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你的手机屏幕被“邀请好友得现金”“层级分红日入过千”的信息轰炸时,可曾想过——那些让你心跳加速的收益承诺,或许正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拉人头”返佣模式披着创新外衣悄然蔓延,却暗藏足以摧毁人生的法律深渊。
高鹏律师·首席数据官,数字经济团队创作AI辅助
开篇:一场看似无害的游戏,为何成为无数人的噩梦?
当你的手机屏幕被“邀请好友得现金”“层级分红日入过千”的信息轰炸时,可曾想过——那些让你心跳加速的收益承诺,或许正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拉人头”返佣模式披着创新外衣悄然蔓延,却暗藏足以摧毁人生的法律深渊。
一、第一重杀机:行政违法与巨额罚单
- 核心定性:根据2005年施行的《禁止传销条例》,凡以发展人员数量或销售业绩为计酬依据,形成上下线关系的“团队计酬”行为,均属传销范畴。即便未达刑事立案标准,市场监管部门仍可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非法财物及违法所得,并处50万至200万元罚款(《条例》第二十四条)。
- 典型陷阱:许多企业辩称“仅奖励直接推荐人”,但司法实践中,若实际运营中存在间接提成、层级跨越三级,即构成“变相传销”。某社交平台曾因默许KOL发展下线分润,被处没款超亿元,教训触目惊心。
二、第二重危机:刑事犯罪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之一明确规定,该罪名最高可判处十五年有期徒刑。近年判例显示,即便打着“消费返利”“区块链挖矿”旗号,只要本质是以发展人员牟利,均难逃刑责。
- 关键判定标准:是否要求参与者缴纳费用获取加入资格?是否以直接/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作为计酬依据?若答案肯定,则极大概率触碰刑法红线。某跨境电商平台因设置“推荐码+动态收益”,主犯获刑七年,涉案资金全数追缴。
三、第三重绞索:民事赔偿的无底洞
- 连带责任风暴:依据《民法典》,若商业模式被认定为传销,不仅企业需退赔全部违法所得,参与策划、宣传的高管及代理人亦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更致命的是,法院可将涉事主体列入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冻结资产,个人信用彻底崩塌。
- 延伸风险:劳动者若明知公司从事传销仍参与,可能被认定为共同侵权,面临工资抵扣赔偿的局面。某MCN机构主播因推广层级分销,被判返还佣金并赔偿粉丝损失,职业生涯戛然而止。
四、第四重迷雾:跨境与新型业态的叠加风险
- 数字时代的变种:境外服务器架设、虚拟货币结算、私域流量封闭运作……这些“高科技加持”的手段并未改变传销本质。公安部2023年专项行动通报显示,多起“元宇宙炒地皮”“NFT盲盒分销”案件均按传销处置,技术中立绝非护身符。
- 政策风向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络传销监测查处指南》(国市监广规〔2021〕4号)明确将“以社交电商、直播带货名义实施传销”列为重点打击对象,监管科技手段已实现对资金链、信息流的穿透式监控。
终极警示:你以为的捷径,可能是通往监狱的快车道
有人自恃“小打小闹不会被抓”,殊不知执法机关早已掌握大数据筛查模型;有人迷信“换个马甲就能规避”,却不知司法解释对“实质重于形式”的认定愈发严格。当你以为在收割韭菜时,法律之网早已张开——轻则倾家荡产,重则铁窗痛哭,更有甚者牵连亲友,毁掉整个家族的命运。
破局之道:唯有敬畏规则,方能行稳致远
真正的商业智慧,不在于钻营灰色地带,而在于洞察趋势、恪守底线。与其在刀尖起舞,不如重构合规体系:设计单向激励而非层级分润,聚焦产品价值而非人脉扩张,用透明机制赢得长期信任。毕竟,自由市场的通行证,永远写着“合法”二字。
来源:关注中老年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