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件事情,隔了半个世纪都没个定论,不是没人在管,就是拖到谁都不想背锅的时候才有人站出来。说到蒋介石的后事,这事就像摆在门口的旧木箱子,谁路过都踢两脚但谁都不敢抬走。要说蒋家的落叶归根这桩心愿,隔了两代人都没能成,最后挑头的竟是那个终日不显山不露水的孙子,蒋孝勇
一件事情,隔了半个世纪都没个定论,不是没人在管,就是拖到谁都不想背锅的时候才有人站出来。说到蒋介石的后事,这事就像摆在门口的旧木箱子,谁路过都踢两脚但谁都不敢抬走。要说蒋家的落叶归根这桩心愿,隔了两代人都没能成,最后挑头的竟是那个终日不显山不露水的孙子,蒋孝勇。
场景回到1996年,有媒体朋友说那年台湾的记者圈里流传一句话:只要是蒋家出来说话,下午的报纸头版指定不够用。蒋孝勇顶着“蒋介石孙子”这个头衔,几乎每一步都是在闪光灯下走过去。可看他的样子——气色不太好,两边头发已经雪白,细细瘦瘦,仿佛每说一个字都耗掉一根筋。发布会上,蒋孝勇并没有上来就喊口号,反倒多次咬着嘴唇,声音有点发抖。最后两句话把所有听众弄得哑口无言,一时没人举手发言。
这事绕来绕去,不得不提头一代蒋介石。从小,蒋介石就把“家乡”这两个字捧在心尖子上,小时候父亲早走,他和哥哥分家后,就是靠着老母亲撑到大了。那个年代,翻身最靠谱的就是读书——结果他两边都沾了,两手都捧着,既上过私塾砸过算盘,也听了新式教育里的“中华醒狮”。有人说,如果没赶上孙中山那波风口,蒋介石或许现在只留一本族谱给后人。而他又偏偏心高气傲,早年在日本读书,遇上了同样有点野心的陈其美。要不是跟着陈其美一路颠簸进了同盟会,说不定哪天他自个儿就把家里城隍庙翻修了,然后安静做个教书先生。
旧事一桩桩,蒋介石倒袁失败后,人生多了一层沧桑。上海的生意也没能给他活路——那几年上海街头都是破产的商人,说好听是“大师傅”,说难听只剩个皮包,债主逼到门口都靠朋友帮忙掏钱。陈其美一走,蒋介石失了依靠,当时身边很多旧党人也各自找了退路。结果孙中山这边又赶上陈炯明闹变天,国民党乱成一团,蒋介石只好死皮赖脸上永丰舰。历史就是这么拧巴,一转眼他竟然成了黄埔的掌门人,开始小心翼翼在权利边缘打太极——真正的大风浪还没到呢。
轮到黄埔军校一炮打响,蒋介石总算由边缘人变成上位角色。可那时候,国民党内部谁都想抢个虎皮——北伐一打,大伙表面一团和气,背地里都拿小算盘噼里啪啦。蒋介石联合汪精卫,搞了个“四一二”,一脚把共产党人踢出局。讲真,这一步跨出去,他和孙中山当年讲的“合作”道理彻底撕破脸。也别怪别人骂,他是真把对付内部当成头等大事了,打仗本事是有,可人心却越来越散。
当年的蒋家,联姻不纯只是门面。宋美龄一脚踏进蒋家门,不只是添了一个绣花枕头,背后还有美国的帮衬、钱袋子的支撑。宋家的后台也不是白搭的,用得上的时候总能递上一只手,不然蒋介石那会儿也难逃落魄。很多老百姓嘴里传,“蒋家有美龄,官场少风雨”,其实话糙理不糙。
但说白了,蒋介石到了后半辈子,最放不下还是“家”。这个思乡情结,隔三差五就能在他生活细节里见到——办公桌上的水壶都标着家乡的名字,见人就聊他浙江溪口的旧屋,哪怕国都在重庆,旁边也是选个能跟家乡遥遥相望的地方。族谱、祖坟这些事儿,他都亲自布置,哪怕没空办祭仪,也会让蒋经国代办,可见内心还是活在旧时山水里。
再往后,蒋介石临终那会儿,心里就认准了“魂归故里”。临走时嘱咐子孙,灵柩不要随便落葬,特地找了慈湖——这地儿挑的也讲究,从这里能望到溪口,算是给他一个“望乡台”。其实很多老浙江人有这种执念,家乡就是根儿,最后都盼落叶归根。
讲到蒋经国,他骨子里也是这种情感。他童年在溪口过,自然对那地方感情深。母亲的坟也在那里,根和魂都连着那片土地。可惜,蒋家要迁灵归乡,说起来很顺理成章,做起来却总卡壳。原因说复杂也好,简单也罢——当时海峡两岸,哪有一纸许可说走就走?所以“魂归故里”这事,不是一家人的私事,是半个民族的伤痕。
这件事怎么转到蒋孝勇手里,要是你问台湾老人家,他们讲:“隔代亲。”蒋介石日记里多次写蒋孝勇聪明机灵,一见孙子笑得合不拢嘴。蒋家谁犯错可以骂,蒋孝勇在场老人家就收敛点,被看做蒋家门槛上的一块宝。小时候蒋孝勇出国留学,蒋介石还亲手塞上两千台币,比大户人家的孙子都不差。没想到孙子还没学成,爷爷就先走一步,至死都念着让他帮自己迁灵回家。
讲到后来,遗愿要实现了,处处碰壁。蒋孝勇身体早就不宽松,医生说喉癌晚期,最多还有几个月,可这人一心还在祖父的叮嘱上。你说普通人碰上这事,可能就认命了,可蒋孝勇硬是飞到美国找宋美龄,得了明文批复:“必须迁回大陆,棺椁留台湾没意义。”这话宋美龄说的时候也动了真情,毕竟她自己年纪也大了,蒋家老一辈都走了,哪里还剩机心?
回台湾后,蒋孝勇成了主心骨。他病重还亲自到溪口选墓,好像跟小时候去老宅那次重合了。大陆那头其实也体谅,专门派中医随行,还有官员陪他走故乡。你要说这些繁复,其实都是情分,谁也不想让这事变冷变硬。当年他给祖祖辈辈的坟上香,一路哭一路走,小孩在旁边搀着,亲情和乡情都在那几步路里。
问题到了最难缠的阶段,蒋孝勇不得不正面出击。与国民党内部沟通没结果,主要是大家视这个为“政治炸弹”,谁也不愿碰。开会时候,稿子拿出来,主席都变脸,推给上级,没人主动担责任。你说蒋家的事,怎么就这样成了没人敢碰的烫手山芋?
那一年台湾的政坛人心浮动,有人说蒋孝勇是在给家族铺最后的路,也有人说这一场新闻发布会是逼国民党不得不表态。实际上,蒋孝勇在记者会上没有绕嘴,也不是刻意打悲情牌,反而很坦荡——讲祖父遗愿,讲自己坚守几十年,讲两岸同是中华儿女。到动情处,连话都说不全了。
最让人动心的,是蒋孝勇不让这件事变成政治筹码。他说:台湾本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真理没得商量。然后再补一句,蒋介石和蒋经国的愿望,一定有一天会实现。现场不少记者偷偷擦泪,连老一辈听了都叹气,说是人心,还是世道。
其实这场移灵风波,多少也让两岸看见了往昔的伤口。中共中央点头支持,说这是敬老传承,给蒋孝勇开了方便门。而国民党依旧疑神疑鬼,担心背后有交易,总把“政治阴谋”四个字挂嘴边。结果就是蒋家棺椁在慈湖孤悬,几十年不得入土。
有人说,一条归路却拖成了两代人的遗憾,蒋家的故事,几乎也写进了一代人的骨头里。其实这事到现在,都没真正画上句号——等到哪一天真能风平浪静,人能安然入土,那才是最好的落幕。至于我们这一辈人,或许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问一句:落叶归根,谁能说得清到底有多重?
来源:有趣的光束G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