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讲法理村委说乡情 耕地边界之争化玉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4 00:29 1

摘要: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承载着一家人的生计与希望。可若是这“命根子”出了纠纷,邻里间的关系也会跟着紧张起来。近期发生在应县同村村民间的排除妨害纠纷案件,看看应县法院如何践行“如我在诉”理念,化干戈为玉帛。

本报讯 (通讯员 刘雪) 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承载着一家人的生计与希望。可若是这“命根子”出了纠纷,邻里间的关系也会跟着紧张起来。近期发生在应县同村村民间的排除妨害纠纷案件,看看应县法院如何践行“如我在诉”理念,化干戈为玉帛。
原告与被告系同村村民,耕地相邻。2024年春播期间,双方因耕地边界产生争议,被告认为原告越界种植,遂多次损毁原告农作物,并在2025年春播期间自行抢种葵花,导致矛盾彻底爆发。此前,原告曾多次向村委会、乡土地所申请调解,但因被告态度强硬调解未果,最终诉至应县法院。
法院受理此案后,法官考虑到纠纷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核心权益及邻里关系修复,决定启动“法官+村委”联动调解机制。
调解现场,气氛一度十分紧张,原告和被告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原告情绪激动地说:“这几垄地是在我承包地的范围内,他凭什么想种就种,还毁了我的庄稼,必须给我个说法!”被告也不甘示弱:“祖辈就这么种的,凭啥现在说是你的?”
法官首先以共情切入调解,待双方情绪逐渐平复后,向当事人系统阐释《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土地管理法》的核心条款,精准填补了老百姓对农村土地法律规范的认知空白。村委成员则从“同村居住多年”的乡情出发,以“抬头不见低头见,莫因寸土结怨仇”的朴素道理耐心劝解。眼看双方态度松动,法官趁热打铁提出调解方案:秋收后由村委会牵头、乡土地所参与,依据承包证重新丈量土地、设立界桩;秋收前,被告需对原告的经济损失进行合理赔偿。
最终,这场持续一年多的恩怨,在法官和村委的调解下,结出了和解的果实,邻里间的关系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和谐。
承办法官说,调解时,他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朴素而深厚,边界争议的背后,往往藏着“被占便宜”的委屈和“丢了面子”的执拗。因此,既要用法律划清是非边界——明确侵权行为的责任,也要借乡情软化对立情绪——让他们想起几十年的邻里情分。

来源:智慧生活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