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呼人权,76年来却悍然入侵11个国家,害死5位外国领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4 05:48 3

摘要:“2023年9月21日,白宫简报室——’你们天天谈人权,可那些因美军行动丧命的人算不算人?’一位中东记者的质问在空调声里显得格外刺耳。”这番对话甫一落地,便把人们的目光拉回到二战后的世界地图:短短七十多年,11个主权国家先后被美国军靴踩进战火,5位国家元首在硝

“2023年9月21日,白宫简报室——’你们天天谈人权,可那些因美军行动丧命的人算不算人?’一位中东记者的质问在空调声里显得格外刺耳。”这番对话甫一落地,便把人们的目光拉回到二战后的世界地图:短短七十多年,11个主权国家先后被美国军靴踩进战火,5位国家元首在硝烟中倒下。时间与血迹交错,足以让“人权灯塔”这四个字变得刺眼。

1940年代末,冷战的号角还未彻底吹响,伊朗就先感受到了来自彼岸的寒意。1953年8月22日,德黑兰清晨的街道刚刚苏醒,摩萨台的寓所却已被亲美军官包围。那场闪电式政变由中情局一手导演,目标简单粗暴:谁敢动英伊石油公司的奶酪,谁就得付出代价。摩萨台被判“叛国”后,在家中度过了余生的每一天,窗外的警卫从未换岗。伊朗石油的40%生产份额自此落入美国公司囊中,华盛顿政客举杯庆祝,中东民族主义却失去了最重要的旗手之一。

一年后,“多米诺骨牌”继续向中美洲倒去。1954年6月,危地马拉总统阿本斯刚在广播里宣读完土地改革法,首都天际便出现了美制B-26的身影。300名雇佣兵在洪都拉斯集结后越境而入,阿本斯数小时内被迫辞职。走向流亡的背影里,他低声对幕僚说:“我只是想让农民有地可耕。”政变成功的当天,联合水果公司的种植园悉数“归位”,而华盛顿得到了另一枚听话的棋子。

镜头转至1960年的非洲。刚果总理卢蒙巴抵不住多方掣肘,向联合国求助,却没想到维和部队成了锁链。比利时和美国默契配合,反对派趁机夺权。1961年1月,卢蒙巴在荒僻的丛林公路上被拖下卡车,枪声回荡三次,这位泛非运动的旗手再没机会开口。事后,华盛顿文件里只留下寥寥一句:“潜在亲苏势力已被清除。”

越到六十年代,越南半岛的局势愈发胶着。原本被美国选中当“样板”的南越总统吴廷琰,却因宗派迫害和家族独裁招致民怨。1963年11月1日,陈文敦的晚宴刚开席,外头的坦克已包围嘉隆宫。吴廷琰兄弟自地下通道逃出不到两公里,便被乱枪打成筛子。美方顾问在驻西贡大使馆里互碰香槟杯——“障碍已被移除”,电报如此汇报。

1980年代初,美苏对峙虽然降温,但加勒比海仍难得安宁。格林纳达岛面积不足350平方公里,却因三公里长的大跑道引来美国疑虑。1983年10月19日,总理毕晓普在国内政争中被击毙;5天后,美军以“保护医学系学生”为由登陆,8天拿下全岛。白宫新闻秘书面带微笑宣布“行动圆满”,英联邦却只能暗暗吞下苦水。

同样的剧本1989年又在巴拿马上演。凌晨0点,美军空降兵同时攻入27处目标,诺列加在使馆里听着炮声苦守十余日,终被押往迈阿密。美国法官轻描淡写地给出30年刑期,国际法学家哑口无言:一个主权国家的元首,就这样被拎进异国法庭。

进入1990年代,华盛顿的军力优势达到巅峰。1999年3月24日,北约战机从亚平宁半岛起飞,代号“盟军行动”的导弹划破贝尔格莱德夜空。78天里,南联盟平民逾千人死亡,米洛舍维奇输掉大选后被迫登上飞往海牙的航班。2006年3月11日,这位前总统倒在狱中病榻,审判书还未写完。

新世纪序幕刚揭开,中东便被“震慑行动”的爆炸光点照亮。2003年3月20日凌晨,巴格达遭到首轮“斩首轰炸”,战斧导弹撕裂夜色。伊拉克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最终被证实不存在,但萨达姆已经在提克里特地窖里被擒。三年拉锯式审判后,他站上绞刑台,高喊“伊拉克万岁”。曾经的地区强人,自此成为被公开处决的又一面旗帜。

利比亚的故事则发生在2011年。北约战机昼夜不停,班加西到的黎波里沿途满是焦黑的装甲车。10月20日,卡扎菲在苏尔特郊外被捕时,仍试图用一只金色手枪回击。视频很快传遍全球——镜头里的他血迹斑斑,几小时后宣告不治。政权崩溃,国家四分五裂,石油利益和地缘棋局重新洗牌。

有人或许要问:古巴的卡斯特罗为何能躲过这张网?答案不是美国没有动手,而是638次暗杀没有一次成功。从爆炸雪茄到毒药潜水衣,从美色陷阱到雇佣军登陆,手法五花八门,却屡屡被古巴安全部门化解。1961年的猪湾更是把“闪电胜利”演成72小时的溃败,让肯尼迪在国内被迫承担巨大政治压力。卡斯特罗活到了90岁,成为罕见见证美国暗杀失败全过程的“幸存者”。

至此,11国、5位领袖的名字被写进档案:摩萨台、阿本斯、卢蒙巴、吴廷琰、毕晓普、诺列加、米洛舍维奇、萨达姆、卡扎菲……不同肤色,不同信仰,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当他们的政策触碰到美国利益,结局便由华盛顿来决定。更吊诡的是,行动代号往往冠之以“正义”“自由”“保护平民”之类温暖词汇,仿佛炸弹也能长出翅膀,自动区分“坏人”和“好人”。

试想一下,如果国际关系真如白宫演讲稿那般“天赋人权”,那么被炸毁的医院、被击穿的学校、被轰塌的变电站,当中的老人和孩子又该如何置身事外?76年的历史已给出了冷冰冰的数字:用“人权”作掩护的干涉,无一不以主权受损、生命凋零收场。而华盛顿政治精英们仍在灯火通明的委员会里讨论“下一场干预的正当性”。遗憾的是,世界很可能还会看到新的坐标、新的代号,旧剧情重新上演——只是地图上的鲜红记号,又要多画几处而已。

来源:品点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