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台胞黄晾炜:一城烟火一城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11:18 2

摘要:1996年,他随来汉创业的父亲第一次到江城。1999年起在汉攻读临床医学,五年后回到台湾服兵役。2006年,返汉接手父亲在东西湖区的食品工厂,从事台湾香肠、烤肉等速冻肉制品经销。2019年3月,他开办了这间名为stone的餐吧。

中国台湾网9月4日讯 “炜哥,我已拿一杯了!”暖暖的灯光下,黄晾炜和他的大陆女友张曼正在小餐吧前台忙碌着,店里循环播放着台湾流行音乐MV。

这是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岳飞街的一家只在夜晚营业、主打台湾美食的餐吧。店主是一名80后,也是一位生活在武汉的台湾人。

黄晾炜与这座城市已有了近三十年的交集。

1996年,他随来汉创业的父亲第一次到江城。1999年起在汉攻读临床医学,五年后回到台湾服兵役。2006年,返汉接手父亲在东西湖区的食品工厂,从事台湾香肠、烤肉等速冻肉制品经销。2019年3月,他开办了这间名为stone的餐吧。

餐吧40余平方米,是一栋德式老房子,餐食以台湾小吃为主,有肉燥饭、大肠包小肠、台式米粉、花枝丸等主食,也有台式泡菜、冰冰花甲等凉菜,还有冬瓜茶、姜母茶等饮品。墙面上贴满了动漫《海贼王》的海报,当日菜单手写在白字板上,收养的猫懒懒地躺在暗处,煮沸的水咕噜咕噜冒着水泡……

小店不用二维码点餐,“电子点单虽然简单,但缺少了与客人互动,亲和力是不够的”;在这里客人用完餐后再结账,“怎么可以让客人没有吃饱就结账”;餐吧内,用户差评被打印出来挂在最显眼的墙中央,“很多人来店明确表示就是冲着差评来体验的,我认为差评与好评是相对的,真实体验才最重要”,传统的经营模式中自带一种怀旧的风格。

“台湾人做台湾的东西,”黄晾炜说,“店内招牌肉燥饭,是根据台南技法制作,酱油膏、油葱酥等调料是从台湾采购;盐酥鸡等炸物所用的椒盐粉、辣椒粉,同样来自台湾。”

店内,他们还特别设置了一个留言箱。翻开留言卡,有人称“(这里是)疲惫生活中最大的慰藉”,有人表示“弥补了没去台湾交换的一点小遗憾”,还有人说“来自对岸的味道,期待有一天能够去到美丽的小岛”……在武汉工作的“00后”食客金梦涵说:“坐在店里,看老板在吧台忙碌,听着音乐、撸着猫,感觉特别惬意、放松。当然,台湾美食也很有特色,有机会想去台湾看看。”

“开这间店最初的想法是展示我们东西湖工厂的产品,方便更多的人品尝。”“生意最好的时候,还没有开门店前已经排了30余人。”“我的顾客主要是大学生、城市白领、情侣、台商,也有少量打卡的外地客人,以年轻人为主。”黄先生的话很短,谈到过往也只当是寻常。但一聊到他喜欢的漫画和熟客,神情便飞扬起来。

他的店内有一张巨幅《海贼王》人物海报,食客指认出具体人物,答对一定数量即可免单。一些熟客知晓他的喜好,也会送来相关明信片、手办、漫画册,这些也被他悉数陈列于店内。“这套原装的《海贼王》漫画,共32册,是一位熟客在他过生日时送的。”“这是大熊手办,也是他的最爱。”张曼说。

融入总是悄无声息,却又割舍不断的。

每天,黄晾炜都会去附近的菜市场亲自采购新鲜的食材,他也会骑着代步的小电驴穿行于武汉的街巷里弄,生日时会收到客人赠送的自画的油画、家乡的特产等各种伴手礼,节假日他们也会约着一起聚会聊天,这些均让他感怀于心。他的小店也曾接纳过失恋的人,思乡的台商。

“有一位在日企工作的武汉人,很喜欢《海贼王》,聊着聊着我们便成了朋友。疫情时餐店无法营业,这个朋友一定要给我充值。我知道他是想用这种方式帮助我,很感动。”“还有一些客人,在我忙不过来时,会主动帮忙端盘、洗碗、收桌。”“一些人对台湾感兴趣,会跟我聊聊台湾美食、音乐、电视剧等。”黄晾炜说。

“在这个城市生活了这么多年,回到台湾反而有些不适应了,前一段时间他回了一趟台湾,还特意带了瓶辣酱。”张曼的一席话让人唏嘘。

30余年,无论是第一代台商的拓荒创业,还是第二代求学发展,这座城早已深深地融入他们的内心。

“前一段时间也曾考虑过去我的老家河北发展,可他思来想去,不愿离开武汉,因为这里有一群可以聊天的老友,还有在东西湖经营工厂的弟弟。”黄晾炜在谈餐吧转型时说,“一开始是我们选择客户,流量上来了,便是客户选择我们。”从陌生到熟悉,从客人到朋友,从他乡到故乡,这样的转变既是黄晾炜自己的选择,也是时代融合的必然结果。

山海不为远,心安即是家。目前,像黄晾炜一样在武汉生活打拼的台湾同胞有1000多名,他们带着梦想与专长,与武汉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在文创、新经济、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拼搏奋斗,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进旋律。(中国台湾网湖北省台办通讯员 / 熊进玉、杨瑞航)

来源:中国台湾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