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几年间,联想ThinkBook系列始终在“中高性能+商务气质”的定位中寻找平衡。即便是搭载RTX 4060的2024款ThinkBook 16P,虽然双烤功耗达到140W,但受限于模具散热和处理器规格,其实际表现更接近“轻度创作、有限娱乐”的妥协方案。
前言:从中庸之道到高阶性能的蜕变
过去几年间,联想ThinkBook系列始终在“中高性能+商务气质”的定位中寻找平衡。即便是搭载RTX 4060的2024款ThinkBook 16P,虽然双烤功耗达到140W,但受限于模具散热和处理器规格,其实际表现更接近“轻度创作、有限娱乐”的妥协方案。
长久以来,轻薄商务本与高性能游戏本之间横亘着“性能与便携”的鸿沟。直到ThinkBook 16P 2025 AI元启版的出现,也正是通过全新的模具和高规格硬件配置,试图一举跨越这道鸿沟,将产品线推向“性能旗舰”的新高度。
核心动力:锐龙9 8945HX + RTX 5060的协同释放
ThinkBook 16P 2025 AI元启版的核心亮点在于其搭载的AMD锐龙9 8945HX处理器与NVIDIA GeForce RTX 5060 Laptop GPU组合。这颗锐龙9 8945HX基于卓越的Zen 4架构和台积电领先的5nm制程,采用16颗超大核心32线程的设计,避免了大小核调度的复杂性,确保高性能输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Zen 4架构带来了显著的IPC提升(平均约13%)和同频功耗降低(约25%),配合翻倍至每核1MB的L2缓存以及高达80MB的L2+L3总缓存容量,有效降低了内存延迟,为多线程任务、渲染作业及游戏加载提供了充沛的数据通道。
在ThinkBook 16P 2025 AI元启版提供的200W整机功耗空间内,这颗处理器能够充分释放潜力(基础55W,可扩展至75W),结合RTX 5060显卡,为整机性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该系列的四款配置中(锐龙9 8945HX+RTX 5060/酷睿U7 255HX+RTX 5060/酷睿U9 275HX+RTX 5060/酷睿U9 275HX+RTX 5070),锐龙9 8945HX + RTX 5060版本凭借其出色的性能、能效比表现和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成为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模具进化:商务美学中的运动革新
ThinkBook 16p 2025 的模具升级是今年的最大看点。它采用了与拯救者类似的家族式设计语言,但它又不像传统游戏本那样堆厚度,而是在商务本设计语言下塞进了更高性能的散热系统。裸机重量约 2.2kg、厚度 1.93cm,放在移动工作站的标准里其实算是“轻量级”。要知道,动辄 2.8cm 厚、接近 3kg 的性能旗舰在高性能笔记本中并不罕见。日常携带时,ThinkBook 16p 2025的重量仍旧可以背进会议室或登机,不会让人觉得是在负重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 300W 电源适配器我们实测818g,算是大功率电源里比较克制的存在。对需要外出工作的创作者来说,电源体积与重量都是影响体验的重要因素,而 ThinkBook 在这一点上做了较好的权衡。
在机身材质方面,AD两面采用丝绸铝金属设计,A面使用经典撞色,并加上立体精钢印Logo,简约而克制,让它有着不同于游戏本的张扬,更适合放在办公桌或会议场景中,而不显得突兀。
细节部分同样下了功夫。上盖可单手开合180°,铰链阻尼平顺;C面键盘按键键程 1.5mm,反馈清脆;触控板面积扩大。接口分布合理,右侧为2×USB-A 3.2Gen1 加SD卡槽,左侧为2xType C加1个USB-A 3.2Gen2以及标准耳机接口,后置为 HDMI2.1接口与电源接口。此时此刻就体现出了尾部吹风的好处,不仅解决了“烤猪手”的问题,还避免线材干扰左右两侧的操作,其中的根本就是它的冰炫风散热模组。
散热架构:静音高效的性能基石
拆开后盖,可以看到内部空间分布紧凑但合理。双内存插槽、双 M.2 硬盘位均提供了扩展性,风扇采用内吹风设计,热管覆盖 CPU 与 GPU 的关键热区。在实际表现上,我们进行了双烤烤机测试,其C面平均温度仅为38.1°C,最高温为46°C,而最高温的位置位于空格键的右侧方向,这个位置无论是打游戏还是做设计都相对不太常用。如此良好的散热表现,噪声也一样优秀,人位噪声仅为50.8dBA,这对于一个高性能本而言,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俗话说得好,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个优秀的女人,那么一个优秀表现的散热系统,身下压的一定是个优秀的处理器。
16大核32线程处理器:AMD 锐龙9 8945HX
这颗锐龙9 8945HX处理器属于 AMD锐龙8000HX系列的旗舰型号,采用台积电领先的5nm制程,最大的特征是 16颗超大核心 32 线程的设计,能实现稳定高频。
它配备 80MB 超大缓存(L2+L3 总和),为多任务与渲染任务提供了更充足的数据通道。在功耗方面,基础 55W,最高可配置功耗至 75W,结合ThinkBook 16p 2025 AI 元启版模具的 200W 功耗空间,能确保 CPU 长时间保持高性能输出。
在这里给值得一些不太了解AMD Zen4 架构的朋友们科普一下。Zen4 相比 Zen3 带来了多个层面的优化:首先是工艺进步,从7nm 升级到台积电 5nm,同频功耗下降 25% 左右,使得移动端 CPU 能以更高频率维持性能输出。其次是微架构改进,Zen4 优化了前端指令预测与解码效率,提升了分支预测的准确率,配合更深的乱序执行窗口,整体 IPC(每时钟周期指令数)平均提高约 13%。此外,Zen4 在缓存设计上继续强化即每个核心的 L2 缓存翻倍至 1MB,搭配更快的 L3 共享缓存,能显著降低内存延迟。
在实际应用层面,这些改进让 Zen4 在多核渲染、视频压缩和编译任务中表现更出色,同时在游戏场景下能更好地应对高频指令的调用。也就是说,锐龙9 8945HX 并不仅仅是“堆更多核心”,而是基于 Zen4 架构本身的优化,把多线程规模与单核效率相结合,从而在轻负载和重负载场景下都能给出可靠的性能反馈。
性能实测:数据重定义商务本上限
刚刚我们一直在不断重复这款处理器的200W性能释放,那实际表现如何,我们自然是要真实验证一下的。首先在单烤模式下,锐龙9 8945HX的功耗在极客模式下跑了20分钟,达到了120W的性能释放,远超AMD官方可配置的cTDP功耗。而在双烤模式下,随着时间过去半小时,ThinkBook 16P 2025 AI元启版的整机功耗也来到了200W,和联想官方所言的极客模式下200W如出一辙,处理器和显卡均有着不俗的表现。
我们了解了ThinkBook 16P的性能释放,不妨再进一步看看该机的基准测试表现。直接上重负载——20轮Cinebench R23测试,可以看到CPU多核成绩一直稳定在33000pts,锐龙9 8945HX的性能拉满了。
实测Cinebench R23表现,单核1933,多核34135pts,属于上游的水平。
创作性能突破
看完单/多核性能再来看看涉及实际应用的Benchmark。在Blender渲染测试中,我们同步对比了锐龙9 8945HX、酷睿Ultra 7 255HX、酷睿i9-14900HX三款处理器,为减少变量,所有机型搭载的都是移动端RTX 5060显卡。但即使如此,锐龙9 8945HX还是大幅度领先了255HX以及14900HX。
UL Procyon 集成了关于Pr、Ps、Ae等设计软件的测试项目,我们也同步进行了相应的测试。英特尔作为这方面的老炮,能够取得首位并不算是稀罕事儿,但是锐龙9 8945HX也还是能凭借自身的优势对14900HX实现超越。
当然,论展现创作性能还得是看SPEC WorkStation。它集成了众多软件测试,无论是低负载还是高负载都能概括到。根据测试结果,能够看到联想ThinkBook 16p 2025 AI元启版在各项测试项目表现都非常不错,可以满足大家日常设计渲染的需求。
GPU基准测试:RTX 5060的性能实践
5060的笔记本大家都看过不少了,但我们还是简单看一下联想ThinkBook 16P 2025 AI元启版的5060是个什么水平。可以看出,本款机型的5060能力上还是很不错的。
游戏性能:三缓优势的实战演绎
为了测试出锐龙9 8945HX和其他CPU性能的差异,我们打算用1080P分辨率和最低画质,来降低GPU的影响,使得更准确地看出不同CPU之间的差距。
我们共测试了《CS2》《PUBG》《三角洲行动》《无畏契约》《荒野大镖客2》《永劫无间》《英雄联盟》《赛博朋客:2077》《怪物猎人:荒野》《黑神话:悟空》十个最有代表性的游戏,涵盖了大型3A以及热门网络游戏,也是当前各大游戏平台中热度较高的游戏。
可以看到,同为RTX 5060显卡,锐龙9 8945HX的机型要比Ultra7 255HX和14900HX的对比机型在游戏中巨幅领先,尤其是在《无畏契约》中,甚至领先酷睿Ultra7 255HX多达52%,领先酷睿i9-14900X更是高达惊人的71%!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是因为不少网游的数据更加依赖内存调度,锐龙9 8945HX正是以更大的三缓空间优势,极大提升数据调度效率,让延迟降到最低。
而在更看重显卡性能的3A游戏上,联想ThinkBook 16P 2025 AI元启版的RTX 5060显卡也有着不错的表现。在同样的设置下,《赛博朋克2077》不开启DLSS时便达到93.69fps,《黑神话:悟空》平均帧率也在174fps 。而其余游戏,在同样的条件下,全部都测出爽玩级别的帧数表现。
EF点评:
联想ThinkBook 16P 2025 AI元启版的核心突破在于通过双风扇冰炫风散热模组与锐龙9 8945HX的多核处理器方案,首次在19.3mm厚度商务本中实现了高达200W的持续性能释放。这一设计标志着产品战略从“轻薄长续航”向“高性能便携”的主动转变,本质上是将游戏本级别的硬件融入商务架构的工程实践。这种尝试回应了日益增长的复合型用户需求。当移动办公、内容创作与娱乐消费的边界消弭,传统品类划分已显局限。该产品的产业意义大于参数本身:它为“高性能轻薄化”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路径,证明散热工程与功耗调度的协同创新能突破物理限制,将影响未来商务本性能天花板的定义标准。
来源:發哒哒哒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