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唐的辉煌,如同一幅金碧交织的锦绣,在历史长卷中熠熠生辉。长安城坊街如棋,胡商云集,诗人斗酒,那是东方文明最灼灼动人的脸庞,也是世界向往的顶端。
大唐的辉煌,如同一幅金碧交织的锦绣,在历史长卷中熠熠生辉。长安城坊街如棋,胡商云集,诗人斗酒,那是东方文明最灼灼动人的脸庞,也是世界向往的顶端。
而这一切荣光的背后,离不开一个王朝最深沉的底气:人。
没有人的呼吸,就没有生的气象;没有人的耕耘,再宏伟的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太宗李世民深谙此理。
于是,为了多生孩子,李世民竟对宫女下手了!至今仍让人叫绝!
但这条妙招究竟是什么?
大唐刚建立的时候,天下才打完仗,全国人口只剩下两百多万。地里缺人耕种,城里缺人做工,这江山坐得让人心里发慌。李世民天天翻户册,眉头越皱越紧,国家没人,啥盛世宏图都是空谈。
这事儿前人也不是没遇到过。汉朝刘邦那会儿就想了个昏招:收"单身税",到了岁数不结婚的就得多交钱。这哪是促成姻缘?分明是拿鞭子抽着人拜堂,透着那么一股不讲理的急功近利。
李世民不一样,他明白强扭的瓜不甜,得让人心甘情愿地把日子过起来。
李世民的手段却高明得多,他看清了问题的症结:天下男多女少,民间多少贫寒男子娶妻无望,而宫中却幽闭着成千上万宫女。这些女子本可相夫教子,却只能在深墙内虚度青春。
一日太宗走过宫苑,见彩衣宫女穿梭如蝶,忽然驻足长叹:"将这些女子困守宫闱,岂非徒耗韶华?"随即颁下一道充满人情味的诏令:放归宫女,令其返乡婚配。
消息传出,举国欢腾。红墙内,宫女们喜极而泣,终于不必再提心吊胆地侍奉天威;乡野间,无数单身男子奔走相告,仿佛见到幸福在叩门。一纸诏书,竟让万千人生重获光明。
李世民这一招释放宫女的妙棋,竟成了推动社会生机的重要一步。民间婚嫁日渐频繁,新生儿啼哭此起彼伏——人口增长的困局,终于被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而他更深知,要让百姓生儿育女,先得让人安居乐业。于是废除苛捐杂税,推行休养生息之策。这些政策如同久旱后的甘霖,滋润着战乱后的土地。
短短二十年间,唐朝人口显著回升。田野重现耕作之景,坊间再闻叫卖之声。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人丁兴旺,经济与文化也焕发出勃勃生机,为盛唐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史册记载,至贞观十三年,大唐户数已突破三百万户,人口逾千万之众。待到贞观二十二年,更增至三百六十余万户。可以想见,短短数载间,大唐境内已是人烟稠密、街巷熙攘。这一切,无不与太宗皇帝颁布的一系列安民惠民之策血脉相连。
除了鼓励婚育、轻徭薄赋外,李世民还做了一件深得人心的事:他广颁诏令,召回流落异邦的大唐子民。战乱时期,多少百姓为避兵祸,不得不离乡背井,远走西域甚至塞外。如今国家安定,太宗诚恳呼吁:“愿四海流人,重归桑梓。”
许多漂泊在外的汉人闻讯涕泪俱下,终于等到了故国的召唤。他们携家带口,沿着丝绸之路纷纷东归。这不仅是一次人口的回归,更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生。
当年烽火连天,多少中原儿女或被铁骑掳掠,或为避战乱而流落塞外。他们散居大漠南北,望断天涯路,故国已成梦中遥不可及的念想。
天下初定之时,北方游牧部族为表臣服,纷纷遣使携奇珍异宝、万千牛羊前来朝贡。金银耀目,骏马成群,然而李世民只是轻轻推开那些贡礼,目光沉静地望着来使:
“朕不需这些。只要你们将掳去的中原子民,一个不少地送还故乡。”
这一诺,重逾千斤。
此后数年,一批批流落异乡的汉人终于踏上了归途。据史载,最终重返故土者竟达一百六十万之众。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劳动之力,更是文化的根脉。中原大地,因这场浩大的人口回归,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
李世民这一系列政策,堪称古代社会治理的经典之作。既让无数平民迎来了人生转机,又减轻了宫廷财政负担,更让深锁宫闱的女子重获人间烟火气的温暖。
那些曾被选入宫中的侍女,虽无嫔妃之尊,却大多品貌端庄、仪态出众。她们的还乡,让无数寒门子弟有幸迎娶到往日只能远观的宫中女子,这何尝不是一桩美事?
在太宗的睿智引领下,大唐不仅人口繁盛,更迎来了国力腾飞的新纪元。
来源:淮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