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化消费多元化发展的当下,文艺晚会正在突破传统庆典仪式的边界,逐步演变为人民群众情感释放和精神共鸣的重要载体。2025年暑期南海新区"庆七一"文艺晚会现场,3000余名观众含泪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的画面,成为这一文化现象的时代注脚。从大学生艺术节的青春歌舞到
在文化消费多元化发展的当下,文艺晚会正在突破传统庆典仪式的边界,逐步演变为人民群众情感释放和精神共鸣的重要载体。2025年暑期南海新区"庆七一"文艺晚会现场,3000余名观众含泪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的画面,成为这一文化现象的时代注脚。从大学生艺术节的青春歌舞到社区自发组织的红色经典展演,新型文艺晚会正以更深刻的情感链接和文化自觉,构筑起新时代集体记忆的场域。
晚会形态的革新源于社会心理的结构性转变。国家统计局2025年发布的《国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显示,68.9%受访者将观看文艺演出列为重要情感纾解方式。这种现象在青年群体中尤为显著,第十一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期间,"我为戏狂"晚会通过《本草纲目》的跨文化演绎,成功激活了青年学子的文化认同。这些数据揭示,当社会转型期压力与数字化生存焦虑叠加时,群体性的艺术参与成为重建人际纽带的有效路径。
技术赋能为情感共鸣提供新的表达维度。南海新区晚会采用的3D全息投影技术,使红色经典《映山红》实现历史场景的沉浸式再现。这种技术创新不仅提升艺术感染力,更创造出共时性的情感体验空间。神农架新华镇的纳凉晚会上,非遗顶堂花鼓戏与铜管乐三重奏的跨界融合,印证了传统与现代的技术融合可以突破代际审美隔阂。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厅的公益演出则借助网络直播,使单场晚会的情绪感染力实现几何级数扩散。
情感共鸣效应的形成具有深层社会动因。对32场典型晚会的案例分析显示,78%的成功案例都实现了"个体叙事"向"集体记忆"的转化。大八镇迎春晚会中,外来务工人员自编小品《家的方向》引发全场泪崩,本质上是城镇化进程中乡愁情结的集体宣泄。阳江市总工会组织的基层巡演,每场都设有"百姓心声"即兴表演环节,这种参与式创作机制有效催化了情感共振。
文艺晚会从单纯的表演平台转型为情感共同体构建场域,标志着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升维。当青岛科技大学实践团队在双堠镇用《社会摇》点燃村民热情时,当周文莉原创作品晚会用《润春秋》触动观众家国情怀时,都在印证一个文化规律: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艺活动,必然是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统一,是审美创新与情感共鸣的共生。这种转型不仅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更在精神层面强化了社会凝聚力,为文化自信建设提供了鲜活载体。
来源:虎士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