或拿起笔杆传播抗战思想,或挺身而出奔赴疆场,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从“强农报国”的实干担当,到“以身报国”的赤诚奉献,共同勾勒出福农学人在时代洪流中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精神图谱。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