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抵御外敌到开荒植绿!莆田99岁抗战老兵守护家园一生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4 11:00 2

摘要:9月3日上午,在地处木兰溪上游的仙游县度尾镇潭边社区,99岁的抗战老兵王庆仙早早戴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候观看九三阅兵直播。阅兵开始,看到战旗方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他用颤抖的手,支撑着起身立正。

18岁从军抗日,77岁上山造林,家住木兰溪上游的王庆仙用超过 20年光阴带动千余村民共筑青山——

99岁抗战老兵的绿色情

9月3日上午,在地处木兰溪上游的仙游县度尾镇潭边社区,99岁的抗战老兵王庆仙早早戴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候观看九三阅兵直播。阅兵开始,看到战旗方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他用颤抖的手,支撑着起身立正。

“赶上了好时代,我真高兴。”观看完阅兵直播,抚今追昔,王庆仙说,年纪大了,眼睛花了,可屏幕上军装的橄榄绿,家门口西山上树木的翠绿,山下蜿蜒的木兰溪水的碧绿,总是在眼前交织、重叠,感觉心里特别亮堂。

王庆仙(左一)展示获颁的2枚抗战胜利纪念章

王庆仙生于1926年,自幼丧母。1944年,就读于仙游慕陶中学的他,听闻“日寇侵入闽侯、连江,八闽土地、人民将遭蹂躏”,志愿报名抗日。这年冬天,他随青年远征军奔赴江西黎川集训,辗转赣浙闽,之后被编入第31军208师622团迫击炮连。

抗战胜利后,王庆仙考入仙游师范学校。1952年,在潭边小学教书,1982年退休。

1999年木兰溪综合治理启动后,“变害为利、造福人民”,中下游治理成效显现。这一切,让年逾古稀的王庆仙心动不已,身体尚好,何不发挥余热,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此时,木兰溪中下游绿意盎然,上游的山乡兴起生态建设热。

眼见四周山乡渐绿,唯独西山“挂白”,王庆仙坐不住了。然而,因造林周期长、见效慢,乡亲们有顾虑。2003年春,一连几天跑到邻镇摸清树苗、技术、效益等行情后,这位身板硬朗的老兵铁了心:一个人也要造林。

在潭边坝头118号古厝,记者看到,王庆仙当年植树造林穿的蓑衣泛白,布鞋、雨靴沾着泥点,用的铲柄磨破了皮、凹痕如沟,水桶沿还钻出小草。

那时,每天天不亮,西山还笼罩在薄雾中,这位老兵就上山种树了。在日出的陡坡上,他抡起锄头,劈山、挖坑、刨石、下苗……从山前拓向山顶,再翻到山后,开垦了10多亩地,为荒山添了第一抹新绿。

王庆仙身旁的木兰溪与不远处的西山构成一幅绿水青山美丽画卷,惠泽一方

“王老师手里的活,5个人也干不完;1300多棵树,他一个人种了两年。”退休老干部吴振义告诉记者。

2003年,王庆仙每月退休金992元。为节约植树成本,他常肩挑30公斤的草木灰等人工肥,上山施肥。长年徒手种树,他的右手食指戳歪了半截。

“我公公从60公斤左右瘦到53公斤。”儿媳陈庆娥心疼地说,种树、挑水、施肥、守山全是活,他浑身是劲,365天闲不住。

西山虽属低山,但因地形陡峭,年老的王庆仙在西山晕倒、摔伤过3次。2015年9月1日,他挑着4捆干柴下山,可刚起身,右脚一滑,连人带柴跌落,滚下十几米,撞上岩石,右脚踝差点折了。不知过了多久,他忍痛爬下山,瞒着家人到永春求医。歇了半年多,他又拄着拐杖上山。

王庆仙的千余棵树终于挨过3年管护期,逐渐成林,单棵树木的重量有望达到200多公斤,预期效益可观,这让原本观望的潭边人也心动了,主动打听造林效益。

王庆仙反复给大家算生态账、长远账,还传授热门树种、营林技术、林业补贴等资讯。在他的带动下,先是老协会的六旬老人组团植绿,种下4000多棵树。随后,近20户农户也奔向绿色“聚宝盆”。短短数年间,王庆仙带动千余人造林。

寒来暑往,木兰溪上游今非昔比: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文旦柚、中药材、大棚花卉等“富民工坊”开到家门口,溪畔群众跨村联建、生态共富,潭边也跃升“明星社区”。据潭边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吴志彬介绍,潭边现有山地3375亩、耕地2025亩,森林覆盖率超95%;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超35万元。

一年又一年,王庆仙一直干到去年,98岁的他实在干不动了。

一年在家,王庆仙常看电视,最关心的是抗战老兵的新闻。临近百岁,老有所为,他说为木兰溪畔添绿,既了却了梦想,也增添了福气。

来源:莆田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