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那个秋天,对于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一把简单的搪瓷盆加一套旧衬衣。也没人会质疑这是不是应该有个刻意设计。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红旗轿车,海鸥相机这些名字,如果放在纪实片头,没准就能听到有人说,“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的标配”。很奇怪,现在还有谁会说这些东
1949年那个秋天,对于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一把简单的搪瓷盆加一套旧衬衣。也没人会质疑这是不是应该有个刻意设计。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红旗轿车,海鸥相机这些名字,如果放在纪实片头,没准就能听到有人说,“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的标配”。很奇怪,现在还有谁会说这些东西好用?但再翻到厚重的《共和国100个经典民生设计》,你就能看见这些名字一排排地列在那里,有种硬邦邦的实在感。
那个年代,工业设计不是时尚,是刚需。1949年以后,告别农耕社会的中国,还摸索着怎么造自己的大机器。用得起车的人并不多,有永久的就算大户人家。有上海手表是队长,有搪瓷盆就能吃饭。这几乎没人会觉得有点儿“土”,顶多就是会觉得自己能用上国产的还挺脸上有光。英雄笔,搪瓷盆……这些东西有时候就是身份象征。
但真的说起来,那个时候的工业设计,还是简单直接的,讲究耐用能用,样式统一就是最大特色。生产线上的工人对白色搪瓷盆一遍遍喷涂,不太会在乎什么流线型。红旗轿车停在招待所门口,除了拍照,很少有人愿意打开车门摸摸方向盘。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民生设计,背后是荒凉的原材料,还是处处抓紧的技术线。
到1978年以后,节奏开始突然加快,真的就是换了一个世界。中国的重工业已经基本搭好框架,轻工业开始冒头。金星牌黑白电视机第一次把外面的世界带进屋里,邻居家的电视机声音一响,一群孩子能在门口搬条凳子坐一晚上。英雄牌打字机、TCL电话机,不太像是国货的样子,外观、功能往往以舶来品为蓝本。外国设计师的理念忽然变成参考答案。国产厂牌加工得越来越像外国产品,工人们也习惯了临摹国外样式。
到了九十年代之后,新品迭出。市场上联想电脑、海鸥单反,谁家有那就是远远靠近时代了。在那些厂区里,设计师穿着蓝色工作服,早上喝粥,中午讨论键盘样式、摄像头摆哪儿。没人想这些东西能流行多久,因为太快了,新品每隔一年就得换一批。技术工人急着争抢材料,研发部的小伙子执着于打入大学市场。偶尔会有人质问,这样只是在“制造”,不是在“创造”?
到了2000年后,一切仿佛走向另一个极限。中国制造慢慢熬成了中国创造。海尔的智能机器人,大疆无人机,小牛电动车,比亚迪新能源,这些名字逐渐在国际市场被大写特写。以大疆无人机为例,据statista2024年数据,中国品牌已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约80%。不仅仅是手机厂商跨国销售,智能化、自动化已深入进家门,外头买不到国产款,感觉就跟落伍似的。
华为手机又是个经典案例。手机市场早已不是当年“造个外壳就卖得掉”的逻辑。华为推动自研HarmonyOS,整合北斗卫星导航,直接摆脱了谷歌体系。国外权威如IDC、Omdia等媒体都确认,2024年一季度,华为手机在中国市场已逆势增长,甚至部分机型在海外热销,2亿多台的年销量不再是空头口号。不少海外用户专门跑到中国买国产手机,价格还比本地便宜。
这些工业设计之所以让人眼前一亮,还真不是因为小巧好用。这里面充满戏剧性的变革。大疆无人机是典型例子,它已经成为航拍、农业、救援、安防等多场景通用设备。美国企业也开始采购,甚至美军部分装备采用国产无人机系统模块。技术壁垒被打破,市场资源开始流动,到底是中国品牌更强,还是世界趋势向东方偏?谁说得准?
国产新能源车也在2024年上半年完成大逆转。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占据了国内市场超过52%的份额,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品牌成为话题中心,不只是技术更新,更多是用户体验、低碳环保的普及。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政策驱动市场,其实用户自己决定了购买趋向——便宜、好用,不会再选外国车。“到底谁说了算?”好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所以,这75年民生产品设计的历史,就是一条不断进化的路。生产流水线里,工人们身上的蓝色工衣褪色了,产品变得五颜六色,造型跟着用户需求一天一天变。曾经的永久牌自行车,如今少有年轻人买,倒是电动自行车三天两头上新。有些老牌产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也有老技术被重新打造,变成新爆款。这种变与不变之间,总有点说不清楚。
其实,所谓“工业化进程”,并没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中国在明末清初闭关锁国,导致100多年间技术严重滞后,被西方国家压制。从一个弱势的农业国家变成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期间不知多少次差点崩盘,有些决策瑕疵也不可避免。重工业、轻工业谁优先?这两派观点总在各自争辩,历史很难分个对错。
新中国成立初,重工业优先,是无奈却正确的选择。但也有人认为,如果早早发展轻工业,生活品质本可以提前改善。对比国外同样起步的国家,比如印度、巴西,它们选择了不同路径,结果却完全不一样。中国并不是完美决策的工具,有时候只是在时代洪流里抓住了机会。
书里记录的产品演变,某种程度上也是设计思路的改变历程。民生产品从完全仿造欧美,到自主创新,再到影响全球消费习惯。比如海尔智能家电在欧洲市场热销,小牛电动车成为东南亚城市出行主力,大疆无人机参加国际农展,华为终端销售网点从深圳一路铺到巴黎。设计不再是简单装饰,而是赋能生活,人们也不再只关心“能用多久”,更在乎“用起来有没有新鲜感”。
不过话说回来,老一代产品在记忆里就不那么容易消失,有些家庭还在用永久自行车泡茶。搪瓷盆现在成了复古饰品,英雄笔偶尔还能在收藏市场露个脸。那种朴实无华成为了专属情感。新产品虽好,但并不会取代童年记忆。或许问题来了,回忆和现实到底能不能调和?谁又能保证哪天不会又怀念起那种老东西的质感?
很多时候,看一件民生产品不只是看它的性能,还要看背后的故事。谁造出来,谁用着,谁最后把它搁进仓库。这本《共和国100个经典民生设计》就像是历史缩影,穿插着经济、社会、技术变迁,人的选择、社会规则、设计师的反复纠结,都溢满在一页一页写实的产品说明里,不像外头展示厅那么闪耀,却有一股踏实力量。
有时一行产品资料读下来,觉得太过直接。工业设计和生活变化掺杂着时代气息,真的不是谁都能说清它究竟有什么传奇,到底谁主导了进步和创新?可能只有时间能回答。
**其实,中国工业设计,经历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观念的不断碰撞和自我突破。**
满满一屋子的老物件新器材,藏着个人生活的质感,也印着国家发展的痕迹。走过75年,没那么容易,每一个小小的产品都折射了一部分人或一代人的生活变迁。日子好不好?这个问题,既不只有一个标准,也永远不会有最后答案。
工业,设计,记忆,选择。大家心里其实都明白,变化本身就是生命力所在。
来源:勇者春风6mOf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