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只能当老师?旅游管理学生全去酒店端盘子?公共事业管理考公没岗位?市场营销新人工资不如外卖员?每年填报志愿时,总有一批专业让家长学生进退两难——明明听着挺体面,实际就业却惨不忍睹。这些专业就像商场里打折促销的过季衣服,挂着"高等教育"的标签,实则
英语/旅游/市营毕业生挤爆招聘会?这四个专业报考前千万想清楚!
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只能当老师?旅游管理学生全去酒店端盘子?公共事业管理考公没岗位?市场营销新人工资不如外卖员?每年填报志愿时,总有一批专业让家长学生进退两难——明明听着挺体面,实际就业却惨不忍睹。这些专业就像商场里打折促销的过季衣服,挂着"高等教育"的标签,实则早已被市场挤得皱皱巴巴。
英语专业的学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当全国大学生人均四六级证书,当跨境电商老板自己就能和老外砍价,当重点大学英语系毕业生都开始抢着教少儿英语,那些普通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连培训机构都挤不进去。更扎心的是公务员招考,翻开岗位表找半天才能揪出个"限英语专业"的冷门岗,上千人抢着报名。前两天在招聘会上碰到个二本英语系姑娘,她说现在最羡慕学计算机的同学,"人家月薪八千起,我投了三个月简历,最好的offer是外贸公司跟单员,月薪四千不包吃住"。
旅游管理专业就像个美丽的泡沫,疫情前还能吹嘘"朝阳产业",现在连泡沫都碎成了渣。二十年前导游证是金饭碗,如今景区讲解员都在用智能语音导览。更别说那些学酒店管理的,实习期在五星级酒店铺了半年床单,毕业发现领班岗位早就被职高生占满了。最惨的是这两年文旅局缩编,连考事业单位都没了门路。认识个旅游管理专业的男生,去年毕业直接转行送外卖,他说:"送餐路线规划可比旅游线路设计简单多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堪称当代最玄幻的专业,听着像培养政府精英,实际连街道办公务员都考不上。课程表上写着高大上的"公共政策分析",现实中连社区网格员都要党员优先。那些奔着考公去的学生,熬完四年才发现国考岗位表里自己的专业能报的岗位,比中彩票概率还低。更魔幻的是有些学校还在扩招这个专业,美其名曰"培养社会治理人才",结果毕业生不是在房产中介卖房,就是在保险公司拉客户。
市场营销专业正在经历最残酷的迭代。课本上教的还是电视广告策划,现实里企业都在搞直播带货。普通院校的市场营销毕业生,找工作时常被HR一句话噎死:"我们要有三年短视频运营经验的"。最讽刺的是某双非院校市营专业全班48人,毕业半年后真正干营销的不到10个,有个男生在招聘会现场直接问:"你们招销售吗?我专业对口"。
这些专业之所以成为"就业重灾区",本质上是教育供给和市场需求的严重错位。高校扩招像开闸放水,专业设置却二十年不换教材;企业需要能立即上手的新人,大学还在教早就过时的理论知识。英语专业最大的问题不是人才过剩,而是培养方向僵化——当跨境电商需要的是"能用英语谈生意的业务员",大学还在让学生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旅游管理专业最该教的是新媒体营销和危机公关,结果学生还在画景区规划图。
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专业的"体制内幻想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埋头考公,把人生希望全押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有个真实案例:某三本院校公管专业30人,25人连续三年考公失败,最后集体进了教培机构当课程顾问。不是说考公不好,而是当整个专业的教育设计都围着公务员考试转,这本身就是畸形的教育生态。
面对这些困境,光劝学生"谨慎报考"治标不治本。真正需要改变的是高校的专业调整机制。比如英语专业完全可以转型"英语+数据分析",旅游管理可以嫁接新媒体运营,市场营销应该直接引入直播实训课。去年某211高校的市营专业直接把直播间搬进教室,学生还没毕业就被MCN机构预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改革方向。
说到底,专业冷热本就是市场波动的结果。二十年前的"天坑专业"现在可能变成香饽饽,今天的"红牌专业"未来也可能逆袭。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能当沉默的待宰羔羊。建议报考这些专业的学生做好三手准备:主修课混学分,辅修课学实用技能,寒暑假拼命攒实习经历。毕竟在这个文凭贬值的时代,能救你的从来不是专业名称,而是你比别人多掌握的那几项硬核本事。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