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种不动,年轻人不种,农村土地以后怎么办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06:20 2

摘要:腰间盘突出的旧疾让他直不起身,远在深圳电子厂加班的儿子,在电话里劝他放弃耕种。

引言:

农村土地困局:老人与年轻人的种地难题

豫东平原的秋收时节,72岁的王大爷望着半亩未收割的玉米秸在风中摇曳。

腰间盘突出的旧疾让他直不起身,远在深圳电子厂加班的儿子,在电话里劝他放弃耕种。

可对王大爷来说,这片土地埋着他和老伴一辈子的辛勤,如今却成了“想种种不动,想扔扔不下”的沉重负担。

这样的场景,在中国农村并不罕见。从东北黑土地到江南水田,“老人种不动,年轻人不种”的困境,正悄悄缠住千万亩耕地。

这从来不是简单的“谁来种地”,更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与乡村未来。

农村地头,劳作的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已超过55岁。

老人们对土地感情深厚,体力却早已跟不上。

山东临沂的李奶奶今年68岁,每天天不亮就扛着锄头下地,中午蹲在地头简单对付一口,傍晚才回家。

她种着小麦、玉米和青菜,常说“地不能荒,荒了对不起老辈人”。

可去年收玉米时,她踩着梯子往三轮车上卸粮,差点摔下来。

如今她常叹气:“现在挑桶水都得歇三回,明年这麦子,真不知道还能不能种。”

年轻人有力气,却不愿回乡种地。三笔“现实账”让他们望而却步:一是经济账,种地成本高、收益低,不如城里打工挣得多;二是辛苦账,“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太苦,年轻人更愿选轻松些的活;三是发展账,农村教育、医疗资源差,年轻人怕孩子重复父辈的生活。

土地无人耕种,后果远比想象中严重。

首先是国家粮食安全受威胁。我国每天要消耗3亿斤粮食,若耕地大量荒废,粮食自给自足将成难题。

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大,像去年俄乌冲突导致小麦价格翻倍,依赖进口风险太高。

其次是乡村逐渐空心化。土地荒了,村里人口就少了;人少了,小卖部、学校也撑不下去。

湖北黄冈一个村子,十年前有200多人,现在只剩30多个老人,学校撤了、小卖部关了,夜晚连亮灯的窗户都少见。

最后是土地资源浪费。土地长期闲置会肥力下降,甚至出现水土流失、沙化。

这些本可养活更多人的土地变荒地,实在可惜。

面对困境,多地已探索出有效路径。

土地流转:把“碎地”拼成“大块田”

将零散土地集中,交给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或农业企业耕种。

大型机械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河北邯郸的张大哥把地流转后,不仅拿租金,还在农场打工,收入比自己种地高多了。

社会化服务:让农民“轻松种地”

农业服务合作社提供“一站式”帮助,从耕地、播种到收割全程包办。江西赣州的刘大爷靠合作社种地,一亩地只花200块服务费,省力又省钱。

特色农业:让土地“种出金”

依当地自然条件种高价值作物,比如浙江建德的小吴回乡种草莓,搞采摘游,年收入30多万。特色农业收益高,还能带动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吸引年轻人回乡。

政府、社会和个人要共同发力,让土地焕发生机。

政府需提高粮食补贴,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出台政策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企业可去农村投资建厂,科技人员指导农民种植;城里人能支持农村旅游、购买农产品。

我们每个人都要记得,土地是根。吃的每一粒米、每一颗菜,都来自土地;祖辈都曾在土地上劳作。

结语:

守护土地,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

当老人们不再为“种不动”发愁,年轻人愿意回乡,千万亩耕地长满庄稼,乡村定会充满活力,我们的饭碗也会端得更稳。

来源:咖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