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闻“花塘”二字时,脑海中便浮现出十里荷塘、菡萏摇曳的江南画卷。可当我背着行囊踏入这片土地时,秋风卷起的只有零星的野菊。村党支部书记看出我的疑惑,笑道:“花塘原叫白花塘,后来大家觉得‘白’字寓意不好,就成了花塘,虽然塘早就没了,但花还在人心头开着呢。”现在,驻
黄书玮
惠阳区沙田镇花塘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右一)
这个春天 我成了花塘的一株新苗
初闻“花塘”二字时,脑海中便浮现出十里荷塘、菡萏摇曳的江南画卷。可当我背着行囊踏入这片土地时,秋风卷起的只有零星的野菊。村党支部书记看出我的疑惑,笑道:“花塘原叫白花塘,后来大家觉得‘白’字寓意不好,就成了花塘,虽然塘早就没了,但花还在人心头开着呢。”现在,驻村已近半年的我对村支书的话有了更加深刻和亲切的理解。
黄书玮帮助村民操作政务机。
在村里走访时,经常遇到独居的坚叔,他爱在村口晒太阳,见人就热情招呼。第一次见他那天寒风料峭,他却仅穿着一件单薄长袖,握手寒暄间,那冰冷的触感让我心头一紧,但他却热情地问我“你是哪里人呀,多大啦?”眼神里透着温暖。
腊月里的一个傍晚,社工静姐突然拍腿喊道:“今天不是坚叔生日吗?”我们匆忙买来蛋糕前往坚叔家,却见餐桌上摆满已凉透的菜肴,中间那盘白灼虾蜷缩着泛出暗红。“晌午就做好了,怕耽误你们忙正事……”老人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攥着我的胳膊。那晚的烛光中,我忽然明白,驻村帮扶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心与心的相互温暖。
黄书玮为村里老人测量血压。
作为卫健系统的选调生,我的驻村日记中有一份特殊的村民“健康档案”。
视力障碍的冯叔,是我的“特别关注户”。有一次上门走访时,我发现他总在揉太阳穴,测量血压时仪器显示收缩压高达210毫米汞柱。我的心瞬间提了起来,连忙扶着他服下药物,并叮嘱他的家人要按时给他吃药,多陪伴他。自那之后,每次路过他家,我总会关切地问一句:“阿叔,血压还稳吗?”
尿毒症患者金哥,每月都要前往市区医院做腹膜透析。得知情况后,我查阅资料并进行多方联系,发现区里的医院也能提供相应的治疗服务,赶忙推荐他前往,当看到他不再为奔波发愁时,我感到无比欣慰。
黄书玮在市场进行安全宣传。
村民们或许记不住文件里的惠民政策,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谁曾在寒冬里握着他们的手量过血压,谁为他们的健康操过心。这样的温暖,如同春雨渗入干涸的根系,让濒临枯萎的枝丫重新挺立,在春风里抽出一簇新绿。
驻村时光像一条蜿蜒的溪流,时而激荡时而温润,却始终朝着春天的方向流淌。我的电脑里存着几十篇周记,从最初工整的“工作日志”渐渐变成了充满烟火气的“乡村札记”:张家的狗窝又添了三只小崽崽,罗家媳妇在附近工厂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村内几条道路即将硬底化……这些细碎的光阴,编织成我与花塘村共同生长的年轮。
黄书玮为新栽绿植浇水。
又是一年芳草绿,忙碌在春耕一线的脚步告诉我,这片土地给予我的,远比我付出得更多,它让我读懂了中国乡村最本真的模样,也让我在二十七岁的春天,终将自己长成了花塘的一株新苗。
来源:露露说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