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企生 随笔:《慧语人生》渡己,乃能力之舟;渡人,方显格局之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4 10:22 1

摘要:世间纷扰如蛛网交错,剥茧抽丝后,不过是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的微妙维系。

《慧语人生》

渡己,乃能力之舟;渡人,方显格局之广

作者:黄企生

老话常言:“渡己,乃能力之舟;渡人,方显格局之广。”

世间纷扰如蛛网交错,剥茧抽丝后,不过是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的微妙维系。

人生这场航行,有人困于浅滩自怨自艾,有人却能以渡己之能破浪前行,更以渡人之怀载他人共赏远方——这两种境界,恰是衡量生命厚度与高度的标尺。

渡己之能,是直面自我、挣脱困境的内在力量,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道德经》有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战胜他人不过是外在的勇武,而战胜自我才是真正的智慧。

人生路上,最大的敌人从不是外界的阻碍,而是内心的怯懦、浮躁与偏执。

王阳明被贬龙场时,瘴气弥漫、荒无人烟,常人早已被绝境压垮,他却在石棺中静坐沉思,于深夜顿悟“知行合一”之道,不仅挣脱了境遇的枷锁,更完成了思想的蜕变,这便是渡己的极致——在黑暗中为自己点亮灯塔,在泥泞中为自己开辟坦途。

对普通人而言,渡己未必是惊天动地的蜕变,更多是藏在日常的修行里。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黄州、惠州、儋州,每一次贬谪都是一次人生的重创,但他从未沉溺于悲戚。

在黄州,他“竹杖芒鞋轻胜马”,于东坡之上躬耕劳作,写下“大江东去”的千古绝唱;

在儋州,他办学堂、改陋习,把蛮荒之地变成文化之乡。

他的渡己,是在逆境中调整心态的智慧,是在困顿中寻找乐趣的豁达,更是在失意中坚守人格的清醒。

正如季羡林在《悲喜自渡》中所言:

“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其他人爱莫能助。”

当工作陷入瓶颈时,主动学习新技能突破壁垒是渡己;

当生活遭遇矛盾时,反思自身、化解戾气是渡己;

当情感蒙受创伤时,修炼内心、抚平伤痕亦是渡己。

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在一次次与自我的博弈中,逐渐练就的铠甲。

若说渡己是为自己掌舵的能力,那渡人便是为他人撑伞的格局,是一种超越自我、惠及他人的慈悲。

真正的渡人,从不是居高临下的“拯救”,而是平等尊重的“赋能”,是明知可能消耗自身,仍愿伸出援手的善意。

战国时期的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时,并未只谋一己之利,而是打破贵族世袭的桎梏,允许土地私有买卖,奖励军功,让普通百姓也能凭借努力改变命运。

尽管他最终因触动旧势力利益而结局悲惨,但他的变法让秦国从弱国崛起为霸主,更让无数黎民摆脱了贫困的枷锁——这种渡人,是为千万人谋福祉的胸怀,是不计个人得失的担当。

教育家陶行知的渡人之道,更显温柔而深刻。

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摒弃传统教育的刻板与僵化,带着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在播种、施肥中学习自然知识,在解决邻里纠纷中领悟处世智慧。

他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时,不设高墙,不分贵贱,让农民的孩子也能走进课堂。

许多学生在他的引导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有的成为乡村教师,有的投身社会建设——这种渡人,不是给予现成的“鱼”,而是教会他人“渔”的本领,是让受助者拥有自我成长的力量,远比一时的施舍更有意义。

正如刘同所言:

“强者自渡,圣者渡人。”

渡人者从不追求回报,却在不经意间收获了更珍贵的东西:

当看到他人因自己的帮助而绽放光芒,那种精神上的丰盈,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

更深刻的是,渡己与渡人从不是割裂的两端,而是相辅相成、互为滋养的循环。

唯有先练就渡己的能力,让自己成为可靠的“舟”,才能有底气载他人过河;

而在渡人的过程中,我们又能进一步完善自我,让渡己的能力愈发坚实。

就像一位医生,只有先精进自己的医术,才能救治更多病人;

而在一次次诊疗中,他又能积累经验、提升水平,反过来让自己的“渡己之舟”更加稳固。

杨澜曾说:

“善意如空气,流通不息,你予人善,人亦还你善。”

当我们在工作中帮助同事解决难题,不仅收获了信任,也在交流中拓宽了思路;

当我们在生活中关爱需要帮助的人,不仅温暖了他人,也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柔软。

这种双向的滋养,让生命在“自渡”与“渡人”的循环中,不断走向更高的境界。

人生如江海,风浪无常。

若只懂渡己,或许能独善其身,却难免显得狭隘;

若空谈渡人,没有渡己的能力支撑,不过是空中楼阁。

真正的智者,从来都是以渡己为基,以渡人为翼——在自我修行中练就过硬的能力,在帮扶他人中拓宽人生的格局。

当我们既能在黑暗中为自己点灯,又能在雨天里为他人撑伞,便会发现:

渡己的路上,我们收获了成长的力量;

渡人的途中,我们赢得了生命的丰盈。

这,便是人生最珍贵的修行,也是生命最动人的模样。

来源:环球经典原创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