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校史是唤醒学生家国情怀最具亲和力的红色素材。9月,中小学迎来秋季开学的日子,冠县第五实验小学组织了一堂浸润着校史温度的“开学第一课”,学生们重温了革命先辈“科学救国”的初心。这场跨越时空的“课堂之约”,以校史为教材,将爱国主义植入莘莘学子心中。
红色校史是唤醒学生家国情怀最具亲和力的红色素材。9月,中小学迎来秋季开学的日子,冠县第五实验小学组织了一堂浸润着校史温度的“开学第一课”,学生们重温了革命先辈“科学救国”的初心。这场跨越时空的“课堂之约”,以校史为教材,将爱国主义植入莘莘学子心中。
冠县第五实验小学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建设南路以东双拥路北。学校前身为道光九年(1829年)梁永康捐资建立的清朝时期冠县唯一的一所书院——清泉书院,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1940年9月被命名为冠县抗日游击高小;1945年抗日胜利后,改名为冠县第一高级小学。50年代后,改称冠县城关完小、冠县城关公社东街关完小;后期又先后更名为冠城镇东街小学、冠城镇第一小学、冠县清泉街道办事处东街第一小学等。冠县早期的老一代革命家赵健民、许梦侠、王维群、孙洪及回族七大姑娘等就是在这所学校学习,受爱国主义思想启蒙后走上革命道路,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在冠县大地广为流传着“七大闺女、七大女婿”的故事,回族姑娘洪林、齐涛等“七大姑娘”与杨勇、曾思玉等抗日名将结为革命伴侣,共同演绎了回汉结合的爱情佳话,谱写了民族团结的赞歌。洪林与曾思玉更是被赞为“穆桂英”与“杨宗保”,成为鲁西北抗战的亮丽风景。
如今的冠县第五实验小学,拥有6×300米环形跑道的高标准操场、 4个标准篮球场、1个排球场、1个开放式11人制足球场、1个羽毛球场;图书阅览室260.78平方米,图书8万册,订阅报刊约40种;录播室、微机室、科学实验室、资源教室、校园电台、创客教室、舞蹈教室等各项功能设施齐全,并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宽带数字化校园网络,教师人手一台高配置微机,教学办公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发达地区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研究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山东省随班就读示范校”、“山东省绿色学校”、“聊城市教学示范学校”、“聊城市规范化学校”、“聊城市教学研究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冠县第五实验小学始终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积极践行“弘毅、勤谨”为校训精神,全力推动“五心”幸福教育;聚集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以培养“仁爱、志趣、厚德、智慧”的仁志少年为育人目标;通过“1321”工程把“泉润”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中,构建“五育融合·三维共生”课程体系,打造泉润课堂1413教学模式;从立德、启智、健体、育美、尚劳五大领域开设了26种校本课程,依托“一馆一站十阵地”,构建沉浸式育人场景,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潜能。(黄春荣 王海新 李萌)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