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识风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墨香,是从兄长书案上那本泛黄的《唐诗三百首》里漫出来的。十二岁那年的夏天,我踮着脚偷看扉页上张九龄的名字,兄长说这位开元宰相的故里在千里之外的韶关。彼时岭南于我,是课本上"瘴疠之地"的注脚,却因这个执笏板、着青衫的剪影,在童
韶州府学宫
初识风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墨香,是从兄长书案上那本泛黄的《唐诗三百首》里漫出来的。十二岁那年的夏天,我踮着脚偷看扉页上张九龄的名字,兄长说这位开元宰相的故里在千里之外的韶关。彼时岭南于我,是课本上"瘴疠之地"的注脚,却因这个执笏板、着青衫的剪影,在童稚心田埋下文明的火种。
书院寻踪
十八岁游学岳麓,山长讲起朱熹重修书院时,特意提及这位理学大家在韶州濂溪书院留下的《祠记》。记忆忽然鲜活——周敦颐笔下的莲,曾在日记本上开出"中通外直"的墨痕。原来八百年前,岭南的晨雾里,濂溪书院早已将"存天理灭人欲"的哲思镌刻进武水河畔的青石阶。
月谒学宫
壬寅年夏夜,浈江月华如水。我站在韶州府学宫前,看北宋余靖的塑像沐着千年月光。这位以"六箴言"立世的谏官,衣袂间似还裹挟着汴京朝堂的风雷。穿过仅容三人并行的小巷,骑楼斑驳的砖缝里渗出唐宋的松烟墨香,每一步都像踏在《韶州府志》的活页上。
时空叠影
景德三年的夯土声穿透时空而来:无名先贤栽下的文脉,在胡牧知州手中长成参天庠序。科举时代的晨钟暮鼓里,七十余位进士从这里走出。我看见天圣二年的余靖与同窗们临窗辩经,笔锋掠过《武溪集》的草稿;张九龄正将梅关驿道的规划图徐徐展开,碎石声里藏着开元盛世的密码。
碑林回响
当指尖触到《修韶州府学记》冰凉的碑文,忽有琅琅书声自石纹渗出。侯安都将军的剑穗掠过诗稿,刘纬、邓益孙等历代学子在廊柱间投下叠影。这座三进院落如同文明的中继站,将中原的礼乐化作岭南的荔枝与竹简,又在骑楼街巷里酿成新的传奇。
月光漫过风采楼的飞檐时,我终于读懂邱濬那句"钟灵毓秀特盛于他邦"——原来岭南的文脉,早在那本被兄长摩挲出毛边的《唐诗三百首》里,就为我铺好了通往千年韶关的月光小径。
来源:机山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