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尖到心尖:余杭径山村的“共富文创”编出残疾人新生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8 14:02 1

摘要:在径山村一间白墙棕瓦的院落里,哒哒的串珠声伴随着欢声笑语。来自四岭村的肢残人士吴大姐手指翻飞间,23颗绿檀珠逐渐成串。“现在每天能串个100多条,比在家刷手机充实多了。”吴大姐说话时手中的活计依然不停。在她身旁,一位母亲正手把手地教患有智力障碍的儿子打绳结,阳

在径山村一间白墙棕瓦的院落里,哒哒的串珠声伴随着欢声笑语。来自四岭村的肢残人士吴大姐手指翻飞间,23颗绿檀珠逐渐成串。“现在每天能串个100多条,比在家刷手机充实多了。”吴大姐说话时手中的活计依然不停。在她身旁,一位母亲正手把手地教患有智力障碍的儿子打绳结,阳光通过窗棂洒在两人交叠的手掌上,为晨间的工坊添了一些暖意。

2024年9月,余杭区“越来越好助残服务中心”首个残疾人共富工坊在径山村落成。从最初五六人的筹备团队,到如今稳定服务百余名残疾人,半年时间,“越来越好”的助残共富实践在社交平台上迅速走红。

“两年前考察文创供应链的时候,我们发现残疾人制作的手工品品质特别优。”越来越好助残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徐辉回忆道,“他们的专注力很高,制作手串、链子时,效率和细节的把握得似乎比普通人还要好。”

于是,在余杭区残联的支持下,徐辉的团队迅速行动,注册机构,对接径山文创需求,选址成立办公基地,将传统“同情帮扶”转化为“赋能共富”的创新实践。

工作台前,手工指导老师张瑞霞展示着最新订单:“基础款绿檀手串每串工费是4毛,熟练的残疾人一天可以串百余串;精品龙绳每串的工费是每串8元;复杂款式工费更高,几十元甚至是几百元都有。”工坊构建起“培训-生产-销售-传播”四位一体的运营模式,通过与文创机构稳定合作,形成阶梯式增收体系。从简易手串到高端定制的手链珠串,不同能力的残疾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与自己适配的产品。

“行动不便或需要家人照顾的残疾人,经过培训后可以领取材料回家制作。”徐辉介绍,“方便的残疾人则可以来工坊集中工作,既赚了钱又能社交,心情上也会开朗很多。”

随着“居家作业+工坊集中生产”灵活模式的逐渐推广,越来越好助残服务中心形成了“中心工坊+社区站点”的辐射网络,并在余杭街道、仓前街道等地陆续设立站点。目前,该中心已与普陀山文创、径山文创达成合作,每周订单量稳定在4000至5000单,带动在职残疾人稳定增收。

在列满文创产品的陈列柜前,徐辉透露新计划:“接下去我们会在小红书、京东上线产品,还会尝试直播带货。我们有希望半年内订单量达到每天1000单,实现残疾人人均增收2000-3000元的目标。”

来源:余杭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