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安是周秦汉唐帝王们的最强铠甲——四塞之地(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八百里秦川“被山带河”,函谷关一闭,中原诸侯干瞪眼,简直就是天然的军事堡垒。刘邦定都时,张良就直言:“关中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但这座“铁桶江山”有个致命软肋:关中平原太小,粮食不够
长安和洛阳的“二人转”,演了上千年也没分出胜负。
长安是周秦汉唐帝王们的最强铠甲——四塞之地(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八百里秦川“被山带河”,函谷关一闭,中原诸侯干瞪眼,简直就是天然的军事堡垒。刘邦定都时,张良就直言:“关中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但这座“铁桶江山”有个致命软肋:关中平原太小,粮食不够吃。秦汉时期还好,到隋唐时代,随着气候等条件的变化,关中愈发难以负担起一个庞大帝国首都的吃喝拉撒。唐朝皇帝最头疼的便是关中饥荒,高宗、武则天常年带着文武百官“就食洛阳”,朝廷浩浩荡荡迁到东都,只为吃顿饱饭。
关中四塞
相比起来,洛阳就像没穿铠甲的“钱袋子”。唐宋之前,山东地区(今华北平原)是帝国的“钱袋子”——黄河下游的沃土养活了全国六成人口,邯郸、临淄的盐铁商贾富可敌国。洛阳卡在中原腹地,西接关中,东连华北,南控江淮,隋炀帝挖的大运河从这里分叉——永济渠直通北京,通济渠南下扬州。可洛阳这地方打仗是真不扛揍:虽号称“东据成皋(虎牢关),西扼崤函,北依邙山,南望伊阙”,但打起仗来全不顶用——北边的孟津关隔着黄河,冬天结冰就能跑马;东边的虎牢关听着唬人,李世民打窦建德时三天破关;南边的伊阙关更是“纸糊门神”,黄巢起义军过境如逛菜市。
洛阳关隘
长安与洛阳这对“冤家”,一个攥着刀把子,一个捧着米袋子,谁离了谁都得完蛋。朱温一把火烧了长安城后,关中这块风水宝地算是彻底凉凉。北宋时期的洛阳虽然还挂着“西京”的名头,实际早就是个过气网红。运河上的运粮船全都直奔开封,留给洛阳的只有几条干巴巴的破水沟。等到金兵杀进汴梁城,元朝大军又把中原当菜地犁了好几遍,洛阳城外的龙门石窟里,佛像低头瞅着最后一拨运粮船消失在南边——得,这地儿连当备胎的资格都没了。
北宋是都城的“分水岭”。图的是黄河与运河交汇的便利,但此时的江南已悄然崛起。安史之乱后,北方打成一片焦土,江南却闷声发财——唐朝晚年,江淮赋税已占全国九成。 到北宋时,开封城里“半城漕工运江南米”,汴河上“舳舻相衔,千里不绝”。但开封一马平川,辽金骑兵南下如入无人之境,大画家直接被抓去东北冰天雪地喝风。
开封地理
游牧民族给中原上了一课。金朝首建北京为都,元朝忽必烈更将这里定为“大都”——背靠燕山,南控中原,左手草原骑兵,右手江南漕船。朱棣迁都时,一句“天子守国门”把北京抬上C位,但代价是每年从江南运300万石粮食,运河上的纤夫尸骨几乎与漕船等长。
北京地理
南京则像一把漏雨的伞。朱元璋在此建都,看中长江天险“龙盘虎踞”,但北方防线一破,南明小朝廷连划江而治都守不住。这座六朝古都,总在南北撕裂时成为汉人的“精神避难所”,却也难逃偏安的魔咒。更讽刺的是南宋赵构,畏金如虎,连南京都觉得不安全,逃到更南的临安。这座“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温柔乡,成了偏安王朝的遮羞布——要知道临安离长江防线足足有二百里啊!
南京、杭州地理
站在西安城墙下,还能听见汉唐驼铃穿过河西走廊;坐在北京鼓楼上,仿佛看见元朝漕船挤满积水潭。长安的盾、洛阳的仓、北京的刀、南京的伞,终究敌不过人性对权力与生存的算计。
西安城墙
但内核从未改变——帝王们纠结千年,到头来还是那点心思:都城要顶在敌人的刀尖上,还是缩进自家的粮仓里? 这问题,山河不答,只由血与粮来判卷。
北京鼓楼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