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只为儿女创造优越环境的人,应该多看看他的故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4 05:34 2

摘要:明太祖朱元璋,他的故事,人们嘴里从来少不了风雨雷电,一句话,朱家的天下就是在他的刀尖上打出来的,对吧!可要说起他晚年,竟然会把自己的基业交给那个本被许多大臣都不看好的皇孙朱允炆,而不是那个驻守北疆、威名远播的燕王朱棣,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清清楚楚的事,偏偏留

明太祖朱元璋,他的故事,人们嘴里从来少不了风雨雷电,一句话,朱家的天下就是在他的刀尖上打出来的,对吧!可要说起他晚年,竟然会把自己的基业交给那个本被许多大臣都不看好的皇孙朱允炆,而不是那个驻守北疆、威名远播的燕王朱棣,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清清楚楚的事,偏偏留下一大堆谜团。

权力交接这回事,谁不想万无一失?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本来大家都觉得继位是板上钉钉。可那一场莫名的风寒,竟让朱标早早离世。这下就轮到朱元璋头疼,皇位是直接传给朱棣,还是按照“长幼有序”让皇孙继位?他选了后者,哪怕外人看来,这朱允炆顶多算个清秀书生,说句脆弱还可能不太好听,有一说一,他确实跟“铁血开国”的祖父那一挂不同。

许多历史书上记载着朱元璋对皇孙的训诫,说那根带刺的木棍,比喻权柄的险恶。朱允炆一看:就是遭罪用的,小刺扎手,谁拿着都难受啊!可朱元璋却吩咐,这些刺,该剃就剃。不然江山迟早变祸事。可究竟是帮孙子清了路,还是提前给朱棣埋下伏笔,也说不定。

后来的事实似乎还真像给人“做局”,剪除功臣这一招,朱元璋用得狠辣,谁都知道。二十五个公爵、七十九个侯爵、十二个伯爵、还有那么多男爵,三十个开国元勋人头落地。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这些替明初打下半壁江山的兄弟,被一一抹去,理由各种各样,说是真有叛乱,谁信?只是没人敢质问,谁要多嘴,下场可想而知。

中国封建传统向来讲究“狡兔死,走狗烹”。可像朱元璋这么大开杀戒,亲手将相同于自己早年追随者通通除名,他的理由到底是什么?是害怕朱棣和老大臣联合?还是怕新皇孙被架空,像个吉祥物一样天天被大臣牵着鼻子走?都说朱元璋机心深重,但这么狠的办法,到底值不值?是不是有点走火入魔?

有人说,朱元璋是准备让朱棣慢慢等着,等得耐不住性子再看他能不能上位,所谓“优胜劣汰”自然选拔,后来的靖难之役确实印证了这种“放长线钓大鱼”的说法。可另一派觉得这更像是欲速则不达,朱元璋手里的算盘打得太响,反而动了大明的根基。

说来也怪,到朱元璋临终那几年,大臣们在朝堂上都怕得要命,气氛紧张。皇孙朱允炆还未登基,京师南京周围已经没什么真正能自主调兵的大将了,好的都被杀光了。众人看着这个明明人畜无害的年轻皇孙当皇帝,谁都说他稳不住江山,结果也是这样。

朱允炆继位后,没怕事,人倒是够胆。他一听几个老臣建议,立马叫人开始削藩,势头很足。朱棣被削,咬牙隐忍,看似低头服软,实则步步退让。可你真以为那点血腥就能让杨家兄弟断尾求生吗?未必吧?尤其那个被削的周王朱橚,灰溜溜的跑去找朱棣救命,朱棣也不敢硬挺,直接把兄弟捆上囚车送回南京,难道这不是明摆着“刀口舔血”么?

本来王朝初定,宗室诸王拱卫四方,平衡中原。朱允炆这一削,整个明朝的北方屏障立刻空缺。而且他用的人也奇怪,李景隆这种没打过仗的,直接给提上来当主帅,这不是明摆着送人头吗?结果燕王靖难之役一路大胜,大臣们一个个吓傻,散如飞鸟,最后四年皇帝一场春梦。

有意思的是,后来的朱棣,其实未必有多大志向,他起初也许只是要一个说法。可朝中已经没有能拎得起重任的老将,全给爷爷一锅端了,等到真打起来,再聪明的孙子也没用。别说朱允炆,哪怕朱标还在,恐怕难逃一劫。

更吊诡的地方在于,朱元璋对朱允炆表现出来的关爱无微不至。史书记载,他甚至为朱允炆准备了逃生路线和便服。人都说这大概是爷孙情深,可未免有点太戏剧化。

一边是担心孙子坐不稳,一边却又砍完了所有靠山。到底这算是护犊还是害娃?难说。就像父母把一切都安排好,却唯独忘了教孩子真正应对风暴的本事。只会乖乖听话、心地仁慈,手上却无兵权、无心腹,撑到第四年终归得交底。

诡异的是,总有人为朱元璋辩护,说那会儿只有杀功臣才能稳江山。可历史上不杀功臣的朝代也不是没有。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不见得下死手,却把开国之基稳了百年。明初不同,朱元璋非要用血腥解决问题,得失之间,今天看起来未必值得夸耀。他信谁都不信,连朱棣都不信,让整个江山陷入“龙椅空摇,宫门风急”。

有趣的是,一些最新学者观点,还专门分析朱元璋这种极度不安全感背后的心理。2023年南京师范大学一份论文,细致梳理朱元璋少年流浪、丧亲、兵荒马乱造成的心理阴影。说到底,他就是根本不敢信任人,也从没觉得自己和江山之间有“理所当然”的安全感。这种“草莽心理”,放在皇权体系里,是毒药。

至于朱允炆本人,外界对他多有嘲笑,可真实情况未必简单。2022年人民日报客户端整理地方史料,称南京民间流传朱允炆带发修行、东渡避难的故事,相关寺庙遗迹今年还在修缮中。是否真的如《明史》记载“下落不明”,抑或另有隐情?如今已无人知晓。

细看朱元璋设计的权力生态,体系清楚、布局缜密,可人心一旦失衡,铁桶江山终是流沙。忠臣死,猛将亡,王朝刚刚起步就只剩朱元璋孤身一人,这不能不让人觉得悲凉。功臣死绝,皇孙执政无助,外戚势力自然又抬头。王朝循环反复,几乎成了一场无止境的悲剧。

后人说,这一切都是朱元璋护孙心切,可换个角度,这也像个赌徒,在江山桌上孤注一掷。深谋远虑和短视糊涂,有时只一线之隔。也许朱元璋自己最清楚,这条路走得太狠,回头早晚断崖。

江山终究是冷酷的。无论是慈爱抑或杀伐,朱元璋和他的皇孙,谁都没有掌握真正胜算的法门。

回到眼下看,成王败寇。每个时代想有自己的明太祖,但谁又能真的学明白他的孤独与残忍,或者,他最后那点柔软?说到底,江山易主,再稳也未必持久,刀下无冤,手里无刺——不过是骗人的把戏。

来源:向阳花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