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薇:与蔡国庆青梅竹马,看护偏瘫父亲11年,九旬老母常让她落泪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4 05:46 2

摘要:黄薇,1964年北京出生,人们常说北京姑娘有股子率真劲儿,这一点在她身上不是没体现出来。她父亲黄德嘉是外交官,母亲教书。家里还有位姐姐,比她大几岁。小时候,家里人总觉得小黄薇比姐姐机灵,连邻居都说,这丫头肯定前途无量。那时候,她父母没少在饭桌上叮嘱,希望小丫头

黄薇,1964年北京出生,人们常说北京姑娘有股子率真劲儿,这一点在她身上不是没体现出来。她父亲黄德嘉是外交官,母亲教书。家里还有位姐姐,比她大几岁。小时候,家里人总觉得小黄薇比姐姐机灵,连邻居都说,这丫头肯定前途无量。那时候,她父母没少在饭桌上叮嘱,希望小丫头能步入正道,成个知识分子,大约这是能走出去的唯一法子?

黄薇心里头是认同父亲的职业的,她曾仔细观察他进出外交场合,每次开口就是两种甚至三种语言,她看着就羡慕。她学外语异常刻苦,作业规矩得跟大人似的。初中一入学,就常被老师表扬,还拿过校里演讲比赛的头名。北京外国语大学成了她梦想的新坐标,那时她还认定外交官是最神圣的职业。

可一切说变就变。到了高中,有天老师和她谈话,说你这天分与外形不如去报北广,别老盯着外交学院。她说自己没想过,毕竟家里谁都希望她走父亲老路。可老师说了好几回,甚至在家长会上跟她爸妈聊了聊。到底谁说服谁?后来她自己也分不清了,总觉得不是自己选的。19岁那年,她突然决定去考北京广播学院。这样的决定不是谁都能掂量清楚,家里一片哗然,她也没解释太多,反正最后就去了。

北京广播学院那几年,她遇见了好多人。李修平、王宁,后来都成了央视的名人。每次课后他们几人会留在小花园练普通话,谁蹦出来一句带口音的词,准有别人逗乐。老师们不止教学,也喜欢找她唠嗑,点拨她主持时不带感情也能把话说清楚。四年挺快的,她毕业的时候,还真没多想未来会怎么样。那一年,电视台招主持人,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谁都没觉得她一定能如愿。

她却考上了。23岁的黄薇,从此踏进了央视,这一步不再回头。没有人敢保证开始的路就容易。头几年,她常被前辈们指点,说语气要沉稳,不要急着表现自己,吃了不少小苦头。可是每次失落,她都自己想办法解决,很少跟家里说。倒不是不会抱怨,只是不愿意让父母担心。

到了1994年,事业刚有起色,她在某个朋友聚会上碰见于京顺。这个名字直接让黄薇心里“咯噔”一下。他比她大三岁,是文物工作者,爱读书,关心古画琉璃。第一次见,两人就聊起了老北京四合院的门墩雕花,硬是聊到深夜一点。之后约会总能找到话题。旁人看着不解,说他们八竿子打不着,没什么共同的。可黄薇说,京顺的孝顺和执着,跟大家不一样。

于京顺父母都身体不好,每次见黄薇,他还能找空陪父母打麻将,下了班总先回家转一圈才出来。黄薇最初觉得有点拘束,慢慢才意识到这种家庭观念,是很难得的。两人很快结婚,婚后黄薇生了个女儿,取名于晶,孩子像极了父亲,闹腾但不张扬。

她的职业圈子外有一层家庭温情,不太像电视里那些风光的人士。1996年,央视主推《夕阳红》,她被选中做主持。这是专给老人看的节目,黄薇那会儿才三十多岁,还不是老年频道的常客。但节目一播出,老人们喜欢她,说她说话接地气,看得出是真诚,她自己都觉得有些出乎意料。

本以为生活就是工作家庭两点一线,没想到1998年她父亲突然中风,摔倒在楼梯口,医生说得准备受苦。黄薇赶到医院,满脑子是儿时父亲教她的那些外语单词和外交礼仪。一个多月,父亲才醒,但右半身已完全不能动。医生要求长期护理,她和丈夫没得选,只能接父亲回家。其实没人愿意选择这样艰难的生活方式。

刚开始的照料是麻烦事,从饮食到起居,一天不能松懈。于京顺倒是能帮不少,不止是照顾,还爱逗公公笑,常常假装问父亲“怎么应付外宾”。父亲慢慢恢复部分语言和思维能力,感觉自己“还是派得上用场”的。黄薇每天都在父亲床头鼓励,说家里要靠您做主心骨。其实她也知道,这话真真假假,只不过老人家愿意听。日子漫长成了习惯,11年时间,没谁轻轻松松。

突然间,北影厂邀请她演电影,说让她演邓颖超。起初她拒绝,觉得家里这摊子走不开,可朋友劝她试试。结果一拍成名。这么多年过去,外界记住的不是她自己的名字,是邓颖超。网友留言里,几乎天天有人说,“你演的太像邓颖超本人了!”她接受这身份,但心底并没完全认同。总觉得,演员不应只被一个角色界定。

这些年,她在家庭、事业上都不算失手,或者说,黄薇自认为兼顾得不错。但有人觉得她太执着,有人说她舍得为父母付出不计代价。2009年,父亲病逝,黄薇一度很难平复。媒体报导她当选“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评委说她不计回报照顾父母。其实她自己并没觉得做了什么特别的事。黄薇心里觉得,儿女照顾父母是天经地义的,别人夸她,她有点不好意思。

父亲离世后,她把全部注意力转到母亲身上。母亲年近九十,体力差了不少。黄薇常陪母亲聊天,也不总是讲理,有时候还会户外溜达两圈。其实这段母女时光很安静,偶尔有点琐碎烦恼,但她觉得,这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小点滴。

有些人容易把事业当成唯一,其实黄薇并不全然如此。2009年后,她拍了几部电影,又几次演邓颖超。观众留言越来越多,她读取的情感其实并不都能理解。有些认可,有些质疑,说她演得太“安全”没有突破。她不想回应这些声音,但也没法装作没看见。每个人对自我角色的定义,真的能被观众左右吗?

有段媒体采访,她被问到婚姻是不是影响了工作。黄薇说没有。但她话音里藏着犹豫,说家庭有助力但未必人人都能兼顾。其实话分两头,她自己也不总觉得家庭就是全部。事业遭遇瓶颈时,她会后悔是不是应该去外交学院?老父亲去世后,她偶尔想,好在自己没走外交那条孤单的路,至少家里能热热闹闹地跟女儿唠嗑。可同样,她加班太多也曾忽略家庭细节,之后不能补救了。到底哪边重要,说实话,她也会摇摆。

节目主持圈子里,黄薇在许多人眼中是努力型。可其实很多机会都是老师点拨来的。高中那会儿她确实很排斥广播学院,老师说那么多好话,她只是懒得坚持自己想法。没人会永远都积极,偶尔也有敷衍。只是在回头看,才明白无数次选择里,没啥标准答案,谁都可能走错。

59岁的黄薇现在不算经常上电视。偶尔接新节目,偶尔回家陪母亲。有时候网友问她有没有后悔选择做主持人,她答得不确定,甚至有些糊涂,说“其实都挺好”。这种模糊其实很真实。

有人评价黄薇一生顺利,但仔细一想,她职业与家庭都遇到过转折。19岁考北广是一次自我决定,父亲中风后11年无间断照料也是选择。她成名之后,角色逐渐固定,不见得全是愿望达成。婚姻给了她家庭支持,可事业并不因此顺风顺水。每个人的轨迹都不相同,黄薇也不是例外。

她对照顾父母的态度时而坚定,时而泄气。年轻时她自信可以兼顾,但也承认,曾因拍戏而忽略母亲的感受。人说她情感细腻,其实有时候也会粗心。成为观众心中的“邓颖超”,她也很矛盾,得意却又不完全满意。

到头来,她的行事风格充满了并列与反复,路程也不是只有一个方向。每次回忆,黄薇都无法说清是不是选对了路。她说人生没有完美剧本,有时候选择一条路,是因为别的路看起来更难走罢了。人生就是这般,不确定但不得不继续。

喜欢我的故事,大家记得点右上角关注。与你同行,才是真正有意思。

来源:向阳花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