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过得好快,处暑节气都是第十三天了,再间隔两天就是白露节气,白露的到来意味着早晚温差增大,白天的酷热到晚上,气温的降低而结了露水,按老辈的说法: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大致是白露节气一到,秋意就愈发浓郁,一晚比一晚凉了。这个是白露节气到来气温的一个走向,在民
时间过得好快,处暑节气都是第十三天了,再间隔两天就是白露节气,白露的到来意味着早晚温差增大,白天的酷热到晚上,气温的降低而结了露水,按老辈的说法: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大致是白露节气一到,秋意就愈发浓郁,一晚比一晚凉了。这个是白露节气到来气温的一个走向,在民间关于白露逢单或双有一种说法法, 白露逢单地下不干,白露逢双干谷上仓。 白露逢单和逢双,能预示天气和农事的走向?它背后到底有什么说法呢?接着往下看。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它的到来标志着孟秋的结束和仲秋的开始。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说的: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所以秋天的露水被称为白露。在白露时节,水土中的湿气因昼夜温差大,夜间气温降低,水汽遇冷凝结成小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形成了露珠,白露过后预示着秋天的凉意愈发明显,提醒人们要注意添衣保暖,适应季节变化。
白露节气,它不仅是表示气温变化的节气,它还有很多丰富的文化象征。它的到来象征着收获与希望,经过春夏季的辛勤耕耘,田间的农作物逐渐成熟,整个农田一片忙碌收获景象。它的到来也暗示着季节的更替,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变化,调整生活节奏,填衣避寒。
白露逢单地下不干:这里的 单,指的是白露节气在农历日期中为单数的日子。按古人的说法,若白露交替日期这天逢农历的单数,那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天气降水会相对较多,地面常常处于湿润状态。这个情况从气象学角度来看,是因白露节气正值夏秋之交,冷暖空气交汇频繁。白露节令这天逢单,意味着后续冷暖空气的势力在这个时段变化频繁,冷空气的势力占优势,暖湿空气在冷空气的倒逼下,容易凝结形成降水。在这样的天气形势下,后续一段时间出现降雨的概率相对较多,也就有了 地下不干 的说法。
白露逢单后续有较多降水,降水多对农作物的影响,对正处在生长期的蔬菜,白菜、萝卜等,适当的降水可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它们的生长和发育,使得它们叶片更加鲜嫩,根茎更加粗壮。对即将成熟的农作物,棉花、大豆、稻谷等,此时期雨水多易给它们造成损害。因这个时段需要充足的光照促进籽粒成熟饱满,如在这个时期遇长时间的雨水,棉花的棉铃容易腐烂,影响棉花的产量和质量。大豆会出现根系缺氧,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稻谷的光合作用较弱,籽粒出现不饱满,空壳率增加,稻谷质量下降导致口感变差。
白露逢双干谷上仓:若白露节令这天是农历日期的双数,意味着后续天气相对干燥,利于农作物成熟期的光照,也利于谷物的晾晒和储存,丰收的谷物能够顺利入仓。从气候规律分析,是因大气环流相对较为稳定和有序,副热带高压按照正常的节奏南撤,北方冷空气的活动也较规律,不会出现过于强烈的冷暖空气交汇,很难形成大范围的降水天气,多呈现出了晴朗少雨的天气。这个时期还会出现秋老虎情况,天气以晴热为主,太阳辐射强,在南方地区,最高气温可能还会达到35℃以上。
白露逢双是晴好天气,雨水相对较少,这种干爽的天气,晾晒的谷物能快速脱水干燥,降低水分含量,便于长期储存。田间的水稻,白露过后正是收割的季节,干爽的天气有利于水稻的收割、脱粒和晾晒。稻谷经过充分晾晒后,入仓储存不容易发霉变质,能更好地保存到来年。对于小麦等越冬作物来说,干燥的土壤环境也有利于它们在播种后扎根生长,为来年的丰收打下基础。
虽现代天气科技预报更加准确,农业生产技术也在日新月异,但这句谚语依然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提醒人们要顺应节气变化,调整生活节奏。应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添衣物,预防感冒。饮食上可多选择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梨、百合、银耳等,以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调整生活方式,让生活更利于健康。
这句谚语,不仅揭示白露节气与天气、农事之间的关系,也是现代生活的启示。
来源:忆想影视