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这四件事,一定要及时去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4 11:30 2

摘要:苏东坡在东门外的荒坡上,对着一壶冷酒自嘲:“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从先秦到民国,所有活得通透的人,都抓住了同一个生命密码。

元丰三年,黄州大雪。

苏东坡在东门外的荒坡上,对着一壶冷酒自嘲:“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他刚刚从鬼门关走了一趟,乌台诗案,九死一生,被贬到这个没人认识他的地方。

朋友不敢写信,薪水断了来源,一家老小等着吃饭。

可翻开他的传记,你会看到苏东坡后半生最精彩的篇章,恰恰从这里开始。

那晚雪停了,月亮出来,他对着长江说了一段话:

“人这一生,怕的不是没钱没权,而是悔在四件事上——身子没顾好,书没读透,爱没说出口,想做的事总往后拖。”

这四句酒后真言,后来成了中国文人精神世界里最通透的活法:

从庄子到汪曾祺,两千多年,所有活得明白的人,都在践行这套人生哲学。

今天,我们就把这套心法拆开看看。

01

顾好身子:别把健康交给下半场

《史记》里记载,秦始皇动用全国之力,求长生不老药。

他派徐福出海,结果徐福一去不回;他信方士炼丹,结果 49 岁就死在了巡游的路上。

而药王孙思邈在他那个时代活了 101 岁。

有人问他养生秘诀,他没说名贵药材,只说了十二个字:“食不过饱,怒不过夜,行不过快。”

秦始皇和孙思邈是正反两个例子,那么在现代场景如何复刻呢?

体检报告,要比财务报表看得更勤;

健身房的汗水,是最好的抗衰老精华;

晚上十一点的手机,比深夜的酒更伤身。

一句话总结:身体是 1,其他都是后面的 0。

02

读透书:给灵魂一个安放之处

曾国藩打仗最紧张的时候,依然坚持每天睡前读十页书。

他说: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他不是为了考功名,也不是为了当学问家,他是在给自己的精神世界找一个压舱石。

钱钟书博闻强记,有人夸他是“活字典”,要去拜访他。

他却说:“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为什么非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他给自己画了一条线:

一条是知识的输入,用来对抗世界的无知;

一条是智慧的输出,用来安放自己的灵魂。

读书的真谛,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通透。

从曾国藩和钱钟书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碎片时间刷短视频,不如花十分钟读完一篇深度好文;

买书不看,等于往书架上堆砖头;

跟人聊天,别总复述别人的观点,说说书里是怎么讲的。

一句话总结: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

03

说出爱:别让关系死于“我以为”

唐朝诗人元稹,在妻子韦丛死后,写下千古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所有人都被他的深情打动。

可翻开历史,你会发现韦丛陪他度过了最穷困潦倒的七年,他却在功成名就后纳妾。

那些最美的诗,都写在人走了以后。

民国时,梁思成问林徽因:“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回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后来,战乱、贫病、误解,他们都一起扛过。

爱不是一句诗,爱是每一天的行动和表达。

元稹和林徽因为我们打好了样,我们该如何抄作业呢?

给父母的红包,不如一个耐心的电话;

对伴侣的“我爱你”,要在吵架后、出门前、睡觉时说;

朋友的每一次点赞,都值得你回一句“谢谢,最近好吗?”

爱不是存款,是需要每天续费的流量。

04

做想做的事:把“等有空”从字典里删掉

陶渊明当了 80 多天彭泽县令,就受不了了。上司要来视察,下属劝他穿好官服去迎接。

他说了一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然后挂印辞官,回家种地写诗,活成了中国人精神上的“诗和远方”。

齐白石 57 岁才到北京,开始“北漂”卖画。

朋友都劝他,这么大年纪,别折腾了。

他却给自己定了个规矩:“不教一日闲过。”

每天画画,风雨无阻,最后成了画坛巨匠,活到 93 岁。

陶渊明和齐白石,用他们的故事劝我们现代人:

你的“兴趣”,不应该只活跃在周末的朋友圈里;

想学的东西,今天就去搜第一节入门课;

那个“辞职去旅行”的念头,可以先从一张周末的火车票开始。

人生最大的遗憾,是“我本可以”。

回到元丰三年的那个雪夜。

苏东坡悟透的那四句话,后来被他用一生去践行:

他在黄州发明了东坡肉,在惠州吃上了荔枝,在儋州跟黎族百姓成了朋友。

他把每一个被贬谪的地方,都活成了自己的主场。

人这一生,不过三万多天。

历史不会重复,但人生的算法是相通的。

愿你读完这篇,也能及时关掉消耗你的模式,启动滋养你的按钮,活出自己的通透和滚烫。

毕竟人生苦短,活得明白,就这四件事。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来源:上进的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