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刊何以难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的现状与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7 13:23 1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科学科研队伍不断扩大,但CSSCI来源期刊的发文总量却持续下滑。作者队伍的扩大并未带来学术生产的同步增长,如何解释这种背离?通过对历年来CSSCI来源期刊的发文数据分析发现:大多数CSSCI来源期刊论文刊载的特征数据可以用俱乐部模型来解释,即通

C刊何以难发?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徐剑,黄尤嘉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科学科研队伍不断扩大,但CSSCI来源期刊的发文总量却持续下滑。作者队伍的扩大并未带来学术生产的同步增长,如何解释这种背离?通过对历年来CSSCI来源期刊的发文数据分析发现:大多数CSSCI来源期刊论文刊载的特征数据可以用俱乐部模型来解释,即通过降低每期的发文总量、限制弱势主体发文等手段以调节影响因子、维护期刊竞争优势。这种群体性行为有助于维护CSSCI来源期刊“俱乐部”成员的共同利益,但随之的后果是,学术平台优势不突出、来自外学科领域或职称序列较低的作者在CSSCI来源期刊的学术发表中越来越处于边缘位置,最终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学术创新生态带来巨大伤害。研究提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同样要引入市场机制,允许更新鲜、多元的学术成果进入学术产品市场展开思想竞争,通过学术成果发表的机会公平,营造更具活力的市场创新环境。

作者简介:徐剑,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上海,200240)。

黄尤嘉,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生(上海,200240)。

文章徐剑,黄尤嘉.C刊何以难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的现状与困境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33(02):85-100.

论文目录

引言

一、分析框架及现状背景

(一)学术发表的市场模型和俱乐部模型

(二)期刊评价系统和评价体系的运作机制

二、实证研究

(一)数量控制:控制载文量以维持俱乐部利益

(二)身份限制:创新主体的出局

1.非优势平台学者

2.其他学科领域学者

3.尚未取得高水平职称的青年学者

(三)创新受制:稿件外流现象突出

三、讨论:引入自由竞争逻辑,建立共同评议体系

(一)改革评价体系,削弱期刊中心地位

(二)提高论文及数据可见性,营造开放科学环境

(三)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建立“共同体评议”体系

(四)迎接开放,鼓励学术共同体的自由竞争

观点摘录如下:

针对学术期刊的创新困境的焦点——“C刊发表难”,这一共时性的公众舆论话题,文章基于搜集的自1998年CSSCI名录建立以来至2021年所有的发文数据,运用定量及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C刊发表难”的成因和可能引发的后果进行探讨。

一、分析框架及现状背景

(一)学术发表的市场模型和俱乐部模型

学术发表具有市场模型的部分特征,但与纯粹的市场模型也存在不同之处,且更契合于俱乐部模型理论。

第一,学术发表在初始阶段往往被视作一种市场机制,其中卖家是作者,产品是主要以文章形式生产的知识,消费者是学者、学生。期刊扮演的是“经销商”的角色:期刊对作者生产的知识进行挑选和评判,并通过编辑、评审等过程为知识赋予附加价值。表现在:阅读量、下载量,尤其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引用量等量化数据代表着论文在学术市场中的价值。

第二,学术发表与纯粹的市场模型也存在不同之处:

其一,期刊这一“经销商”具有特殊性。相比商品交易中市场规律的供需调节、价格因素等机制,学术“商品”要进入学术发表市场,却必须经过“经销商”,期刊成为权力极大的把关人,对整个市场流通环节进行控制,并在市场中加入计划性。

其二,学术发表的产品——“知识”具有特殊性。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与排他性,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而学术发表作品具有非竞争性(即不存在匮乏问题,一人获取知识并不会对该知识造成减损),但同时具备较高的排他性(即不直接面向一般读者)。

其三,学术作品的市场具有特殊性。处于该体系中的作者不仅几乎不会获得稿酬,还愿意付费去让自己的作品触达专业的读者。对于作者来说,论文发表的收入不是直接的金钱回报,而是期刊的认可以及专业读者的认同和引用,这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名声、提升社会声望(如技术职称)。

第三,俱乐部模型表明,在考虑维护自身及其作者群的利益时,期刊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决定自身的排他程度,进而持续吸引知识生产者的加入。

首先,期刊能够提供的版面和同行关注,并非公共资源。一篇论文所占用的版面资源或所获得同行关注具有独占性,无法与其他论文同时共享。因此,期刊必须在数量上确定最佳排他程度,排除质量一般的论文以及难以获得关注的论文。我们称之为数量控制。

此外,显著区分成员内外地位便是一种身份象征,获得成员资格本身就被赋予了意义。在优质期刊上发表就是一种因为稀缺而带来的名誉收益,可以类比为获得该期刊“俱乐部”的成员身份。如果期刊排他程度不够,让太多“不符合身份标准”的论文加入,那么“优秀期刊作者”这一身份的稀缺性会下降,成员的收益也就减损了。因此,期刊需要对成员身份的发放进行限制。

这带来的结果就是创新的受制:俱乐部利益在期刊的发文决策中占据较大的比重,而成果的质量水平虽然也是一个主要的考量因素,但其重要性终究受到挤占。因此,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可能无法进入期刊“俱乐部”。

总而言之,数量控制、身份限制和创新受制,是采取俱乐部式决策的期刊可能会体现出的三个排他性特征。

(二)期刊评价系统和评价体系的运作机制

我国期刊评价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已有数个成熟的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系统,而在学术成果评定方面较为通用的当属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即通称的“北核”)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即通称的“南核”或CSSCI)

北核的定量评价指标由1992年的三个指标(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扩展到2020年涵盖他引量、影响因子、特征因子、Web下载率等指标在内的16个。

CSSCI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被引量、影响因子和专家评审,其中他引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为某期刊前两年发表文章于当年被其他来源期刊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文章数量之和。

二、实证研究

(一)数量控制:控制载文量以维持俱乐部利益

文章采用CSSCI数据库对其遴选期刊的载文量决策进行数据分析,验证了控制载文量以维持俱乐部利益的假说。考虑到国内社会科学学者的职称评定、毕业要求等都与是否在CSSCI所收录的核心期刊上发文相关,这一证据也对期刊的俱乐部模型理论提供了支持,即期刊的载文量决策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维护俱乐部整体以及成员的利益。(数据从略,详见原文。)

另外,人为控制载文量的行为,表层原因可能是影响因子的驱动,其深层原因则是量化评价体系下,编辑们维护现有期刊利益的无奈之举。

(二)身份限制:创新主体的出局

利用CSSCI数据库,文章分析了社会科学领域核心期刊俱乐部的成员身份情况。数据分析发现,与俱乐部模型决策模式所预见的相符,中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俱乐部的身份准入机制实际上边缘化了三个类别的潜在成员:平台优势不突出的学者;其他学科专业的学者以及职称级别较低的学者。而这不仅带来了学术发表机会的不均等,更是排除了潜在的异质性创新主体,让学术共同体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

1.非优势平台学者

文章利用CSSCI数据库的可用数据,发现,自1998年CSSCI名录建立以来至2021年,来自具有声望的平台的学者在核心期刊上发文的占比逐年提高。“具有声望的平台”这一概念操作化为: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在任一人文社科学科获得A-及以上评级的院校。

数据分析得出:

高声望单位的作者能够更容易地拿到俱乐部的成员身份,而来自其他单位的作者则更可能面临从学术共同体出局的风险。

(数据从略,详见原文。)

2.其他学科领域学者

文章也比较了CSSCI各学科期刊对非该学科领域的成果的发表情况。

通过CSSCI名录获取了所有曾经被收录的期刊共计863本,并统计了各期刊所从属的学科,(此处详见原文数据分析)得出:

在人文社科期刊载文量减少的背景下,学科的边界也日益固化,非本学科的学者愈发难以在其他学科的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数据从略,详见原文。)

3.尚未取得高水平职称的青年学者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12本隶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CSSCI期刊,每本期刊从2022年的不同月份中各选择一期,共同构成了年度样本,然后对每个选取的月份的期刊进行人工统计,记录当月发文作者中,论文第一作者的职称水平以及一篇论文作者中的最高职称等级。(此处详见原文数据分析)

上述数据表明,其一,我国社会科学期刊论文接收越来越偏好优势机构,这不仅固化了科研机构的排名地位,也间接使得许多科研人员为进入好平台,宁愿忍受较低的薪资待遇和内卷化的工作环境。其二,学科之间存在发表壁垒,不同学科之间观点难以流通。科学本应无边界,然而当前学科的知识壁垒却使得不同学科的思维难以产生碰撞,进而阻碍了创新出现。其三,尚未取得副高以上职称的青年学者更难以跻身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的俱乐部,而他们实际上是学术共同体的新鲜血液,能够带来与时俱进的创新观点。

发表学术论文的本意是贡献新观点、新材料和新方法,但现有的学术发表模式更多的是维护边界内的俱乐部成员利益,而求新知的重要性则被显著忽视。

(三)创新受制:稿件外流现象突出

在优势机构和学科头部专家对共同体主流话语和观点在国内的垄断地位日益强化的同时,英文社会科学优秀期刊却出现了中国学者发文爆发式增长的现象。这与国内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载文量日益缩减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现象表明,与自然科学领域一致,社会科学领域同样存在优质稿件外流的问题。这可能是国内期刊数量控制和身份限制特征带来的结果。

本章结论:

而以上的数据分析发现表明,期刊基于俱乐部模型的决策容易排除来自各个学科、不同学派以及不同视野的异质性主体,固化知识边界,这不仅有损论文发表的机会公平,遏制了学者的积极性,更是封闭了知识生产系统,让创新的学术市场失灵。当然,这并不是说期刊只是维护既得利益,而不顾学科发展;期刊的成员身份把关行为,实际上是目前期刊出版界在量化评价体系考核驱动下的一种理性决策,是在维护俱乐部声誉和维持评审公平、推动学科创新之间求得平衡。我们认为,为了督促期刊将学科发展而非期刊已有俱乐部利益放在第一位,需要从制度层面出发,适当引入市场逻辑、破除期刊的俱乐部发展模型,从而保持知识生产群体的创新能力。

三、讨论:引入自由竞争逻辑,建立共同评议体系

(一)改革评价体系,削弱期刊中心地位

首先,在论文的评议阶段强调学术共同体的作用,需要削弱期刊的中心程度,为更多同行评议角色的加入腾出位置。

其次,设置“红黑榜”。当下期刊呈现俱乐部化倾向,其根源在于现行期刊评价体系过度凸显期刊排名的重要性。要削弱这一点,可以将当前“红榜”为主的期刊评价体系转化为“黑榜”体系:根据期刊上不符合学术规范的文章的数量比例,设立期刊的黑名单排名。

(二)提高论文及数据可见性,营造开放科学环境

可见性一方面是论文本身的可见性:推动更多中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开放存取进程,并鼓励第三方预印本网站的设立以及合法化,从而向更多的共同体成员提升论文可见性。

可见性的第二个方面是论文数据、代码、测量工具等内容的透明化。一些国际出版商如爱思维尔、世哲已经采取行动,在论文提交页面鼓励作者公开论文数据。

在论文内容及其数据内容公开透明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建立更广范围的同行评议体系。在目前的俱乐部模型中,同行评议仅由期刊所邀请的评议人执行,导致评议质量呈现参差不齐的状况,而已经获得俱乐部成员身份的评议人也可能对异质性的研究成果持更为保守的态度。此外,同行评议大部分情况下是无偿劳动,这使得同行评议工作成为评议人的一项难以直接从中获取利益的负担,让评议人缺乏提供优质评价的动力。

为了解决同行评议无偿劳动的问题。文章认为,与监督措施配套的应当是奖励措施:评审记录应当作为研究者对学术共同体的成果贡献的一部分,计入其学术档案。如果可能,甚至可以列举其为某篇已发表成果带来的实质贡献,以此表示对同行评议劳动的认可。

完善学术共同体的直接评价体系,可以鼓励期刊对通过科研机构注册账号的学者开放评论系统以及社会化标注(social annotation)系统,允许身份经过验证的共同体成员直接对已发表论文表达意见或建议,且这一意见和建议与论文同时可见,实际上也成为研究成果的附加价值的表征。

允许更多视角更多观点的学术产品涌入市场,可能会增加知识检索和辨别的难度,也会让少数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学术知识延缓被发现的速度。

论文全文如下:

来源:科学靠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