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事关中国科研成果发表格局的新变革,已悄然拉开序幕。以往科研工作者发表论文,多数投往国外的SCI期刊,高校评定职称也多重视SCI顶刊和一二区文章发表情况。但现在情况将发生变化了。2025年8月28日,不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资助人在填写《计划书》时发现,新增了
一场事关中国科研成果发表格局的新变革,已悄然拉开序幕。以往科研工作者发表论文,多数投往国外的SCI期刊,高校评定职称也多重视SCI顶刊和一二区文章发表情况。但现在情况将发生变化了。2025年8月28日,不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资助人在填写《计划书》时发现,新增了一项前所未有的硬性要求:“本项目研究形成的代表性论文中,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上的比例需占20%以上”。
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以来,首次在项目执行环节对论文发表的“本土期刊占比” 作出明确规定。这一规定对助力我国自主科技期刊的发展,想必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政策出台目的: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话语权
这一政策并非突然出台,而是近年来科技评价体系改革脉络的延续。中国科技期刊虽然数量众多,但整体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与国外顶级期刊仍有差距。据统计,中国科研人员发表的SCI论文中,仅不到10%发表在国内期刊上。中国政府每年都会花费大量科研经费,但产出的优秀成果却发表在国外平台上,我国研究者如果想下载、研究这些优秀成果,再花高价购买数据库,费用多半也是来源于国内财政经费。这种“两头在外”的局面,不仅导致巨额资金外流,还制约着我国在国际科技舞台的话语权,甚至产生了科研数据和资料拱手让于他人、科研成果不能国内共享等突出问题。
自2018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直指科研评价中长期存在的“唯SCI”倾向。2020年2月23日, 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措施共计9大方面27条。明确要求破除“唯论文”论不良导向,打造中国高质量科技期刊。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明确了许多新的评价考核标准,如基础研究类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鼓励发表“三类高质量论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高质量成果的考核评价权重最高可增加到50%的权重。
目前,科技部发布的几批重点专项申报指南中,明确提出50%论文须发国内期刊。2025年7月,科技部发布“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25年度第三批项目申报指南,要求项目形成的中外合著论文中,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上的比例不低于50%。
20%指标仅是开始,未来将继续增强学术自主权
中国科研工作者最多使用的仍然是知网、万方等数据平台。发表在国外SCI期刊上的大量成果,实际上本土研究者是不下载、不研究的。这既不利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普及,也不利于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培养和科研体系的健康发展。
基金委此次设置20%的发表比例要求,传递的信号是非常明确的。
第一,引导科研资源向内倾斜。通过项目资助的杠杆作用,引导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国内期刊发表,助力本土期刊高质量建设,强化中国学者共享本土科研成果,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增强中国的学术自主权,减少对国外期刊体系的过度依赖。尤其在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方面,中国必须构建自主知识传播体系,将最新的优秀成果和相关数据资料掌握在自己的科研平台当中,保障国家科技安全。
第三,推动评价体系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是科研工作者的指挥棒,以往科研工作者不重视中文期刊,就是因为发在这些期刊上对其评职称没有帮助。这种局面不扭转,中国科技期刊就难以获得最新的优秀成果,往往只能拾国外SCI期刊的边角料,在二等成果中挑来捡去。目前20%的比例实际上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国将推动科研评价体系更多实质性转变,促进科研评价从“唯论文”向“重质量、贡献实”转变,鼓励科研人员重视成果的实际价值而非仅仅关注发表载体。
20%的指标要求看似是约束,实则是指挥棒导向的改变,是中国学术自主权的争夺。其根本目的不是限制学术自由,而是引导中国科研生态更加健康、自主、可持续地发展。当中国学者能从知网、万方等平台无障碍的获取我国最新的优秀成果时,当中国的科技期刊能够真正吸引和展示全球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时,我们才能在科技强国建设中掌握更多主动权和话语权。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创刊于1959年,是水利部主管的、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水利水电行业综合性技术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数据库收录期刊、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web)数据库收录。2020年《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并且申报中英文期刊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从2021年1月起,可以接收全英文稿件。
来源:水利水电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