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值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一起走进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之一的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透过中山舰舰体及舰艏甲板的多处伤痕,真切感受“一代名舰”喋血金口、浴血抗战的悲壮历史。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田梦莹 实习生 卢祺瑞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值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一起走进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之一的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透过中山舰舰体及舰艏甲板的多处伤痕,真切感受“一代名舰”喋血金口、浴血抗战的悲壮历史。
中山舰舰体伤痕
当日,该馆联合湖北日报、湖北文物举办“云探中山舰,重温武汉抗战烽火岁月”直播活动,讲解员谢子怡、杨志颉带领广大网友跟随镜头,一起回顾中山舰与武汉抗战那段烽火岁月,致敬伟大胜利。
“云探中山舰,重温武汉抗战烽火岁月”直播
“一代名舰”: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见证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一艘钢木结构的浅水型炮舰。清政府于1910年向日本订购,1912年建成下水。1913年归国,加入北洋政府海军第一舰队。1922年孙中山“广州蒙难”时登临该舰,指挥平叛斗争长达55天。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而更名为中山舰。1938年10月24日,被日机击沉于长江金口水域。
经过在江底长达59年的沉睡,中山舰在1997年被成功打捞出水。
中山舰打捞现场
之后,在国家文物局批复精神的指导下,按照“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和要求,湖北船厂完成了舰体及舰载设备的修复与保护任务。
现在陈列在博物馆内的中山舰恢复了1925年永丰舰更名中山舰时的历史原貌,保留了部分在1938年与日机浴血奋战的战争痕迹。
累累伤痕:诉说中山舰浴血抗战的悲壮历史
1938年10月24日下午3点,中山舰行驶到长江金口水域,六架日机突然飞临中山舰上空,对舰体进行轮番轰炸。中山舰于1997年被打捞出水后,全身共有6处伤痕。
其中,舰体右侧有一处十字形伤痕,正是在战斗中留下的创伤之一。很多观众会有疑问,为何不是一个弹洞而是一个豁口呢?讲解员介绍,当时一枚炮弹沿着右舷砸落江面,在水中形成巨大的冲击波,撕开了右舷钢板,才造成了这个豁口。这伤痕的后方正好是中山舰的锅炉舱,也就是中山舰的动力系统所在地。伤痕所处的位置正好位于中山舰舰体吃水线以下,船舱内进水速度相当之快。中山舰开始慢慢向右倾斜,舰体开始缓缓漂浮下沉。“可以说,这一处伤口,就是导致中山舰沉没的致命伤。”讲解员说。
来到舰艏甲板右侧,可以看到这部分的甲板呈现新旧两种不同的对比。其中部分较为陈旧的甲板,是在修复时保留下来的原甲板。甲板上的这处弹洞,也是中山舰在最后一战中留下的历史创伤,是炸弹直接投射到甲板上形成的。
讲解员介绍,当时,中山舰最后一任舰长萨师俊正在驾驶舱内指挥战斗,不幸被这枚炸弹击中,身受重伤,血肉模糊,但他仍然忍痛坚持继续指挥作战。眼看舰体即将沉没,将士们强行把萨舰长拉到舢板上。但敌机穷追不舍,向满载伤员的舢板进行疯狂扫射,萨舰长与舢板上25名将士壮烈殉国。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萨师俊上校名列其中,他也是抗日战争中阵亡职衔最高的一位海军将领。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中山舰怎么这么快就被击沉了呢?其中有很多原因。”讲解员介绍,首先,在1937年江阴海战之后,中国海军撤入内河,为了巩固江防,国民政府下令把中山舰上的主、副炮拆下,用于防守长江要塞,火力配置减弱了许多。其次,当时的中山舰主要负责从湖南岳阳至汉口段江面的布防巡查、后勤等工作,并不直接上前线作战。第三,根据中山舰幸存者、枪炮长魏振基回忆,中山舰发现敌机后,萨师俊舰长立即下令对空射击,舰上所有火炮共同构成防空网,敌机一时无法接近舰面。不料正在这时,位于舰首的高射炮由于连续发射过久,突然出现故障,射击停止,敌机即乘机向舰面俯冲下来,轮番进行轰炸。六架敌机共投下六枚炸弹,每一枚都攻击目标明确。面对敌人有计划、有目的的打击,中山舰最终被击沉。
中山舰在金口血战中,共牺牲了25位将士,另有18人生还,其他人失踪。中山舰沉没第二天,海军总司令陈绍宽乘舰到中山舰殉难水域凭吊忠魂,还看望慰问了在金口落脚的幸存者。后来,这些幸存者都重新奔赴到抗日前线。现在已经没有在世的中山舰幸存者了。
中山舰幸存者魏振基手稿回忆“抗日战争中中山舰官兵壮烈牺牲经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摄)
“中山舰因其传奇的经历,特别是在武汉抗战中不畏强敌、壮烈殉国的壮举,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代名舰。”讲解员动情地说,“在中山舰沉没的第二天,也就是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如今,每年的10月25日,武汉上空会响起防空警报,提醒每一位武汉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来源:梁越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