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南城街道,柏口窑村正演绎着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柏口窑村以生态治理破题,以文化赋能为翼,以产业融合筑基。这个城郊小村借助改善生态环境、挖掘特色文化、推动产业融合等有力举措,在广袤田野间绘就了新时代山乡巨变的锦绣篇章。
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南城街道,柏口窑村正演绎着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柏口窑村以生态治理破题,以文化赋能为翼,以产业融合筑基。这个城郊小村借助改善生态环境、挖掘特色文化、推动产业融合等有力举措,在广袤田野间绘就了新时代山乡巨变的锦绣篇章。
如今的柏口窑村,硬化巷道串起艺术长廊,匠心传承邂逅文旅新潮,道德积分激活文明乡风,绘就了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画卷。
柏口窑村党群服务中心
生态破题,绿韵蝶变
柏口窑村地处运城中心城区以南,距离运城市区仅4千米,是一个典型的城郊村,它本应成为“城市的花园”,结果却一度成为“被遗忘的后院”。过去,柏口窑村在环境方面存在一些挑战。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村“两委”扎根村情,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致力“全域整治、全景打造”,“清拆改种建”五大行动全面铺开,修复柏口窑村的“生态伤疤”。
街道干净整齐,井然有序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柏口窑村大力开展环境治理工作,对建筑垃圾开展常态化清理,精准清运,全面消除卫生死角,彻底解决陈年顽疾。对闲置区域进行动态化规整,盘活村内空间。同时,拆除多处废弃宅基地与违章建筑,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此外,村中还推进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全力推进“水改”“电改”工作,完成街道亮化工程。新建污水处理站,铺设雨污分流管网,补齐环境治理短板。巷道硬化工作全面铺开,实现“户户通”全覆盖,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经过系列整治,柏口窑村正迸发出惊人的生态活力。村“两委”对乡村的改造并非仅局限于硬件改善,而是更注重文化内涵的提升,挖掘本地特色,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
柏口窑村村“两委”引入专业设计团队,将废弃石碾改造成小型景观,利用青砖瓦片砌筑镂空花墙,在跨湖大道斑马线间隙绘制红色爱心阵列。这些浸润工匠精神的“小而美”改造,既活化利用了乡土材料,又通过艺术重构强化了村庄记忆。如今漫步柏口窑村,晋南传统民居与当代设计元素相映成趣,生态停车场、口袋公园等景观节点串珠成链,实现了从“三堆围村”到“园林环村”的美丽蝶变,使村庄既保留了晋南民居的质朴韵味,又焕发出艺术乡建的时代气息,为新时代的乡村建设留下饱含泥土芬芳的生动注脚。
柏口窑村爱心斑马线
在环境整治工作的基础上,柏口窑村还创新性地实施了“彩绘乡村”计划。不同于传统村落千篇一律的素色土墙,柏口窑村突破性地将文化基因注入墙体改造。创作团队将关公、池盐等文化融入壁画设计,提取七彩盐池的矿物色谱,在斑驳的墙面上勾勒出流淌的河东文脉。
二十四节气农耕长卷迤逦延伸于古巷深弄,三十八幅立体壁画绘卷层叠铺展:从展现盐池采盐历史的“七彩盐湖”,到再现农耕文明的“五谷丰登”,每一幅作品都成为流量入口。这些壁画不仅美化了村庄,更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周边餐饮、民宿等产业的发展,村民收入显著提高,柏口窑村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柏口窑村壁画墙
如今的柏口窑村已然成为“城市的后花园”。站在柏口窑的爱心斑马线上,阳光投射在彩绘墙上,盐池七彩图案、关公文化等墙体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村中的每一条街道,每一面墙壁,都讲述着柏口窑村乡村振兴路上的感人故事。
漫步村落,柏口窑村曾经闲置废弃的土地变成了“口袋公园”,老墙上也绘满了河东文脉,村口的共享菜地立着新木牌,牌上写着“村村优美,家家富裕”。优美的环境为柏口窑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机,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餐饮、民宿等产业的发展,为村民们搭建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让村民实现了“数着票子谋发展”。
柏口窑村公益宣传牌
产业破局,经济觉醒
柏口窑村曾是被人“遗忘”的角落,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熠熠生辉的“城郊经济样板”。其产业发展的成功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范例。
柏口窑村充分利用毗邻盐湖、中条山景区的绝佳区位优势,全力构建“产业融合+文旅驱动”的产业矩阵,致力于将环境改善带来的“流量”切实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留量”。
沿着跨湖大道,柏口窑村精心打造了“晋南美食长廊”。如今,这里已汇聚多家不同类型的特色餐馆,热闹非凡,美食长廊上的“明星店铺”越来越多,带动了柏口窑村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为满足多家餐馆的食材需求,已有多户村民投身食材供应行业。村民们依托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每日清晨便开始忙碌,采摘新鲜蔬菜、收集散养家禽的蛋类,源源不断地为餐馆输送西红柿、豆角、茄子等时令食材,既保证了菜品的新鲜度,又让自家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这种紧密的合作模式,不仅为村民开辟了增收新途径,还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良好产业循环。
在文旅体验打造上,柏口窑村充分挖掘当地深厚文化底蕴,着重凸显非遗特色。柏口窑村紧邻运城盐湖,长久以来深受“盐文化”浸润。运城盐湖所采用的“五步产盐法”是当地采盐技艺的精华。其工序极为繁杂,第一步是集卤蒸发,需将盐湖中的卤水引入特定区域,借自然风力与阳光,促使水分缓慢蒸发,提升卤水浓度;第二步是过箩调配,要精细把控卤水的成分比例,筛除杂质;第三步是储卤,把调配好的卤水储存于专用盐畦,为后续结晶做准备;第四步是结晶,在适宜气候条件下,卤水中的盐分逐渐结晶析出;第五步是铲出,将成型的盐块从盐畦中小心铲出。这一整套采盐技艺,在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详细流程在《运城盐湖文化研究》等专业资料中均有记载。村中时常组织盐文化参观等活动,带领游客了解盐池形成、历史演变、盐池产盐等知识。
柏口窑村集体还成立了柏兴物业公司,主要承接周边景区的环卫、绿化业务。专业化的运作模式,既盘活了村庄人力资源存量,解决了诸多村民的就业问题,又使柏口窑的产业发展体系更加成熟,进一步提升了村庄整体经济实力。村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既增加了收入,又能照顾家庭,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当游客漫步在柏口窑村,从五彩斑斓的壁画到错落有致的民居,从时尚的主题街区到蜿蜒的乡村小道,这座村庄已然构建起“以文塑产、以产促旅、以旅兴农”的融合发展生态圈。柏口窑人用智慧和汗水将地理区位的“空间优势”转化为产业联动的“化学反应”。如今的柏口窑村,环境增值效应正通过三产融合的“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村民鼓起的钱袋、村庄焕新的面貌以及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现在村子里的商店越来越多,好多年轻人也回来了。”村民开心地说道。“归雁回巢”的年轻人开始在家乡创业,开设了特色小吃店、手工艺品店和民宿,这些新鲜血液为村庄注入了活力,也带动了新的消费需求。
治理升级,文明兴业
近日,柏口窑村在乡村治理升级进程中,通过一系列聚焦乡风文明与民生服务的有力举措,不仅提升了村庄的精神文明风貌,更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筑牢了根基。
在文明评选与激励层面,柏口窑村积极推进“五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这些身边的典型人物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在全村范围内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同时,创新性地探索实施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奖励机制,获评“星级文明户”的家庭能够凭借积分卡至爱心超市兑换商品。这一举措激励了村民积极践行孝亲敬老、和睦邻里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为乡村经济发展凝聚了人心、汇聚了力量,促进了和谐人文环境的构建。
柏口窑村文明橱窗
移风易俗实践也在柏口窑村稳步推进。村里依托红白理事会,深入研究并制订了红白事用餐标准,推行红白事“四凉六热”199元套餐。这一措施有效遏制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婚俗陋习,弘扬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优良传统。此举减少了村民不必要的经济支出,让村民能够将更多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同时提升了村庄的整体形象,为乡村产业发展,尤其是休闲文化街的商业运营营造了健康的社会风气,吸引了更多游客与消费者。此外,柏口窑村还注重生态环境建设,通过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环保措施,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动员村民在门前栽花种树,提升村容村貌。
关爱服务举措同样为柏口窑村的发展注入活力。村里设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日提供早中两餐,并配备棋牌室、休息室、娱乐室等,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他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此外,还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公益讲座、免费体检等活动,开办爱心超市、爱心发屋。这些服务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与满意度,稳定了乡村人口结构,保障了劳动力供给,为村庄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让村民能够安心投身于乡村产业经营,推动了柏口窑村城郊经济,如餐饮、民宿等业态的繁荣发展。
柏口窑村的改变体现在村头巷尾的每一个细节里。积分兑换制度带来文明新风,红白事简办等新气象让乡风民约融入产业发展,为村子搭建起更广阔的发展平台。走在平整的村道上,日间照料中心传来老人下棋的欢声笑语,返乡青年忙着打理民宿客栈,乡愁和机遇在柏口窑村的土地上交织生长。
村内民居
柏口窑村的振兴故事,始于环境整治掀开的崭新篇章。如今漫步村中,硬化巷道串起彩绘长廊,废弃石碾变身独特景观。这场生态翻身仗不仅擦亮了村庄底色,更引来了络绎不绝的观光客,农家乐飘出的饭菜香里,涌动着城郊经济的新活力。
环境美了,产业活了。村里巧打“盐文化”金字招牌,推动非遗传承。晋南美食长廊的烟火气中,村民们把自家种的时令菜直供餐馆,端上游客餐桌的臊子面,盛满的是乡村振兴的好滋味。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让更多年轻人选择扎根乡土。
乡风文明润物无声,为发展注入持久动能。红白事简办新规刹住了攀比风,民宿扩建的启动资金更加充盈;积分兑换既能兑奖品又能享政策优惠,让孝老爱亲成了家家户户的“无形资产”。日间照料中心传出的笑声,爱心发屋剪出的新发型,都在诉说治理创新的温度。
从运城盐湖吹来的风,正将柏口窑村的蝶变故事吹向更远的地方。这里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干部群众齐心实干的足迹:环境整治整出了发展空间,产业融合融出了增收门路,乡风培育育出了内生动力。当城郊村落变身诗意栖居地,当老手艺邂逅新业态,当文明积分撬动创业热情,柏口窑用生动实践诠释着一个质朴道理——乡村治理抓得实,绿水青山就可以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杨眉
编校:和羽楠
文字:李佳睿
网络:吴飞飞
来源:村委主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