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公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带着明显的焦躁:"你快回来吧,家里实在撑不住了。"
电话响起的时候,我正在娘家厨房里包饺子。
老公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带着明显的焦躁:"你快回来吧,家里实在撑不住了。"
我手里的饺子皮都捏变形了。
这才离家七天,他就受不了啦?
五年前,公公婆婆带着小叔一家三口搬到我们家的时候,我可从来没听他说过一句"撑不住"。
那时候是1998年,小叔刚从纺织厂下岗,嫂子又怀着二胎,两个人一筹莫展。
公公拍着胸脯说:"老大家房子大,你们先住着,等找到工作再说。"
我当时就想,这一住,怕是没那么容易搬走了。
果然,五年过去了,小叔虽然找到了份骑三轮车送货的活计,但一个月也就六七百块钱,嫂子在家带两个孩子,他们一家四口就这么踏踏实实地在我们家扎了根。
说起来,我们家的条件在那个年代算是不错的。
老公在邮电局上班,我在百货商店当售货员,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一个月能有一千多块。
那会儿能在城里买得起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在我们这片儿也算是体面人家了。
可是自从公公婆婆他们搬来,我们的日子就像蒸笼里的馒头,看着白胖,实际上全是气。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去年冬天的那个晚上。
小叔的大儿子发烧,嫂子在客厅里急得直哭,婆婆忙前忙后地给孩子量体温、喂药。
我从卧室出来想帮忙,婆婆却说:"你歇着吧,这事儿用不着你操心。"
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合着照顾孩子是他们家的事儿,花钱买药就是我们的事儿了?
可是第二天早上,婆婆又说:"小华啊,昨晚折腾半夜,今早你多做点小米粥,给孩子养养胃。"
我那时候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头儿,可又不好意思跟老公明说。
但我终于还是默默地熬了粥,蒸了蛋羹,端到小侄子面前。
其实那会儿小米还挺贵的,一斤要三块多钱,比大米贵一倍。
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做饭,晚上回家还要收拾一大家子人的衣服被褥。
周末本想睡个懒觉,小侄女又跑到我们卧室里闹腾,嫂子在客厅里大声说话,根本没法休息。
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跟嫂子说:"能不能让孩子小点声?我们也想休息休息。"
嫂子当时脸就拉下来了:"孩子天性活泼,你这当嫂子的怎么这么小心眼儿?"
我当时气得差点儿要跟她吵起来,老公拉着我进了卧室。
"算了算了,一家人嘛,将就将就就过去了。"
五年来,我就像家里的一台不停转动的缝纫机,从早转到晚,还不能有半点儿毛病。
买菜做饭洗衣服,水电煤气物业费,孩子的学杂费零花钱,大大小小的开销几乎都是我们在承担。
那时候孩子上学还要交择校费,小侄子上小学,一下子就是三千块钱。
公公当时拍着胸脯说:"这钱我来出。"
结果到了交费的时候,公公说单位工资还没发,让我们先垫着。
这一垫就是三年,至今也没见着这三千块钱的影儿。
公公偶尔给点生活费,一次给个五十一百的,婆婆还要夸他:"你看你爷爷多贴心,知道心疼儿媳妇。"
我心想,一个月光买菜就得花三四百,他这五十块钱够干什么的?
小叔从来不主动提钱的事儿,偶尔我暗示一下,他就说:"哎呀,嫂子,我这个月工资还没发呢,下个月一定补上。"
下个月到了,又是新的理由:"这个月孩子要买校服,手头紧得很。"
我心里憋着气,但看在老公的面子上,从来没有发过火。
直到上个月发生了一件事,彻底让我心寒了。
那天是我生日,我下班回家,满心期待着家里人能记着这个日子。
结果一进门,看见嫂子坐在客厅里吃生日蛋糕,小侄子小侄女围在旁边唱生日歌。
原来是小侄女过生日,婆婆特意买了个大蛋糕回来庆祝。
我站在门口,手里拎着刚买的菜,看着这一家子其乐融融的样子,眼泪差点儿就掉下来了。
婆婆看见我回来了,随口说了句:"小华回来了?快洗手吃饭吧。"
没有人记得那天是我的生日。
晚上老公回来,我跟他提起这事儿,他也愣了一下:"哎呀,我给忘了,明天补给你买个蛋糕。"
"算了。"我摇摇头,"都这么大人了,还过什么生日。"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在这个家里,我就是个外人。
一个负责挣钱、做饭、洗衣服的外人。
上个星期,我实在累得不行了,跟老公说想回娘家住几天。
老公当时满口答应:"你去吧,好好休息休息,家里有我呢。"
我走的那天早上,还特意起了个大早,把一周的饭菜都准备好了。
冰箱里塞得满满当当,米面油盐都给他们备足了,连小侄子爱吃的酱黄瓜都腌了一大罐子。
临出门的时候,婆婆还在那儿嘀咕:"这要走就走,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家里这么多人呢。"
我没搭理她,拖着装着换洗衣服的人造革旅行包就出了门。
那个包还是结婚时买的,用了十几年,边儿都磨毛了,但舍不得换新的。
到娘家的第一天,我睡到自然醒,妈妈已经把早饭做好了。
白米粥、咸菜丝、煮鸡蛋,还有妈妈亲手烙的油饼。
"闺女,你瘦了。"妈妈心疼地看着我,"脸色也不好,是不是太累了?"
我这才发现,镜子里的自己确实憔悴了不少,眼角都有细纹了。
"妈,我没事儿,就是想你们了。"我不想让妈妈担心。
这几天在娘家,我就像回到了二十年前的小姑娘。
什么家务都不用操心,每天跟妈妈逛逛菜市场,陪爸爸下下象棋,日子过得别提多舒坦了。
爸爸还是那个脾气,下棋输了就说我让着他,赢了就说自己宝刀未老。
妈妈也还是那样,总是变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
"闺女爱吃醋溜白菜,妈给你做。"
"闺女小时候最爱吃妈包的韭菜饺子。"
那种被人放在心尖上疼爱的感觉,我都快忘了。
第三天的时候,隔壁王婶儿过来串门,看见我在娘家,就问:"小华怎么回来了?是不是跟老公吵架了?"
妈妈赶紧解释:"没有没有,就是想家了,回来住几天。"
王婶儿却不依不饶:"哎呀,现在的年轻人啊,动不动就闹矛盾。小华,你可不能学那些没出息的女人,一点儿委屈就往娘家跑。"
我当时就想反驳,但妈妈拉了拉我的袖子,示意我别说话。
王婶儿走了以后,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妈,我是不是真的做错了?"
"傻孩子,你没做错什么。"妈妈摸着我的头,"但是女人嫁了人,就得学会忍耐。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你们小两口的日子还长着呢。"
我知道妈妈是为我好,可心里还是堵得慌。
第四天的时候,邻居家的小媳妇儿也来找我聊天。
她跟我年纪差不多,也是嫁到城里来的。
"小华姐,我听我婆婆说,你们家的情况我都知道。"她压低声音说,"你这心也太软了,要是换了我,早就闹翻了。"
"闹翻有什么用?还不是得过日子。"我苦笑着说。
"话是这么说,可人得为自己活着啊。你看看你,才三十出头,就累成这样,等再过几年,你还剩下什么?"
她的话像一根针一样扎在我心上。
是啊,我还剩下什么?
青春没了,健康也快没了,就连老公对我的关心也越来越少。
第五天的时候,我做了个梦。
梦见我变成了家里那台老式洗衣机,转啊转啊,转了几十年,最后坏了,被人扔进了垃圾堆。
醒来的时候,枕头都湿了。
妈妈给我端来一杯热牛奶:"闺女,是不是做噩梦了?"
"妈,我是不是很没用?"我抱着妈妈哭了起来。
"傻孩子,你怎么会没用?你看看你,把家里照顾得那么好,把老公伺候得那么周到,还要照顾一大家子人,你已经很了不起了。"
"可是他们都不领情,还觉得我应该做这些。"
"闺女,有些人就是这样,你对他好,他觉得理所当然;你稍微有点儿不如意,他就觉得天塌了。"妈妈叹了口气,"但你不能因为别人不懂感恩,就不做自己。"
第六天的时候,老公打来了第一个电话。
"家里还好吗?"我问。
"还行吧,就是有点儿乱。"老公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我妈说让我问问你什么时候回来。"
"我想再住几天。"我试探着说。
"那行,你好好休息。"老公很快就挂了电话。
我握着话筒,心里五味杂陈。
第七天早上,老公又打来了电话,这次语气完全不一样了。
"你快回来吧,家里实在撑不住了。"
"家里到底怎么了?"我放下饺子皮问道。
"你走了以后,我才知道你平时有多辛苦。"老公的声音里带着疲惫,"昨天晚上小侄女发脾气,把牛奶洒了一地,我妈让我收拾,说男人做这些事儿不合适。今天早上起来,发现没米了,我出去买米,回来又发现没菜了。我妈还说我买的菜不新鲜,都是些快烂的,让我重新去买。"
我听着心里既想笑又想哭。
"而且,"老公继续说,"昨天我弟媳妇儿生病了,我妈让我去买药,说家里不能没有男人。买药回来,我妈又让我去给孩子买零食,说孩子哭闹得厉害。我一天跑了四趟药店,两趟商店,腿都快跑断了。"
我想起自己这五年来的生活,每天都是这样跑来跑去,从来没有人心疼过我。
"我妈昨天还跟我说,让你早点回来,说家里不能没有女主人。我当时就想,这么多年来,你在这个家里到底算什么?保姆还有工资呢,你连个好脸色都看不到。"
电话那头传来小孩子的哭闹声,还有婆婆的喊叫声:"老二,你在那儿打什么电话呢?快过来帮忙!"
"你先别回来。"老公突然改了口,"我得跟我妈好好谈谈,这样下去不是个事儿。"
我握着电话,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不是委屈的眼泪,是感动的。
五年来,老公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我的处境。
妈妈在一旁听着,也跟着抹眼泪:"这孩子总算开窍了。"
当天下午,小叔居然也打来了电话。
"嫂子,我想跟你说句话。"小叔的声音听起来有些不好意思,"这些年确实麻烦你了,我和我媳妇儿商量了,我们准备搬出去。"
我有些意外:"真的?"
"真的。其实我早就想搬了,就是我妈不同意,说一家人分开住没意思。但是昨天我哥跟我们谈了,我觉得他说得对,我们不能老这样占你们便宜。"
我心里暖暖的,原来小叔也不是真的不明事理。
"而且,"小叔继续说,"这些年的花销,我会慢慢还给你们的。虽然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但我会记着这个账。"
挂了电话,我觉得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第二天,老公又打来电话,语气轻松了许多。
"我跟我妈谈过了,也跟我弟谈过了。我弟说他们下个月就搬出去,已经在附近租了个小两居。我妈开始还不乐意,后来我跟她算了笔账,她也觉得确实太为难你了。"
"真的假的?"我有些不敢相信。
"千真万确。我妈还说,等你回来,她要亲自下厨给你做顿好吃的,算是赔礼道歉。"老公的声音里带着笑意,"她说她最拿手的红烧肉,专门做给你吃。"
我想起婆婆平时舍不得放油放肉,这次居然要做红烧肉,看来是真的认识到问题了。
"还有,"老公又说,"我妈让我跟你道歉,说这些年委屈你了。她说她以前就想着一家人在一起热闹,没考虑到你的感受。"
挂了电话,我坐在娘家的小院子里,看着满树的槐花。
五月的槐花开得正盛,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甜香味儿。
妈妈走过来,递给我一杯茶:"闺女,想通了?"
"妈,我觉得这些年没白过。"我端起茶杯,"虽然累了点,但至少让老公看清了很多事情。"
"男人啊,有时候就是得经历一下,才知道女人的不容易。"妈妈在我身边坐下,"你这个老公还算良心未泯,知道心疼你。"
"可是妈,我还是有点儿担心,万一我回去了,他们又变回原来的样子怎么办?"
"那你就再走呗。"妈妈笑了,"这次你走了七天,他们就受不了了,下次你走半个月试试。"
我也笑了,妈妈说得对,现在主动权在我手里了。
那天下午,我收拾行李准备回家。
临走的时候,爸爸塞给我一包妈妈亲手做的咸菜:"带回去给那小子尝尝,让他知道娘家的味道。"
妈妈又给我装了一袋子家里的土特产:小磨香油、农家鸡蛋、还有晒干的萝卜丝。
"闺女,以后委屈了就回来,娘家永远是你的靠山。"妈妈抱着我说。
我点点头,心里暖得像春天的太阳。
回到家的时候,正赶上晚饭时间。
老公亲自下厨,做了我爱吃的糖醋排骨,还有醋溜白菜。
菜的味道虽然差点儿意思,但我能感受到他的用心。
婆婆也难得地没有板着脸,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小华啊,这些年确实委屈你了。我这个当婆婆的,做得不够好。"
我有些意外,婆婆从来没有这样跟我说过话。
"妈,都过去了。"我笑着说。
小叔一家正在客厅里收拾东西,准备搬到新租的房子里。
嫂子抱着小女儿,有些局促地跟我打招呼:"嫂子,谢谢你这些年的照顾,以后我们不在这儿添麻烦了。"
"一家人说什么谢谢。"我摆摆手,"以后有困难就说话,能帮的还是会帮。"
嫂子的眼圈有些红:"嫂子,你人真好。我以前不懂事,说了不少气人的话,你别往心里去。"
我点点头,没说什么。
有些话,不说出来反而更有分量。
晚饭的时候,家里只有我们一家三口,好久没有这么安静地吃过饭了。
老公不停地给我夹菜,公公婆婆也难得地没有唠叨。
"以后咱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老公握着我的手说。
"你这次回娘家,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老公继续说,"以前我总觉得你做这些是应该的,现在才知道,没有什么是应该的,都是因为爱。"
我看着他,心里五味杂陈。
婆婆在一旁也插话说:"小华,以后你要是累了,就跟妈说,妈来做饭。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动弹,不能什么都让你一个人承担。"
公公也点头说:"是啊,咱们一家人,应该互相体谅。"
我突然想起了朱自清笔下那个为儿子买橘子的父亲。
有些爱,需要时间来证明。
有些理解,需要经历来换取。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这些年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不是物质上的回报,而是家人发自内心的认可和尊重。
一个月后,小叔一家真的搬走了。
临走的时候,小叔给我们留下了一千块钱,说是这些年的生活费。
虽然跟实际花费相比还差得远,但我能感受到他的诚意。
嫂子还给我买了一条丝巾,说是感谢我这些年的照顾。
丝巾不贵,但心意很重。
他们搬走以后,家里一下子安静了许多。
我也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周末可以睡懒觉,晚上可以早点休息,做饭也不用考虑那么多人的口味。
老公对我也更加体贴了,下班回来会主动帮忙做家务,周末还会陪我出去逛街。
婆婆也变了很多,不再像以前那样挑三拣四,还会主动帮我洗碗扫地。
有一天晚上,婆婆突然跟我说:"小华,我想明白了,这个家要是没有你,真的就散了。"
"妈,你这话说得太重了。"我笑着说。
"不重,一点儿都不重。"婆婆摇摇头,"你看看你,这些年为了这个家,把自己都累瘦了。我这个当婆婆的,真的对不起你。"
我握着婆婆的手,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家,原来可以是这样的。
窗外的夕阳西下,把整个房间染成了温暖的金黄色。
我突然觉得,这才是家的样子。
不是一个人的默默付出,而是所有人的相互关爱。
不是理所当然的接受,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恩。
就像妈妈说的那句话:"女人要懂得爱自己,才会有人爱你。"
我用了五年的时间,终于学会了这个道理。
来源:悠闲水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