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郑强教授的职业生涯跨越学术、教育管理与社会影响多个领域,其“敢言、善言、真言”的风格与卓越成就,塑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界的独特符号。以下从学术突破、教育改革、社会发声、荣誉成就四个维度,梳理其七个高光时刻:
郑强教授的职业生涯跨越学术、教育管理与社会影响多个领域,其“敢言、善言、真言”的风格与卓越成就,塑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界的独特符号。以下从学术突破、教育改革、社会发声、荣誉成就四个维度,梳理其七个高光时刻:
1995年归国后,郑强在浙江大学创建中国首个高分子动态流变学研究团队,提出被国际学界称为“The model of Song and Zheng”的“两相流变”模型。该理论揭示了纳米填充聚合物体系的复杂流变行为,突破了传统单一组分理论的局限,被《日本流变学杂志》列为2007-2017年国际高分子粘弹性研究领域论文发表量第一的学者。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航空航天材料、医疗仿生器件等领域,产生经济效益逾80亿元。
2012-2016年任贵州大学校长期间,郑强推行“拆餐厅、购校车、建实验室”三大举措:拆除教职工特权餐厅,将资源向学生倾斜;购置30辆校车解决通勤难题;建成贵州首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尽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贵州大学未获A类学科,但他通过“人才引育+学科重组”策略,推动植物保护、数学等学科进入B类行列,并在全国高校中首倡“学生誉校、学科名校、学者撑校”的发展理念。
2020年执掌太原理工时,郑强提出“以黄河文化铸校魂”,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政教育。他走进课堂讲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思政课,以“程开甲院士隐姓埋名20年”“林俊德院士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等案例,激励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在央视《直播黄河》节目中,他直言“中西部需要好大学,我愿尽一份责任”,推动太原理工与山西产业深度融合。
2013年在《开讲啦》节目中,郑强以“中国教育需要‘野性’”为题,痛批“精致利己主义”,提出“大学应培养不盲从、有独立人格的青年”。其演讲视频全网播放量超2亿次,人民日报称其“为公共讨论带来清流”。2024年在贵州医科大学讲座中,他直指地方高校“发展命门”,呼吁“破除学科建设的功利化思维”。
近20年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200余场演讲,主题涵盖“爱国与人才培养”“科研伦理”等。在南阳理工学院演讲时,他以“国足逢韩不胜”类比教育现状,警示“高考成绩领先不等于未来领先”;在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受聘仪式上,他批评“化妆不如文化修养”,强调“城市品味系于大学高度”。
在浙江大学连续三次高票当选“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学生称其“用激情点燃课堂,以真诚打动人心”。2024年退休后,网友发起“希望郑强任‘三合大学’校长”的呼声,反映其公众影响力。
2023年卸任太原理工党委书记后,郑强受聘为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特聘教授、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战略发展顾问等职,推动西部高校与职业教育改革。
郑强的言论曾引发“作秀”“博眼球”等争议,他的存在揭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层矛盾:当学术官僚化、教育功利化成为常态,一位“敢说真话”的学者注定成为舆论焦点。正如他在贵州大学卸任演讲中所言:“我愿做一颗石子,为后来者铺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正是中国教育改革最稀缺的品质。
来源:高考+大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