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类权威期刊认可的“糖尿病饮食策略”——各有所长,但不能乱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11:27 2

摘要:2025年8月,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旗下的《自然·综述:内分泌学》刊发了一篇重要综述---系统总结了4类经过临床研究验证的“饮食策略”,以及它们分别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与机制。

2025年8月,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旗下的《自然·综述:内分泌学》刊发了一篇重要综述---系统总结了4类经过临床研究验证的“饮食策略”,以及它们分别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与机制。

这意味着,这4类饮食策略是得到了权威学术期刊高度认可、不依赖降糖药就有望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并改善预后的有效方法。

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4类饮食策略各有优点、也各有局限,并不是2型糖尿病患者任凭喜好、随意选择一种就行的。如果不加区分地“跟风”、“乱用”,不仅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甚至还有可能带来低血糖、营养不均衡等风险。

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选择这几种饮食策略时,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病情特点与日常习惯,做到因人而异、针对性应用。

在众多的饮食模式中,“地中海饮食”是被国际医学界反复研究、证据最为充分的一种。

其核心逻辑,并不是靠“饿着”来降糖,而是通过合理搭配的膳食结构以及天然食物中的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来改善机体的代谢状态。

换句话说,“地中海饮食”的本质并不是依靠“限制热量”,而是让机体在“更健康的燃料”下运行。

长处与适用人群

应该说,“地中海饮食”的最大优势在于均衡。它既没有过度减少碳水化合物,也没有严格限制饮食热量的摄入,因此,其执行门槛较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都很容易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转向这种饮食方式。

由于“地中海饮食”强调橄榄油、深海鱼、坚果等“优质脂肪”,以及全谷物、深色蔬菜和低糖水果,因此,其不仅对血糖有益,还能降低血脂、血压,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这种饮食策略尤其适合那些体重正常或偏低,病程较长同时伴有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血管风险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于这类患者来说,“地中海饮食”最大的价值,或许不只是控糖,而是全方位的心血管保护。

短处与局限

当然了,没有哪种饮食模式是“万能钥匙”!

由于“地中海饮食”并不强调严格限热量,也不会大幅削减碳水化合物比例,因此,它在体重下降和短期快速降糖方面的效果有限。

这意味着,那些希望通过饮食快速减重、尽早实现“糖尿病缓解”的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难以单纯依靠“地中海饮食”达到预期。

我国指南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地中海饮食”源于欧美国家的饮食文化,但我国学术界同样高度认可这种饮食策略。

最典型的,《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2版)》就明确指出:“地中海饮食”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能够帮助改善血糖控制并减少心血管并发症风险,是该指南“强烈推荐”的一类饮食策略!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2版)》

核心饮食结构

如果想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地中海饮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主食:以全谷物为主(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每天的碳水来源中,全谷物应占六成以上脂肪:烹饪油以特级初榨橄榄油为主,每天大约25-30克;每周吃2-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补充Omega-3脂肪酸蛋白质:适量摄入豆类、坚果(每天一小把)、低脂乳制品;红肉每周控制在1-2次,并尽量选择瘦肉蔬菜与水果:每天至少500克蔬菜,以深色蔬菜为主(如菠菜、西兰花);水果优先选择低糖种类(如苹果、蓝莓)

与“地中海饮食”强调均衡不同,“能量限制饮食”走的则是另一条路线---通过严格限制每日饮食的总热量,让身体“饿”或者“瘦”出健康!

其核心逻辑在于:当我们把每天的饮食总热量给限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时(通常是800-1200千卡甚至更低),肝脏、胰腺等内脏器官长期堆积的脂肪就有可能会被迅速消耗。

如此一来,原本处于“负担过重”或“休眠”状态的一些胰岛β细胞就有可能恢复功能,从而重新分泌胰岛素,帮助血糖下降。

而当这种效应达到一定程度时,2型糖尿病患者将有可能大幅减少降糖药的使用,甚至阶段性停用降糖药(糖尿病“缓解/逆转”)!

临床证据

在这方面,英国的DiRECT研究早就提供了相关证据。

该研究发现,肥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严格的“限制热量饮食”,在体重大幅下降的同时,相当比例得患者实现了2型糖尿病“缓解/逆转”---即不再依赖降糖药,血糖水平也能保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

并且,通过“限制热量饮食”获得得减重幅度越大,糖尿病“缓解/逆转”的概率就越高。

这一结果毫无疑问让“能量限制饮食”成为了医学界公认的一种“缓解2型糖尿病”的可行方案。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

长处与适用人群

“能量限制饮食”的最大优势在于:见效快、效果显著。有些患者在开始后短短7-10天,就能看到血糖水平明显下降。

因此,对于那些目标是快速改善血糖甚至争取糖尿病“缓解/逆转”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类饮食策略的效果会比较明确。

具体来说,这类患者主要是指:肥胖/超重、病程较短、年龄相对较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他们的胰岛β细胞仍有一定的功能储备,一旦脂肪负担减轻,便可快速恢复“工作”。

短处与局限

但不得不说,“能量限制饮食”的短处也很明显。

首先,执行难度高。每天只吃800-1200千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常常要忍受明显的“饥饿感”,不少人没开始几天就坚持不下去了……

其次,某些伴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在低热量摄入状态下,部分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头晕、乏力甚至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尤其是老年患者、身体虚弱或本身低血糖风险就高的患者,贸然尝试可能弊大于利。

因此,“能量限制饮食”更像是一种“强化干预”手段。有较强动机和身体条件的患者,或许才能更好地受益。

我国指南意见

针对“能量限制饮食”,《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2版)》指出:【低热量饮食(LCD)】和【极低热量饮食(VLCD)】在短期内对肥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确实有效,能够帮助减重并改善血糖。

但同时也特别强调了:【极低热量饮食(每日低于800千卡)】风险更高,不推荐长期采用。

也就是说,“能量限制饮食”可以作为一种阶段性的饮食干预手段,但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建议长期坚持!

核心饮食方法

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想要尝试这种饮食策略,那么,最好是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科学的方法:

【低热量饮食(800-1200千卡/天)】:蛋白质占20%-30%(如每天1个鸡蛋、200ml低脂奶、100克瘦肉),碳水化合物控制在40%以下(以全谷物为主),其余热量由健康脂肪提供【极低热量饮食(<800千卡/天)】:通常需要配方代餐,确保营养素比例准确,避免因自行搭配导致营养不良。执行期间,还需补充复合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维生素B12、铁、锌),同时警惕乏力、便秘、脱发等不良反应

与前面所提到的“持续能量限制”不同,“间歇性断食”的核心思路是通过缩短进食时间窗口或隔日减少热量摄入,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进入“代谢修复”状态,同时自然减少总能量摄入,从而改善血糖和体重。

当进食时间被缩短时,机体在空腹状态下会动用肝糖原和脂肪储备,促使血糖下降,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与此同时,“间歇性断食”还能激活某些细胞修复机制,如自噬过程,有助于缓解胰岛β细胞的负担。

优点与适用人群

相比每天都要严格控制能量的“持续能量限制饮食”,“间歇性断食”的优势在于灵活、可操作性更强。

例如“16:8模式”允许在8小时内正常进食,很多人更容易坚持。这意味着,对于那些难以忍受“持续能量限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间歇性断食”或许是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

局限与风险

当然,“间歇性断食”同样可以引起一些与“持续能量限制”类似的不良反应。

在禁食期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低血糖等情况。尤其是在空腹状态下进行剧烈运动,风险会进一步加大。

因此,在实施“间歇性断食”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注意:

禁食期避免高强度运动;如有明显低血糖症状,应立即进食并及时调整方案;老年人、体质较弱或低血糖风险高的患者需谨慎。

我国指南意见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2版)》认为:“间歇性断食(IER)”和“持续能量限制饮食(CER)”一样,都有助于肥胖/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与体重管理。甚至,在部分患者身上,“间歇性断食”还有可能表现出更强的减重效果。

核心饮食结构

常见的“间歇性断食”主要有两类:

限时进食:如16:8模式(每天16小时禁食,8小时内进食),或14:10模式。进食时仍需遵循健康饮食原则,避免在有限时间内过量摄入高热量食物隔日断食:最常见的是5:2模式——每周5天正常饮食,另外2天大幅减少能量摄入。在“断食日”里,女性当日摄入的总热量应控制在约500千卡、男性约600千卡,以高蛋白+蔬菜为主,确保基本营养

近年来,“生酮饮食”在糖尿病和减重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其核心逻辑是---几乎切断碳水化合物的供应,迫使机体转向依赖脂肪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并在分解脂肪的过程中产生酮体,替代葡萄糖供能。

这样既能降低血糖水平、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又能减少脂肪堆积。

优点与适用人群

临床研究表明,“生酮饮食”在短期内的降糖效果非常明显,可以快速改善血糖控制、减少血糖波动,还能帮助部分患者减少降糖药的用量;特别适合那些肥胖/超重、胰岛素抵抗明显、血糖波动较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

局限与风险

当然,与“生酮饮食”相伴的风险,也不可忽视:

短期风险:可能引发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特别是服用“列净类”降糖药的患者)、电解质紊乱;部分患者会出现乏力、头痛、便秘等不适;长期风险:可能导致胆固醇升高、肾结石风险增加,甚至对肾功能造成负担。

因此,总体上而言,“生酮饮食”饮食更适合特定患者进行短期干预,而非长期生活方式。对于老年患者、虚弱患者、并发症较多的患者或缺乏医疗监测条件的患者,并不推荐!

核心饮食结构

根据能量供给特点的不同,“生酮饮食”可大致分为三类:

【等热量生酮】:每日摄入总热量与消耗相当(约 2000 千卡),碳水<10%,脂肪70%-80%,蛋白质15%-20%,常用于临床或减重管理【低能量生酮】:每日摄入总热量700-1000千卡/天,碳水<5%,常结合代餐,适合短期强化干预【极低能量生酮】:每日摄入总热量<700千卡/天,几乎完全依赖医疗级代餐,风险高,必须在严格医疗监控下使用

综上所述,从“地中海饮食”与“能量限制饮食”到“间歇性断食”、再到“生酮饮食”,这4类饮食策略已经被高水平研究和权威指南所认可,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各自展现出了独特的价值。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能通过改善代谢状态、优化胰岛功能,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甚至在部分人群中有望实现2型糖尿病的“缓解/逆转”。

但必须强调的是:没有一种饮食策略适合所有人!

地中海饮食:均衡、安全,适合长期坚持,尤其适合合并心血管风险的中老年患者。但在减重、追求糖尿病“缓解”方面,作用有限;

能量限制饮食:控糖见效快,却难以长期维持,更适合年轻、肥胖/超重且病程较短的患者。

间歇性断食:灵活可选,适合不耐受长期限制热量的人群,但同样需要避免低血糖等风险。

生酮饮食:降糖效果显著,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但风险和限制同样突出,多建议在专业监测下短期尝试。

总之,2型糖尿病患者在考虑饮食策略时,不应盲目“跟风”,更不能自行“乱用”!

科学、安全的做法是:结合自身病情、体重、合并症以及生活习惯,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饮食策略,并在执行过程中做好血糖监测和营养补充。

【参考文献】

1,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 for the manage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Nat Rev Endocrinol.》 2025. PMID: 40817355

2,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2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年9月 第14卷 第9期

3,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年1月 第17卷 第1期

4,生酮饮食干预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版)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 第23期 第3卷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注:本文有借助AI工具对文章内容进行适度润色,但本文所含核心观点均来源于医学指南、医学专家共识、临床医学研究以及个人总结,非AI自动生成!

来源:家有好医赵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