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十年光阴流转,当历史的烟尘渐渐沉淀,那些跨越山海而来的异乡人形象却愈发清晰。他们不是传教士,不是商人,不是探险家,而是怀揣着人类最朴素情感的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与白求恩。他们将生命最炽热的年华永远留在了这片东方土地,成为中西文明对话史上最为动人的注脚。
八十年光阴流转,当历史的烟尘渐渐沉淀,那些跨越山海而来的异乡人形象却愈发清晰。他们不是传教士,不是商人,不是探险家,而是怀揣着人类最朴素情感的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与白求恩。他们将生命最炽热的年华永远留在了这片东方土地,成为中西文明对话史上最为动人的注脚。
这些远道而来的医者,携带着手术刀与听诊器,却施行了一场超越医术的精神治疗。白求恩在五台山区的破庙里创建战时医院,在煤油灯下连续工作数十小时;柯棣华拖着病体穿越封锁线,最终长眠于华北大地。他们的伟大不在于神话般的完美,而在于那种充满人性张力的选择——在故土与异乡之间,他们选择了需要他们的地方;在安全与危险之间,他们选择了与危险共存;在种族与人性之间,他们选择了人类的普遍苦难作为自己的战场。
这种选择背后,是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博大情怀。这些国际主义战士用生命诠释了“天下大同”的理想,他们的行动本身构成了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最有力反驳。在民族主义情绪时常泛滥的今天,他们的存在提醒我们:高尚的人格永远不属于某一个国家,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这些异乡人留下的不仅是感人的故事,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火种。他们让我们看到,在最黑暗的年代里,依然有人能够跨越种族、文化和地域的界限,纯粹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共情而行动。这种共情能力,在当今充满隔阂与对立的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当我们纪念柯棣华和白求恩时,我们实际上是在纪念一种几乎被遗忘的人类团结的可能性。
八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不再是需要国际医疗队支援的积贫积弱之国。然而这些国际主义战士的精神非但没有过时,反而获得了新的时代意义。在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浪潮并存的当下,在疫情揭示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当下,柯棣华与白求恩代表的那种超越国界的大爱,恰恰是我们这个分裂时代最需要的精神资源。
那些长眠在异乡的灵魂,早已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精神桥梁。他们让我们相信,在这个常常令人失望的世界里,总有一些人能够超越身份与归属的局限,纯粹为信念而活,为他者而死。这种精神不因时间流逝而褪色,反而历久弥新,成为照亮人类前路的永恒火种。
当我们想起柯棣华,想起白求恩,我们不只是回望历史,更是在寻找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如何在一个分裂的世界里保持共情,如何在一个强调差异的时代发现共通的人性。这或许就是八十年后我们仍然需要这些异乡人的根本原因:他们活出了我们渴望成为的样子。
本文来自【中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