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葬礼上,母亲一句话让我崩溃:别让示弱,绑架你的人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4 10:00 2

摘要:前段时间舅舅突然去世,作为晚辈,她全程陪着舅妈处理后事,忙前忙后送走了舅舅。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340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50个词条

朋友小微最近吐槽了一件让人窒息的事。

前段时间舅舅突然去世,作为晚辈,她全程陪着舅妈处理后事,忙前忙后送走了舅舅。

可半个月没联系也没来参加葬礼的小微母亲,突然在舅舅葬礼结束这天打来电话,劈头盖脸就是一句:“把你舅舅、舅妈还有他们那边所有亲戚的微信都拉黑,一个都不能留。”

小微心里一阵发寒。

她太了解母亲了,素来心理洁癖严重又控制欲极强,一直看不惯舅妈。

可舅妈待小微却一直亲厚,更何况,舅舅生病,是舅妈在长期照顾,母亲自始至终没来看过病中的舅舅,也没出席舅舅的葬礼。

是她和舅妈互相搀扶着熬过了最难过的时刻,如今母亲凭什么跳出来指手画脚?

“我做不到。”小微咬着牙拒绝了。

结果在小微意料之内,电话那头,小微的母亲瞬间炸开了锅。

母亲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哭腔控诉她“白眼狼”“胳膊肘往外拐”,一边骂她“不孝”,一边又哭诉自己这辈子有多苦,养出这样的女儿不如死了算了。

听着电话里熟悉的撒泼打滚,小微突然想起这些年母亲的种种:

不厌其烦地干涉她的学业、工作、生活,事无巨细,只要有一点不同的意见,母亲的苦水和发泄就会接踵而至。

以前她只觉得是母亲太脆弱,直到后来才明白,这根本不是脆弱,而是隐藏在诉苦中的控制。

母亲从不用直白的咆哮宣告主权,却能用眼泪和委屈,让她在“拯救者”的幻觉里,一步步失去说不的能力。

01

示弱式绑架:他们的眼泪,是刺向你的刀

自恋型人格障碍,也叫NPD人格,最近几年,这个词几乎是无人不晓。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有一类人,通过咆哮、指责、贬低让对方示弱满足自己,从而达到控制一切的目的。

比起这些普通的版本,进化后的高阶NPD出现了一个更强的技能,那就是把强势藏在柔弱的壳里。

如果说传统NPD是唯我独尊的领导者,那高阶NPD就是擅长扮演的“受害者”——

明明是要掠夺你的情绪价值,却能包装成“我真的太可怜了,只有你能救我”的戏码。

小微的母亲就是一个进化成功的NPD。

早年间她常因一点小事对小微歇斯底里,发了疯一样的辱骂、宣泄,有一次还拿着菜刀把小微逼到墙角,扬言要把她砍成肉泥,那年小微还没上小学。

可不知从何时起,她学会了在亲戚朋友面前抹眼泪:

“小微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太有主见,我这个妈说的话她总不爱听,可能是我没本事,给不了她更好的……”

话里话外都是自怨自艾,却让听的人忍不住对小微施压:

“你母亲多不容易,你就不能懂点儿事?”

所有人一见到小微,都是指责、批评和教育,所有人,都站在了母亲那边。

久而久之,连小微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我真的太不懂事了?

这种自我怀疑,正是高阶NPD最想要的“投名状”。

他们通过找队友的方式,加重对你的灌输和攻击,以此达到对你的慢性伤害,让你忘掉自己的痛苦,心疼他们的痛苦。

当你对他们的心疼,大到把他们对你的一切伤害合理化,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朋友阿宇的外公总喜欢在饭桌上唉声叹气,说自己辛苦了大半辈子,到老了不中用了,吃口好菜都觉得浪费。

可当孩子们一个个把肉夹进自己的碗里,他又会盯着孩子们的碗饭委屈地发呆。

后来家人才品出来,他不是不想吃好菜,而是要用谦让和示弱的姿态,逼全家人围着他的情绪转。

你不把肉给他,就是不孝;你给了他,就是承认他的说辞,往后更要对他言听计从。

你得听着,得哄着,得夹着菜送到他碗里,还得把他今日这番说辞高高奉起。

这些示弱从来不是真的脆弱,而是精心设计的情感陷阱。

他们太懂人性的软肋——没人愿意背负“伤害弱者”的罪名,于是主动收起锋芒,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这就像肉里扎了一根刺一样,你越愿意顺着他们委屈自己,这根刺扎得就越深,直到你习惯如此,然后忘了自己原本就不该疼痛。

02

愧疚式围剿:你逃了,就是罪人

如果说示弱是高阶NPD的诱饵,那愧疚感就是他们锁牢身边人的钥匙。

他们最擅长把自己的需求包装成“生存必需”,让你觉得只要你不顺从,就是在把他们推向深渊。

小微的母亲,经常把“我是为你而活的”这句话挂在嘴边。

毕业选择城市时,小微想到这句话,所以选择了离家近的城市,即使自己的专业在这边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

谈恋爱时,小微想到这句话,所以没有答应异地男友要她换城市定居的请求。

在母亲的布局下,小微始终把母亲的幸福放在自己人生的第一位,以至于后来因此抑郁发作,她想的都是怎么瞒着母亲,不让她担心。

想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穷极一生都在寻求父亲的疼爱,最后却漂泊半生,孤独地惨死在出租屋中。

可这些背负情绪债的人们,又做错了什么呢?

NPD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从不明说“你必须听我的”,却会用“我会因为你过得不好”,勒得你喘不过气来。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过:愧疚感是最隐蔽的控制术。

身边的NPD们,是领导同事也好,是父母伴侣也罢,他们的共性,都在于擅长操控。

无需用暴力逼迫你,而是让你在“我应该”“我必须”的执念里自我绑架。

你以为自己是在拯救对方,其实早已成了他们情绪的囚徒。

你不敢反抗,因为反抗就是不孝不忠;你不能逃离,因为逃离就是冷血孤僻。

到最后,你甚至不想挣扎了,因为你已经相信:

自己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

03

自我囚笼:你亲手递出的钥匙,才是最难挣脱的锁

面对高阶NPD的控制,最让人绝望的不是他们的手段有多高明,而是你会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帮他们加固牢笼。

小微说自己有段时间躯体化反应很严重,可明明被逼到抑郁发作,她却还是不敢不回母亲的消息。

这种自我囚禁,往往源于“拯救者幻觉”。

NPD通常会不断暗示你:“只有我最懂你,只有你能救我。”

就像小微母亲总说“我这辈子没人心疼,只有你是我的指望”,这就让小微从小就觉得,自己是母亲唯一的光。

可真相是,她从来不是救世主,只是母亲精心挑选的“情绪血包”。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李国华对房思琪说“你是唯一能理解我的人”,让这个13岁的女孩在被需要的幻觉里,主动合理化了李国华的侵犯。

她在日记里写下:“我要爱老师(李国华),否则我太痛苦了。”

这种自我说服,和小微“也许我再忍忍,妈妈就会好起来”的想法如出一辙。

当你无法承受对方是坏人的真相时,就会主动扭曲认知,把伤害当成“特殊的爱”。

但总有一些瞬间,牢笼会出现裂缝。

小微是在持续两个月的躯体反应后醒悟的:每次看到母亲的微信,她就忍不住干呕;听到母亲的声音,就想撞墙。

最后,身体的诚实,终于盖过了大脑的自我欺骗。

第一次挂断母亲的电话,用平静的语气说出“不要控制我,我想静一静”时,小微哭了整整一夜。

那一刻她才明白,原来只是“不理她”,就能让自己舒服这么多。

离开NPD,就像戒瘾。

最难的不是断联的那一刻,而是承认自己不必拯救任何人的觉醒瞬间。

看过一个令人醍醐灌顶的观点,很适合形容这种觉醒:

别让自己活在“必须牺牲你才能运行的系统”里。

NPD的控制之所以能成立,是因为你默认了“我要对他/她的情绪负责”。

可真相从来都是,他们的痛苦源于自身的贪婪,你的善良不该成为锁住自己的枷锁。

04

写在最后

真正的牢笼从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在应该和必需的反复横跳中,亲手为自己打造的。

NPD最可怕的地方,从来不是控制欲本身,而是他们能让你主动放弃抵抗。

用眼泪让你不敢反抗,用愧疚让你不能逃离,用“被需要”的幻觉让你不想挣脱,最终打造出一款标准的提线木偶。

可生活不该是这样的,亲情也好,关系也罢,都该是让你觉得“我可以做自己”的港湾,而不是让你不断妥协、不断内耗的战场。

未来的日子里,请在主动照顾别人之前,先照顾好自己;在顺从别人之前,先顺从本心。

不必做谁的救世主,不必当谁的情绪血包,你首先爱的是你自己,这就够了。

试着让自己慢慢觉醒吧。

作者:如青,温暖如初,青涩慢染。

来源:精读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